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TD-SCDMA无线网络优化原理及方法
定价:68.00元
售价:46.2元,便宜21.8元,折扣67
作者:许宏敏 等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9-01
ISBN:9787115210395
字数:
页码:42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763kg
服务3D移动通信产业大发展,推动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大创新,TD—SCDMA系统的发展历程、现状TD—SCDMA系统原理、关键技术、应用优势、增强型技术和技术演进。
TD—SCDMA网络结构及接口协议模型;
TD—SCDMA信令及过程;
无线资源管理算法简介;
TD—SCDMA网络规划、优化的基本概念;
TD—SCDMA优化数据信息获取的方式;
开网优化方案和日常运维优化方案举例说明如何将问题的分析思路和分析方法应用到实际的优化工作中。
《TD-SCDMA无线网络优化原理及方法》根据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一期、二期和三期网络建设的经验、成果和案例,结合TD-SCDMA的固有特色,系统地论述了TD-SCDMA无线网络优化原理和方法。《TD-SCDMA无线网络优化原理及方法》适合中国移动和移动网络设计单位从事TD-SCDMA网络优化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移动通信研究单位的无线网络工程技术人员和相关大专院校的师生阅读参考。
章 总述
1.1 移动通信发展概述
在通信发展史上,移动通信的发展速度非常迅猛,特别是近20年来,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及更新换代更是让人眼花缭乱。因为只有移动通信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随时随地进行信息交流的需求。移动通信的终目标是实现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与其他任何人进行任何方式的通信。
代模拟系统主要建立在频分多址接入和蜂窝频率复用的理论基础上,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随着技术和时间的发展,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所支持的业务(主要是话音)单一、频谱效率太低、保密性差等。特别是在欧洲,一个国家有一个自己的标准和体制,无法解决跨国家的漫游问题。模拟移动通信系统经过10余年的发展后,终于在20世纪90年代初逐步被更先进的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所代替。
推动第二代移动通信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欧洲。欧洲普遍国家比较小,要解决标准和制式的统一,才可能解决跨国家漫游问题。故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研究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一般称其为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它是随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话音数字处理技术的成熟而发展起来的。
章 总述 1
1.1 移动通信发展概述 1
1.2 TD-SCDMA目前的发展现状 4
1.3 TD-SCDMA网络优化的重要性及需掌握的知识体系 4
第2章 TD-SCDMA系统原理 6
2.1 TD-SCDMA概念 6
2.2 TD-SCDMA帧、时隙结构 8
2.3 物理信道 13
2.3.1 主公共控制物理信道(P-CCPCH) 14
2.3.2 辅公共控制物理信道(S-CCPCH) 15
2.3.3 下行同步信道DwPCH 15
2.3.4 上行同步信道UpPCH 15
2.3.5 快速物理接入信道(FPACH) 15
2.3.6 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 16
2.3.7 专用物理信道(DPCH) 16
2.3.8 寻呼指示信道(PICH) 17
2.3.9 高速物理下行共享信道(HS-PDSCH) 18
2.3.10 共享控制信道(HS-SCCH)和指示信道(HS-SICH) 18
2.4 码资源 19
2.4.1 下行同步码SYNC_DL 20
2.4.2 上行同步码SYNC_UL 20
2.4.3 扰码 20
2.4.4 Midamble码 20
2.4.5 扩频码 21
2.5 TD-SCDMA关键技术 22
2.5.1 TDD技术 22
2.5.2 智能天线技术 24
2.5.3 联合检测技术 28
2.5.4 功率控制和同步技术 30
2.5.5 接力切换技术 36
2.5.6 动态信道分配技术 37
2.6 TD-SCDMA应用优势 38
2.6.1 支持不同环境组网 38
2.6.2 支持高效的非对称业务 40
2.6.3 更高的频谱利用率 41
2.6.4 全球漫游 42
2.6.5 呼吸效应不明显 42
2.6.6 同径覆盖 43
2.7 TD-SCDMA与其他系统主要技术区别 43
2.7.1 TD-SCDMA与GSM主要技术区别 43
2.7.2 TD-SCDMA与WCDMA主要技术区别 44
2.7.3 TD-SCDMA与cdma2000主要技术区别 46
2.8 TD-SCDMA增强型技术 47
2.8.1 HSDPA高速分组下行数据接入 47
2.8.2 HSUPA高速分组上行数据接入 51
2.8.3 HSPA+ 53
2.8.4 MBMS 56
2.9 TD-SCDMA技术演进 61
2.9.1 演进路线 62
2.9.2 网络架构 62
2.9.3 LTE TDD帧结构 63
2.9.4 LTE关键技术 64
第3章 TD-SCDMA网络结构及接口协议模型 67
3.1 网络结构 67
3.1.1 UMTS的通用协议结构 67
3.1.2 UTRAN 68
3.2 接口协议模型 72
3.2.1 Iu接口 72
3.2.2 Iub接口 79
3.2.3 Iur接口 81
3.2.4 Uu接口 83
3.2.5 逻辑信道 99
3.2.6 传输信道 99
3.2.7 逻辑信道与传输信道映射 100
3.3 协议转换模型 101
3.3.1 Node B协议转换 101
3.3.2 Uu到Iu接口控制平面协议转换 101
3.3.3 Uu到Iu接口用户平面协议转换 102
第4章 TD-SCDMA信令及过程 103
4.1 开机过程 103
4.1.1 网络选择 103
4.1.2 小区选择 105
4.1.3 小区重选 106
4.1.4 系统消息 106
4.2 业务过程 110
4.2.1 随机接入和RRC连接过程 110
4.2.2 鉴权 112
4.2.3 加密 113
4.2.4 UE主叫(MOC) 113
4.2.5 寻呼 116
4.2.6 UE被叫(MTC) 118
4.2.7 PS业务 121
4.2.8 切换 126
4.2.9 正常释放 129
4.2.10 短消息流程 130
4.2.11 呼叫重建 134
4.3 移动性管理 135
4.3.1 位置更新 135
4.3.2 路由更新 137
4.3.3 小区更新 138
4.4 HSDPA信令流程 142
4.5 2G/3G互操作信令流程 143
4.5.1 2G/3G互操作组网结构 144
4.5.2 CS业务TD-SCDMA切换到GSM流程图 144
4.5.3 PS业务TD-SCDMA重选到GSM流程图 145
第5章 无线资源管理算法 147
5.1 无线资源管理算法概述 147
5.1.1 无线资源管理算法作用、目的和必要性 147
5.1.2 TD-SCDMA无线资源管理对象 148
5.1.3 RRM子模块划分及其功能 150
5.1.4 N频点对RRM算法 151
5.2 资源分配 152
5.2.1 慢速DCA(SDCA) 152
5.2.2 CAC接纳控制 153
5.3 资源优化 153
5.3.1 切换(HC) 153
5.3.2 PS分组调度 156
5.3.3 负荷拥塞控制(LCC) 157
5.3.4 AMRC自适应速率控制 158
5.3.5 无线链路监测(RLS) 159
5.3.6 快速DCA(FDCA)信道调整 160
第6章 TD-SCDMA网络规划 161
6.1 TD-SCDMA无线网络规划思想 161
6.2 TD-SCDMA网络规划原则 161
6.3 TD-SCDMA网络规划要点 162
6.3.1 覆盖规划 162
6.3.2 容量规划 172
6.3.3 规模估算 176
6.3.4 无线资源规划 176
6.4 典型场景解决方案 189
6.4.1 室外宏覆盖解决方案 189
6.4.2 密集城区覆盖解决方案 193
6.4.3 热点覆盖解决方案 197
6.4.4 室内分布系统解决方案 198
6.4.5 体育场馆解决方案 203
6.4.6 地铁覆盖解决方案 215
6.4.7 磁悬浮解决方案 221
6.4.8 高速铁路解决方案 225
6.4.9 海面广覆盖解决方案 227
第7章 TD-SCDMA网络优化概述 231
7.1 网络优化概念 231
7.1.1 开网优化 232
7.1.2 日常运维优化 233
7.2 网络优化目标 233
7.2.1 总体目标 233
7.2.2 开网优化目标 234
7.2.3 日常运维优化目标 235
7.3 网络优化主要内容 236
7.3.1 常规网络优化 236
7.3.2 专题网络优化 237
7.3.3 运维期网络优化 238
7.4 TD-SCDMA网络优化工程师分类及职责 239
7.5 网络优化流程 240
7.5.1 开网优化流程 240
7.5.2 运维期优化流程 241
7.6 网络优化工具和资料 244
7.7 TD-SCDMA与GSM优化主要异同 245
7.8 TD-SCDMA与WCDMA、cdma2000优化主要异同 245
第8章 TD-SCDMA优化数据采集 247
8.1 网络侧信息获取 247
8.1.1 故障告警 247
8.1.2 事件告警 249
8.1.3 性能统计 249
8.2 用户投诉信息获取 250
8.3 无线侧路测作业数据获取 251
8.3.1 路测测试 251
8.3.2 CQT测试 253
第9章 TD-SCDMA无线网络优化方案 255
9.1 开网优化方案 255
9.1.1 单站优化方案 255
9.1.2 簇优化方案 255
9.1.3 片区优化方案 256
9.1.4 不同厂家交界优化方案 256
9.1.5 全网优化方案 257
9.1.6 专题区域优化 257
9.2 日常运维优化方案 257
9.2.1 室外宏覆盖优化方案 259
9.2.2 广域覆盖优化方案 259
9.2.3 密集城区覆盖优化方案 259
9.2.4 热点覆盖优化方案 260
9.2.5 磁悬浮轨道沿线区域优化方案 260
9.2.6 高速铁路优化方案 261
9.2.7 室内分布系统优化方案 261
9.2.8 体育场馆优化方案 264
9.2.9 地铁覆盖优化方案 264
0章 TD-SCDMA优化方法及案例 265
10.1 覆盖优化方法及案例 265
10.1.1 问题分类及优化方法 266
10.1.2 案例分析 268
10.2 接入优化方法及案例 288
10.2.1 原理及参数 288
10.2.2 问题分类及优化方法 291
10.2.3 案例分析 292
10.3 切换优化方法及案例 301
10.3.1 问题分类及解决措施 301
10.3.2 案例分析 305
10.4 寻呼优化方法及案例 330
10.4.1 寻呼基本流程 330
10.4.2 问题分类及优化方法 331
10.4.3 案例分析 333
10.5 掉话优化方法及案例 338
10.5.1 问题分类及解决措施 339
10.5.2 案例分析 340
10.6 干扰优化方法及案例 354
10.6.1 问题分类及优化方法 354
10.6.2 案例分析 360
10.7 HSDPA优化方法及案例 368
10.7.1 HSDPA信令流程 368
10.7.2 HSDPA相关参数介绍 371
10.7.3 案例分析 377
10.8 2G/3G互操作优化方法及案例 387
10.8.1 TD-SCDMA与2G系统间重选 388
10.8.2 TD-SCDMA到2G的系统间切换 391
10.8.3 案例分析 394
缩略语 415
参考文献 420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的深蓝色调,配上清晰有力的白色字体,一看就是本有分量的技术专著。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上的处理,书脊的压纹处理得很细腻,拿在手里非常有质感,显然在印刷和装订上是下了真功夫的。内页的纸张选择也比较考究,不是那种廉价的反光纸,阅读起来眼睛比较舒适,即使长时间查阅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当然,光有好看的外表是不够的,我迫不及待地翻阅了目录,发现其章节划分逻辑性极强,从宏观的网络架构到微观的性能指标调优,层层递进,结构安排得井井有条,预示着内容深度会非常可观。仅仅从排版和版式来看,它就成功地建立了一种专业、严谨的学术氛围,让人对即将展开的阅读旅程充满了期待。封面设计上没有使用花哨的插图,而是选择了简洁的几何图形与核心概念的提炼,这种克制的设计语言,反而彰显了内容本身的硬核实力,非常符合目标读者的审美取向。
评分初次阅读这本书的感受,就像是走进了一个精心布置的知识迷宫,但幸运的是,作者提供的地图(导读和引言部分)非常清晰准确。作者在开篇就对整个技术领域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极具洞察力的梳理,没有陷入教科书式的枯燥叙述,而是用一种近乎讲故事的方式,将复杂的技术背景铺陈开来。我特别欣赏他对“优化”这一核心概念的界定,它不仅仅是参数的简单堆砌,而是一种系统性的思维过程。书中对若干关键优化瓶颈的描述,非常贴近实际工程中的痛点,那些我过去在工作中遇到却难以用理论框架解释清楚的现象,竟然在这本书中找到了对应的理论支撑。行文风格上,它糅合了严谨的学术论证与工程师实战经验的灵活运用,使得理论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可以落地的工具。这种将理论深度与实践广度完美结合的叙事手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让人忍不住想一口气读完,探究后续章节的奥秘。
评分这本书在理论深度上的挖掘,绝对是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偏向操作指南类的书籍,但事实证明,它对底层原理的剖析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特别是关于信道编码和调制解调策略对网络性能影响的章节,作者不仅给出了数学模型,更重要的是,对模型参数变化带来的实际网络行为转变给出了直观的解释。我发现许多参数调整背后的物理意义,在这本书里被阐释得淋漓尽致,这种“知其所以然”的阅读体验,比单纯记住配置步骤要宝贵得多。它迫使读者必须调用起更深层次的通信原理知识,去理解那些看似繁琐的优化步骤,实际上是对电磁波传播特性和资源调度的精妙平衡。对于那些想要从初级维护人员跃升到高级网络架构师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底层逻辑支撑,无疑是构建其知识体系的坚实基石,阅读过程充满了“醍醐灌顶”的快感。
评分书中对案例分析和工具应用的介绍,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实战背景。不同于许多理论书籍只给出概念,这本书似乎更倾向于提供一个完整的“诊断-分析-决策-验证”的闭环流程。例如,它详细描述了在特定高负荷场景下,如何利用网络监测数据来识别瓶颈,并列举了数种常用的性能评估指标的阈值设置依据。这种基于数据的决策过程,是现代网络管理的核心能力。更吸引我的是,作者似乎毫不保留地分享了许多业界“潜规则”或者说高级工程师们的心得体会,这些经验性的知识点往往是标准文档中难以寻觅的,它们极大地缩短了读者从理论到实战的转化时间。读到这部分内容时,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教材,而是在接受一位资深专家的“一对一”指导,其提供的解决方案思路具有极强的普适性和可操作性,让人感觉手中的书不再是静态的知识载体,而是一个随时可以被激活的、动态的优化手册。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从始至终都保持着一种令人振奋的挑战性。它清晰地向读者传达了一个信息:优化并非简单的调参游戏,而是一门需要深厚理论功底和敏锐洞察力的学科。作者在某些章节使用了相当专业且不常见的术语和符号,这无疑提高了阅读门槛,但同时也筛选出了真正有志于深入研究此领域的读者。我体会到,这本书更像是一本“进阶指导手册”,而非“入门普及读物”。它的价值在于将复杂、多变的网络优化问题,提炼并归类到少数几个核心的矛盾冲突中去,帮助读者建立起清晰的分析框架。在合上书本的最后一刻,我感受到的更多是知识的充实感,而非疲惫感,这说明作者在引导读者思考方面做得非常成功。它成功地激发了我对现有网络架构进行深度复盘的欲望,无疑是近年来技术阅读中收获最大的一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