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科学外史
:48.00元
售价:35.0元,便宜13.0元,折扣72
作者:江晓原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9-01
ISBN:9787309099706
字数:180000
页码:307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522kg
江晓原编著的这本《科学外史》的内容包括:为什么孔子诞辰可以推算;天狼星颜色之谜;谁告诉了中国人寒暑五带的知识;三件奇物的复制问题;望远镜及其在中国的早期谜案和遭遇;羊皮书上的一场科学史奇案;作为养身之道的房中术;萨哈罗夫和福明海军少将的故事;科学家与电影人之同床异梦……
《科学外史》系作者江晓原为法国科学杂志《新发现》之中文版所撰写的专栏文章结集。作者从历史上种种趣事入手,揭示科学之前世今生,将科学从人们盲目迷信和崇拜的神坛上请下来,还其应有面目。行文之中,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诸外部因素之关联及互动;作者又喜用学术眼光分析逸闻趣事,常有标新立异之论点及表达初看似乎离经叛道,细察则仍言之成理。而对于唯科学主义之弊端及谬误,作者关注尤多。
江晓原,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前副理事长。已出版著作70余种,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以及大量书评、影评、文化评论等,并长期在京沪等地报刊撰写个人专栏。
最近购入了这本《科学外史》,拿到手的第一感觉就是它的装帧设计很有质感,封面和纸张的触感都相当不错,让人迫不及待想翻开一探究竟。这本书的内容,我还没有来得及细细品读,只是大致浏览了几页,初步的印象是它似乎在探讨科学研究之外的那些不为人知的侧面。从书名来看,我猜测作者可能不会聚焦于那些耳熟能详的科学定理、公式或者重大发现本身,而是更倾向于挖掘科学家的个人生活、情感经历、甚至是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对科学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个人对这类“非主流”的科学史叙事一直很有兴趣,总觉得那些伟大的科学成就背后,往往隐藏着更为丰富和复杂的人性故事。例如,我很好奇书中是否会提及某位科学家在面临重大人生抉择时,是如何平衡个人情感与科研事业的?又或者,某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社会事件,是如何无意中为科学研究提供了灵感或突破口?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进入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生动的科学世界,让我看到那些科学巨匠们不仅仅是冰冷的理性机器,而是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普通人,他们的挣扎、他们的坚持、他们的偶然,共同铸就了科学文明的璀璨星河。这本书就像一扇窗,我希望透过它,能窥见科学背后那片更为广阔和迷人的风景。
评分刚拿到《科学外史》这本书,还未能细读,但凭着这个独特书名,我已然充满了好奇。我的预感是,这本书不会是那种按部就班介绍科学理论演变的教科书式读物。我猜想,作者大概率会把目光投向科学研究的“边界地带”,去探索那些被传统科学史忽略的“缝隙”和“角落”。譬如,是否会深入挖掘科学家的个人生活,那些不为人知的坚持、妥协,甚至失败?又或者,是否会探讨科学的诞生和演进,与当时的文学、艺术、哲学思潮之间,存在着怎样微妙的互动关系?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展现科学发展过程中的“人性维度”,那些天才背后不为人知的困境、挣扎,甚至是迷茫。我想了解,那些在科学史上闪耀的名字,他们是如何在现实的泥沼中,一步步走向智慧的星空。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侦探,要去解开那些关于科学的、隐藏在时间和空间之外的谜团,挖掘出隐藏在伟大发现背后的、更为生动和复杂的真相。
评分我最近收到一本名为《科学外史》的书,还没能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从书名来看,它似乎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科学史的解读方式。我猜测,这本书可能不会过多地关注科学家的传记或者具体的科学定理,而是更倾向于挖掘那些隐藏在科学发展幕后的、不那么为人所知的“细节”和“故事”。或许,书中会探讨科学研究中的一些“偶然性”和“非理性”因素,例如科学家的个人情感、生活经历,甚至是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政治气候,是如何对科学的走向产生影响的。我一直对这种“细节决定成败”的历史叙事方式很感兴趣,因为我觉得,任何伟大的事业背后,都一定充满了曲折和不易。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描绘出科学探索过程中那些不那么光鲜亮丽,却更具真实性的一面。比如,书中是否会提到一些被后人忽略的科学家,或者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发现,是如何为后来的重大突破奠定了基础?我也好奇,这本书是否会涉及到科学的“黑暗面”,例如科学研究的伦理争议,或者科学成果被误用、滥用的历史。如果能看到这些内容,我相信会对科学有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手上的这本《科学外史》,光是拿起这本书,就觉得它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著作。我暂时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从其书名来看,它似乎并不打算走寻常路,去描绘科学家的生平事迹或者科学理论的演变。我猜测,作者可能更关注的是科学现象背后那些“形而上”的、或者说“局外”的因素。比如,科学的诞生和发展,是否与当时的哲学思潮、宗教观念、甚至是艺术审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书中是否会探讨那些看似与科学无关的社会文化背景,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了科学的形态?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出现一些关于科学的“负面”或者“争议”话题的探讨,比如科学研究中存在的伦理困境,或者科学成果被滥用的历史。这类内容往往更能触及人性的深处,也更能让我们理解科学作为一种人类活动的复杂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批判性的视角,引导我不仅仅是学习科学知识,更是去反思科学的本质和它在人类社会中的位置。这种“外史”的写法,让我感觉这本书可能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启发。
评分对于《科学外史》这本书,我抱持着一种既好奇又审慎的态度。我猜想,它可能并非一本传统的科普读物,而是试图从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科学的历史。我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一些我未曾听闻的、关于科学发展过程中的“轶事”或者“旁枝”。比如说,一些被主流历史所忽略的科学人物,他们的贡献可能被掩盖了,或者是一些科学思想的萌芽,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被孕育和传播的。这本书或许会探讨科学研究的非线性发展,那些看似偶然的错误,有时却能导向意想不到的重大发现。我个人对这种“意外”与“曲折”的故事情有独钟,因为这更能反映出科学探索的真实面貌,而不是一种过于理想化的、一蹴而就的进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打破我原有的认知框架,让我看到科学发展过程中那些更具“人情味”的一面。也许,它会讲述科学家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不同学派之间的思想碰撞,甚至是科学研究在社会政治变革中的角色。这种“外史”的视角,让我感觉这本书可能充满了值得挖掘的细节和深度,能够引发我更深入的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