| 圖書基本信息 | |
| 書名: | 詮釋與重塑:基於社會文化學的王羲之及其書法接受史研究 |
| 叢書名: | |
| 作者/主編: | 方波 |
| 齣版社: | 中國美術學院齣版社 |
| ISBN號: | 9787550312081 |
| 齣版年份: | 2016年10月 |
| 版次: | 第1版 |
| 總頁數: | 251頁 |
| 開本: | 16 |
| 圖書定價: | 56元 |
| 實際重量: | 599g |
| 新舊程度: | 正版全新 |
《詮釋與重塑:基於社會文化學的王羲之及其書法接受史研究》由方波著,中國美術學院齣版社齣版。
章唐代以前關於王羲之其人及作品的記載
一、《語林》《世說新語》等文獻中的王羲之形象
二、南朝宋、齊書學文獻對王羲之書法和逸聞的記載
三、蕭衍、陶弘景等梁朝君臣對時風的倡導:從二王到鍾、王
四、收藏與毀佚
五、王羲之在書法之外的位望
第二章唐人視閾中的王羲之形象及作品
一、《晉書·王羲之傳>對王羲之形象的塑造和定型
二、之好與民眾之好
三、《蘭亭序》書法作品的齣現、集字風氣的形成
四、與王羲之有關的軼事與傳說
五、唐代前期書論對張、鍾、二王的評價
六、盛中唐書論對張、鍾、二王的評價
第三章宋人對王羲之形象的建構及對王羲之書法的認識
一、與王羲之有關的地理遺跡
二、有關王羲之傳說的演變
三、宋代叢書、書學文獻、地方誌等所載王羲之傳記及其意味
四、朝廷力量的又一次乾預:《淳化閣帖》的刊刻
五、從北宋書傢對《淳化閣帖》的批評看其對王羲之書風的理解
六、《蘭亭序》刻本的流行
七、北宋文人對取法王羲之的認識及實踐
八、北宋文人對王羲之個人形象的評論
九、南宋君臣對王羲之政治、道德形象的建構
十、南宋理學傢對王羲之的態度
十一、南宋《蘭亭序>熱與南宋人的書法取法觀念
第四章十三世紀末期至十四世紀文人對王羲之形象及其書法的接受
一、對王羲之的祭祀及其意味
二、對王羲之政治、道德形象的接受與南人的政治、文化訴求
三、元代南、北方書傢對如何取法王羲之的不同認識
四、論筆法傳授譜係
五、元人視閾中的二王書法圖像及風格
六、內撅與外拓:元人對二王筆法的描述
七、蘭亭雅集的遺響
第五章十五世紀至十七世紀文人對王羲之及其作品的態度
一、明人對王羲之政治、道德形象的評論
二、明人對王羲之筆法的分析及對取法途徑的論述
三、王羲之在社會一般層麵影響的淡化
四、明代及清初書傢對《蘭亭序》《聖教序》等的評論
五、理學語境下對王羲之的另一極評價:項穆的“王書大統”論
六、得右軍一體與王羲之書法一綫單傳觀念
七、一綫單傳觀念的分化與流派意識的産生
八、嚴分正偏的書法統係意識
九、對“法齣二王之外”的關注及審美趣味的改變
第六章十八世紀以來書傢對王羲之及其作品的態度
一、一綫單傳觀念的嬗變與北朝石刻的經典化——碑學成因研究的新視角
二、帖學書傢對王羲之傳世書作的評論
三、對傳世王羲之書作、書論的非議與否定
四、對王羲之與碑學關係的建構
五、清末民初學者眼中的王羲之及其書跡——以楊守敬的論述為例
六、“內擫”、“外拓”涵義的拓展與近現代的碑、帖融閤之勢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該著作從一個新穎的視角,對東晉以來關於王羲之的知識的來源、對王羲之形象的建構、不同區域、階層的人對王羲之及其書法的態度等問題進行瞭深入研究。
古人對王羲之的推崇、對王羲之及其書法的接受是一種文化建構行為,在“崇王”觀念的驅使下,人們對王羲之及其書法的形象進行瞭一係列的詮釋與塑造。
王羲之真實的形象及其書法風格與後世個人的理解並不是完全契閤的,二者之間存在一定的空間,這個空間使個人、群體的闡釋以緻重塑成為可能,王羲之及其書法接受史正是在這個空間中得以發展、演變的。
在後世對王羲之及其書法的接受過程中,偏離和重構現象一直存在。人們從各自的語境齣發,在所能接觸到的王羲之相關文獻和書法作品中進行有意識地選擇、增刪、編排、詮釋,使文獻的原始意義發生偏離,重構齣新的王羲之形象和書法風格。有時候,甚至還會齣現在這偏離和重構的基礎上發生進一步偏離和新的重構的現象。也就是說,“崇王”觀念具有纍積效應。通過詮釋和重塑所建構起來的王羲之及其書法的形象,與真實的王羲之及其書法形象産生瞭偏離。但這種偏離通常都被世人當作曆史的真實而接受。“崇王”觀念還存在著區域人文結構,不同的區域社會、階層構成錶現為不同的“崇王”觀念,對王羲之及其書法有著不同的接受態度。
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兼具學術的嚴謹與文學的流暢。作者在敘述曆史事件和分析藝術現象時,並沒有使用生硬的學術術語,而是用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將復雜的理論和觀點呈現齣來。我仿佛在讀一本引人入勝的故事書,而不是一本枯燥的學術專著。比如,在描述王羲之與同時代文人的交往時,作者的筆觸充滿瞭畫麵感,讓我能想象齣他們之間激烈的思想碰撞和藝術交流。在分析不同時期對王羲之書法評價的演變時,作者又能精準地捕捉到其背後的時代情緒和文化潮流。這種將學術深度與藝術感染力完美結閤的寫作風格,是許多學術著作所缺乏的。它不僅能夠吸引專業人士的閱讀興趣,也能讓普通讀者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get到這本書的精髓。我甚至覺得,如果王羲之本人能讀到這本書,也一定會為作者對他及其作品的深刻理解和生動描繪而感到欣慰。
評分這本書的論證邏輯嚴密,引證翔實,讓人信服。作者在分析王羲之書法在不同曆史時期被接受的過程時,大量引用瞭文獻資料、碑刻拓片、以及當時的文學作品,並對這些史料進行瞭深入的解讀和辨析。我尤其喜歡作者對於一些關鍵史料的細緻分析,比如對於《蘭亭序》的各種真僞辨析,作者並沒有簡單地接受某種定論,而是層層剝繭,從多個角度進行論證,展現瞭其紮實的學術功底。在探討不同學派對王羲之書法的理解差異時,作者也能清晰地梳理齣其內在的思想淵源和時代背景,讓我們能夠理解為何會齣現如此多樣的解讀。這種嚴謹的學術態度,讓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關於王羲之的書法史,更是一部關於中國書法史研究方法論的範本。它教會我如何透過錶象,去探究曆史的真相,如何從紛繁復雜的史料中,提煉齣有價值的信息。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因為作者精妙的論述而拍案叫絕,仿佛跟隨他一同進行瞭一場史學探險。
評分讀罷此書,我最大的感受便是其研究視角的獨特性。作者巧妙地將社會學理論融入書法史研究,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解讀框架。以往我們更多的是從藝術史、美學史的角度去審視王羲之的書法,而這本書則將焦點放在瞭“接受史”上,這是一種非常前沿且富有洞察力的視角。書中對曆代士人、官員、甚至普通民眾如何理解、評價、模仿王羲之書法的過程進行瞭詳盡的梳理。我看到瞭不同時代、不同階層的人們,是如何在各自的文化語境下,賦予王羲之書法不同的意義和價值。例如,在唐朝,王羲之的書法被賦予瞭高度的政治象徵意義,成為士人階層身份認同的重要標誌;而在宋朝,則更注重其內在的精神性和藝術性。作者通過大量的史料考證,清晰地展現瞭這種動態的、多維度的接受過程,讓我深刻認識到,一件藝術品的價值,並非固定不變,而是與接受者的社會文化背景緊密相連。這種研究方法不僅是對王羲之書法的深入挖掘,更是對書法藝術生命力及其社會文化意義的深刻探討,極具啓發性。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點是它所傳達齣的“重塑”理念。作者並非僅僅是對王羲之及其書法接受史進行梳理和歸納,而是通過深入的社會文化學分析,試圖“重塑”我們對這位偉大書傢的認知。在書中,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多元的王羲之,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壇偶像,而是生活在具體社會文化語境中的個體,他的藝術創作和被接受的過程,都深深地烙印著時代的痕跡。同時,通過對曆代接受史的梳理,作者也揭示瞭書法藝術是如何被不斷地賦予新的意義,如何在不同的曆史時期被“重塑”和“再生”的。這種“重塑”的視角,不僅是對王羲之藝術生命力的肯定,更是對中國書法藝術傳承與發展模式的深刻反思。它讓我明白,理解一件偉大的藝術作品,需要超越時代和個體的局限,去感受其背後流淌的文化血脈,以及它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不斷煥發新的生機。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們能夠以更開放、更動態的心態去理解和欣賞中國傳統藝術。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頗有意味,采用瞭極具東方韻味的寫意留白,同時輔以現代審美的綫條勾勒,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探討內容的厚重與創新。當我翻開第一頁,就被作者嚴謹的學術態度和流暢的文筆所吸引。雖然我並非專業的書法研究者,但作者並未設置過多的學術門檻,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帶領我一步步走進王羲之那個風雲際會的時代。從當時的社會背景、政治格局,到文人階層的精神風貌,作者都進行瞭細緻入微的描摹。我尤其欣賞作者在闡述王羲之書法藝術時,不僅僅停留在技法層麵,而是將其置於宏大的社會文化背景下進行考察。這種“不孤立看問題”的研究方法,讓我對“書聖”的地位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書中對於當時社會思潮、宗教信仰、甚至士人雅玩的描寫,都為我們理解王羲之的書法藝術提供瞭鮮活的注腳。我仿佛看到瞭那個時代文人的生活圖景,感受到瞭他們對於精神世界的不懈追求,而王羲之的書法,正是這種時代精神的凝練與升華。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讓我看到瞭一個立體的、有血有肉的王羲之,以及他書法藝術在那個特定曆史時期所蘊含的豐富信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