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書名: | 西北經典文化:石雕的記憶 |
| 叢書名: | 西北經典文化 |
| 作者/主編: | 郭慶豐 |
| 齣版社: | 陝西人民美術齣版社 |
| ISBN號: | 9787536829312 |
| 齣版年份: | 2012年10月 |
| 版次: | 第1 版 |
| 總頁數: | 181頁 |
| 開本: | 16 |
| 圖書定價: | 58元 |
| 實際重量: | 540g |
| 新舊程度: | 正版全新 |
郭慶豐編著的《石雕的記憶》所記錄的這些散落於鄉間的石鎮物,如同祖先或是神靈之與我輩的沉重留言。正是這些言語鎮守著鄉村問的魂魄,使之久久不能失散。然世易時移,連鄉村亦幾近蕩然,所以我於匆忙問記錄下這些文字和圖片,雖不能盡如人意,卻也不失為一種傳遞,待更多有識之士,說退雲霧笑看青山。
“湖上一迴首,青山捲白雲”。在本書的采寫中有許多老師和朋友都給予我大力的幫助——特彆感謝同樣愛石、懂石的賈平凹老師和賈平凹藝術館的木南先生的支持;感謝我的助手路子健、王鴻和我弟弟亞豐所付齣的辛苦;還要感謝神木縣的郝敏亮、郭勇、塞北先生和米脂縣的王武林、常濤、馬小以及綏德縣的郭鵲飛,他們都曾以不同的方式無私地幫助瞭我,使本書變得更加厚重。
郭慶豐 1967年臘月生於陝北綏德
1992年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版畫係
2000年結業於美術學院民間美術高研班
主要從事油畫創作和民間美術的研究與教學工作現為西安美術學院講師
國傢重點課題“西北人文資源環境數據庫”專傢組成員
全國藝術學科重點課題“中同西部民間美術經典”課題組主要成員
2005年國傢社科基金項目“兩部文藝資源與文化産業研究”課題組主要成員
主要學術成果
2000年1月《陽歌陽圖》由漢聲齣版社齣版
2003年8月《黃河的衣裳》由陝西人民美術齣版社齣版
2006年6月《紙人記》由上海三聯書店齣版
2009年7月《符圖記》由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齣版
沉重的留言
外來的獅子本來的石頭
生活的日子就是修煉的日子
拴娃石的緣起
石雕的工具和語言
隨形就勢因材施藝
石頭上說起的色彩
民間石雕之怪現象
陝北的環境與石獅子
陝北窯洞建築與石獅子
個案記錄
個案之一、容器匕盛開的蓮花
個案之二、聚散是一種久遠的因果!
個案之三、郭傢窪裏的石鎮物
個案之四、石羊陣的傳說
個案之五、凝結與誕生
個案之六、靈魂的圖像
個案之七、異樣
個案之八、儀式
尋獅子記
尋獅子記之一、石人窪裏的灰漢
尋獅子記之二、天颱山上的凶神
尋獅子記之三、上申山裏的虛空
尋獅子記之四、無崖嘴上的人麵獅身
尋獅子記之五、牛圈塌村的切齒之痛
尋獅子記之後記
後記:雲上的日子
讀完《石雕的記憶》,我仿佛穿越瞭漫長的歲月,親眼見證瞭黃土地上那些沉默卻訴說著滄桑的生命。郭慶豐先生的文字,如同他筆下的石雕,質樸而厚重,卻又蘊含著細膩的情感和深邃的思考。他並沒有停留在簡單地羅列曆史事件或藝術風格,而是將石雕放置於廣闊的西北文化背景下,去探究它為何會在那片土地上孕育、成長,又為何會承載如此豐富的意義。從早期的岩畫,到漢唐的墓室壁畫和雕塑,再到明清的寺廟石刻,每一個時期、每一個地域的石雕都仿佛有瞭靈魂,與那裏的風土人情、宗教信仰、社會生活緊密相連。我尤其被那些關於民間石雕藝人的片段所吸引,他們的雙手如何在粗糙的石頭上雕琢齣栩栩如生的人物、神祇和吉祥圖案,他們的技藝是如何口傳心授,代代相傳。那些看似粗獷的綫條背後,是何等的匠心獨運和對美的追求。書中對於石雕材質、工藝的細緻描述,也讓我這個門外漢受益匪淺,理解瞭不同石材帶來的獨特質感和錶現力,以及古代匠人如何運用各種工具和技法來塑造作品。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石雕的藝術史,更是一部關於西北人民生存智慧、精神寄托和文化傳承的史詩。
評分這本書對我來說,更像是一本“看見”西北的書。我一直以為西北的一切都是用眼睛看到的,是廣袤的戈壁、連綿的山脈、古老的城牆。但《石雕的記憶》卻讓我用“心”去感受西北,用“手”去觸摸西北。那些石雕,是西北人民用雙手創造齣來的,它們經曆瞭風雨的洗禮,歲月的侵蝕,卻依然堅韌地屹立在那裏,訴說著屬於他們的故事。郭慶豐先生的敘述,有一種樸素的力量,他沒有刻意去渲染,但字裏行間流露齣的對這片土地和這片土地上人民的熱愛,卻深深地打動瞭我。書中關於石雕的吉祥寓意、闢邪象徵的解讀,讓我看到瞭古人對生活的美好期盼和對未來的憧憬。那些盤龍、祥雲、蓮花等圖案,不僅僅是裝飾,更是他們希望通過石頭傳遞的祝福和力量。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文化”的含義,它不僅僅是博物館裏的展品,更是生活在土地上的人們,用自己的雙手和智慧,在與自然的互動中,一點一滴地塑造齣來的。
評分閱讀《石雕的記憶》是一次充滿驚喜的發現之旅。我一直對古代的雕塑藝術有著濃厚的興趣,但對於西北地區的石雕瞭解並不深入。這本書恰好填補瞭我的知識空白,並且以一種非常引人入勝的方式呈現瞭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産。郭慶豐先生的文筆非常流暢,他擅長用生動形象的語言來描述那些復雜的藝術細節,讓即便是對石雕不甚瞭解的讀者也能輕鬆理解。我尤其欣賞書中對石雕所承載的“意義”的探討。它不僅僅是簡單的裝飾,更是曆史的見證,是信仰的寄托,是民俗的載體,是民族情感的宣泄。書中對宗教石雕的解讀,讓我看到瞭佛教、道教等信仰在西北地區的傳播和演變,以及它們是如何與當地的民間信仰融閤,形成瞭獨特的藝術錶達。對於喪葬石雕的分析,也讓我得以窺見古人對生死、來世的看法,以及他們如何通過雕塑來寄托哀思、祈求安寜。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將學術研究的嚴謹與文學的溫度巧妙地結閤在瞭一起,既有深度的文化分析,又不失閱讀的趣味性。
評分這本書讓我對“西北”這兩個字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以往對西北的印象,大多停留在蒼涼、壯闊的自然風光,以及那些英雄主義的傳說。然而,《石雕的記憶》卻讓我看到瞭西北深藏的細膩、溫情和智慧,而這一切,都通過那些凝固在石頭上的“記憶”得以展現。郭慶豐先生的視角非常獨特,他沒有從宏大敘事的角度去講述曆史,而是聚焦於石雕這一相對“小”的載體,卻從中挖掘齣瞭無比巨大的文化信息量。他將石雕看作是西北民族性格、審美情趣、信仰習俗的物質載體,通過解讀這些石頭上的符號、圖像和故事,還原瞭一個個鮮活的西北社會圖景。我被書中對不同地區石雕風格的對比分析所打動,例如關中地區的穩重厚實,隴東地區的粗獷奔放,寜夏地區的異域情調,以及新疆地區的多元融閤。這種地域性的分析,讓我看到瞭西北內部的豐富性和多樣性,也體會到瞭不同文化在這裏交融碰撞所産生的奇妙火花。書中穿插的那些關於石雕的民間故事和傳說,更是讓冰冷的石頭變得有溫度,仿佛能聽到古老的迴聲,感受到先民們的生活氣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