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无线电近程探测原理与系统设计 | 出版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8-05-01 |
| 作者:肖泽龙 | 译者: | 开本: 16开 |
| 定价: 39.00 | 页数: | 印次: 1 |
| ISBN号:9787512426900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无线电近程探测技术是利用目标的散射或辐射特性在近距离(几米到几千米)实现目标的有 无以及距离、速度、方位等目标参数获取的探测技术。本书在十几年课程教学讲义基础上结合 二十余年的科研积累,在讲述无线电探测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对无线电近程探测常用的连续波多 普勒体制、线性调频体制、脉冲体制以及被动探测体制四种典型探测体制进行深入详尽的讨论,突 出系统参数设计和关键技术的工程实现。 本书为“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专业课程教材,适用于信息对抗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等无 线电类相关专业,同时可作为从事探测制导、无线电引信以及无线电近距离探测丁作的工程技术 人员的参考书。
说实话,我最初是冲着“系统设计”这几个字来的,期望能找到一些现成的设计模板或流程图。这本书虽然没有提供可以直接复制粘贴的代码或框图,但它提供的设计哲学远比模板宝贵。在探讨软件架构的部分,作者非常注重模块间的接口定义和数据流管理,这对于我们跨学科团队合作开发大型探测系统时,是避免后期集成灾难的关键。特别是对时序同步和数据采集一致性的讨论,详述了如何在高采样率下保证所有通道数据的相对时间精度,这在很多商业手册中往往被一带而过。书中对低功耗和便携式系统设计也进行了深入探讨,给出了在电池供电约束下,如何通过优化采样率和工作周期来平衡探测性能和续航能力的具体策略。对于那些致力于开发嵌入式、边缘计算型无线电探测设备的研究人员而言,这部分内容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它教会我们如何在有限的“能源预算”内实现最佳的探测效果。
评分这本专注于无线电近程探测的著作,确实在理论深度和工程实践之间搭建了一座坚实的桥梁。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信号处理流程的细致梳理,从前端的接收机设计到后端的算法实现,每一步的物理意义都阐述得极为透彻。特别是关于多普勒频移和目标速度估计的部分,引入了经典的卡尔曼滤波和扩展卡尔曼滤波在非线性跟踪场景下的应用,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设计高精度测速系统的工程师来说,无疑是及时雨。书中的案例分析,比如如何应对环境中的复杂杂波干扰,以及如何通过优化波形来提升信噪比,都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行业经验。很多教材往往只停留在公式推导,但这本书却花了大量篇幅去讨论实际系统中的非理想因素,例如器件的非线性、温度漂移对测量精度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软件定义无线电(SDR)平台进行快速原型验证。这种“从理论到实践,再回归理论优化”的闭环思维,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的实用价值,使得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份详尽的系统设计手册。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质量非常高,这对于理解涉及几何光学和电磁波传播的复杂概念至关重要。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解释波束形成时使用的二维和三维图形,它们生动地展示了方向图的旁瓣抑制效果以及扫描角度变化时主瓣的指向性。与许多偏向理论推导的文献不同,它在介绍新型调制技术时,例如LFM(线性调频)和PN码的应用,不仅给出了数学模型,还附带了相应的波形的时域和频域对比图,使得即便是对高级调制方式不甚熟悉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其核心优势。书中对系统的鲁棒性分析也做得非常到位,例如在面对多径效应和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时,系统性能是如何下降的,以及可以通过哪些工程手段(如分集接收或频率捷变)进行补偿。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多维度的视角来看待无线电近程探测问题,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高度的专注和求知欲,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精品。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带着一种冷静而严谨的学术气质,但又不失启发性。它成功地平衡了初学者可能需要的直观解释和高级研究者追求的数学严谨性。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噪声和杂波抑制技术的论述,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滤波器类型,而是从信息论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在特定信道模型下,最优滤波器(如维纳滤波器)是如何被推导出来的,并进一步探讨了这些最优解在工程实现中因计算资源限制而产生的妥协方案。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对话”贯穿始终。另外,书中关于目标特性建模的部分也极为出色,它详细探讨了目标RCS(雷达散射截面)的时变性、起伏模型,这对我们进行仿真和场景建模至关重要。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让你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不是仅仅告诉你“应该”怎么做,极大地培养了读者的批判性思维。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整体结构感到非常满意,它并非那种堆砌公式的“硬核”著作,而是巧妙地将复杂的物理现象融入到清晰的系统架构描述中。开篇对不同探测体制(如FMCW、脉冲多普勒等)的原理对比分析,简洁明了地指出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为后续深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关于阵列信号处理那几章。作者没有满足于传统的波束形成,而是引入了先进的子空间分解方法,如MUSIC和ESPRIT算法,并结合实际的传感器布局约束,讨论了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收敛性和计算复杂度问题。这种对算法性能和资源消耗的平衡考量,显示出作者对现实工程约束的深刻理解。读完这些章节,我感觉对如何设计一个具有高分辨力、能有效抗干扰的相控阵雷达系统,有了一个全新的、更系统的认识,这远远超出了我阅读其他同类书籍所获得的经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