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它們和我們:野生動物與人類的生存
定價:25.80元
作者:《綠色未來叢書》編委會
齣版社:世界圖書齣版公司
齣版日期:2009-10-01
ISBN:9787510011641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41kg
編輯推薦
昔日的傢鄉山川秀美,江水清澈,林海雪原,風和日麗。我們眼中現實的傢鄉是黃土高坡,是長江濁浪,是荒山禿嶺,是塵土飛揚。而我們憧憬、追求的未來,是綠色的未來,是綠色的傢園。
內容提要
當我們從電視節目或圖片上,看到美麗可愛的動物時,我們感到愉悅和欣喜;當我們獲知一些野生動物被獵殺或看到一隻隻血淋淋的動物或僵硬的屍體時,我們感到震驚,感到憤慨,心中會有隱隱的傷痛。
然而,有一種情況更多見。當成排的樹木被伐,成片的森林被毀壞,許多人無動於衷;當高樓大廈一幢幢從荒野中拔地而起,城鎮、廠礦和道路不斷嚮山野延伸,人們似乎隻認為這是一種發展和進步,卻很少有人想到,這是對野生動物棲息地的蠶食和入侵。
陸地上是這樣,水下的世界也如此。人們感受的大多是飲用水的變質和汙濁的腥臭味,而對於漂浮在水麵已經死亡的魚類,卻好像沒有更多的感覺。它們如何生存,我們還能捕到魚嗎?應當有更多的人去想,去思考。
人類要發展,動物要生存。當我們看到自己的發展時,高興是應當的,但同時你是否想到,這樣會影響動物的生活,甚至生存。如果是這樣,你該怎麼辦?96歲的楊絳先生,在《走到人生邊上》這部思考人生的書中,有一篇《記比鄰雙鵲》。老人從居住的三樓窗外,看著一對喜鵲夫婦在柏樹上築巢、育雛,她甚至親自去撿一些細小的樹枝,放在窗颱上供它們築巢用。一直到後來,因為風雨導緻雛鳥死亡,親鳥悲哀傷痛之至。一年之後,這對喜鵲又迴來瞭,它們艱難地拆除舊巢,又到彆處重築新巢。文章中透露著作傢對生命的深切關愛,而不僅僅是對喜鵲的喜愛和對育雛的好奇。楊絳從小鳥的生死和親鳥的一次次築巢中,感悟著人生的真諦。
野生動物也許就生活在我們身邊,我們能夠像楊絳先生那樣關注它們、關心它們,並由它們想到我們自己嗎?
目錄
前言
章 漫漫曆程從猿到人
一、火照亮人的方嚮
二、製造石器推進人類思維
三、狩獵岩畫生命圖騰
四、狗和貓,人類早的夥伴
第二章 人類膨脹動物退縮
一、加拉帕戈斯群島的不速之客
二、大熊貓退無可退
三、圍剿麻雀的荒唐
四、被趕盡殺絕的“王者”
五、白鰭豚的消失
第三章 瘋狂逐利 生靈哭泣
一、藏羚羊悲歌
二、黑熊的哀嚎
三、蝴蝶的販賣與開發
四、快樂馬戲背後的痛苦
第四章 濫食“野味” 越界陋習
一、命運多舛的果子狸
二、鰐魚的睏境
三、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四、一意孤行的日本捕鯨
第五章 寂靜春天喚醒民眾
一、卡遜用生命的呼喊
二、聆聽黑猩猩的訴說
三、重新發現野性之美
第六章 精神迴歸生命禮贊
一、“莊周夢蝶”的昭示
二、微小生命的禮贊
三、21世紀的狼圖騰
第七章 絕處逢生再建傢園
一、硃鹮的故事
二、黑頸鶴在故鄉
三、普氏野馬的悲歡離閤
四、海南坡鹿絕處逢生
第八章 同一傢園 共生共存
一、基因時代:果蠅的奉獻
二、動物資源是人類的物質寶庫
三、人類健康與動物的關係
四、生物多樣性對人類的價值
五、我們如何行動
附錄一: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
附錄二:國際性動物保護組織
野生動物保護公約和被保護野生動物名單
後記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我選擇閱讀這本書,是齣於一種莫名的吸引力,一種對那些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生命體的深深的探究欲。在我看來,人類文明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是以犧牲自然為代價的。我們築起高樓,鋪設馬路,似乎正在一步步蠶食著野生動物賴以生存的空間。那麼,它們是如何在這樣的夾縫中生存下來的?它們是否也發展齣瞭獨特的生存機製來適應我們的世界?這本書是否會深入探討,比如,城市中的野生動物是如何在人為環境中找到食物和庇護所的?它們是否與人類産生瞭新的互動模式?又或者,它是否會聚焦於那些依舊生活在原始棲息地中的物種,講述它們麵臨的挑戰,以及那些保護者們為守護它們所付齣的努力?我希望這本書能呈現一個多角度的圖景,讓我們看到野生動物生存的真實狀態,並反思我們人類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我們應盡的責任。
評分這本書的題目“它們和我們:野生動物與人類的生存”仿佛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門。我一直對那些我們不熟悉,卻又與我們共同存在於地球上的生物們感到好奇。它們有著怎樣的生活方式?它們如何在這個星球上繁衍生息?它們與我們人類之間,究竟存在著怎樣的聯係?我渴望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是關於捕食與被捕食的殘酷法則,還是關於共生與互助的奇妙平衡?是關於它們為瞭生存而展現齣的令人驚嘆的智慧,還是關於它們在麵對人類無情的擴張時所錶現齣的無奈與抗爭?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宏觀的視角,讓我們看到整個生態係統的運作,理解每一個物種的重要性,從而打破我們對“自然”的固有認知,認識到我們並非這個星球的唯一主宰。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拓寬我的視野,讓我對生命有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作為一個對自然紀錄片和生態科普文章情有獨鍾的讀者,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是一場視覺和思想的盛宴。我一直對那些在鏡頭下展露原始野性的動物們充滿著好奇,它們的一舉一動都透露著生命最本真的力量。然而,很多時候,我們在熒幕上看到的隻是冰山一角,關於它們在更廣闊天地裏的生存智慧、社會結構,以及它們所麵臨的嚴峻挑戰,卻往往鮮為人知。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填補我在這方麵的知識空白,它是否會從地理、生物、社會等多個維度,深入剖析不同物種的生存策略?例如,它們如何適應極端環境?它們之間是否存在復雜的社會關係?在麵對人類的捕獵、棲息地破壞時,它們又展現齣怎樣的生存韌性?我期待這本書能帶來鮮活的案例,生動的描寫,讓那些遙遠的野生動物仿佛就在眼前,讓我們能更真切地感受到它們生命的力量與脆弱,從而激發我們對它們的尊重與保護。
評分我之所以選擇拿起這本書,很大程度上是被它的標題所吸引,那句“野生動物與人類的生存”直擊人心。當下社會,環境問題日益嚴峻,生物多樣性銳減,每一次關於瀕危物種的消息都像一把鈍刀,一點點割裂著我們內心深處對自然的眷戀。我常常在思考,在高速發展的城市文明背後,我們究竟失去瞭多少與自然連接的機會?那些曾經在我們土地上自由馳騁的生靈,如今又在何方?這本書是否能為我解答這些疑問?它是否會深入探討人類活動對野生動物棲息地的影響,分析導緻它們數量下降的根本原因?更重要的是,它是否會提齣一些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讓我們在追求自身發展的同時,也能為這些與我們共同呼吸的生命留下生存的空間?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陳述事實,更能引發讀者深刻的反思,激發齣一種保護自然的行動自覺。畢竟,隻有當我們真正認識到它們的生存狀況與我們自身的福祉息息相關時,我們纔能真正采取行動,去守護這個我們共同擁有的地球。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以引人遐想,粗糲的紙張質感,配上幾隻栩栩如生的野生動物剪影,仿佛訴說著它們與我們這個世界的古老聯係。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就被它那略帶曆史感的包裝所吸引,仿佛是一本穿越時空的文獻,等待著我去揭開層層迷霧。書名中的“它們”和“我們”兩個詞,簡單卻極富深意,立刻勾起瞭我對人類與自然關係的強烈好奇。我一直認為,我們常常將自己置於一個與自然割裂的獨立王國,卻忽視瞭我們同樣是這個龐大生態係統的一部分,與各種生命形式共享著同一片天空、同一片土地。這本書能否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們重新審視這種共生關係,破除人類中心主義的傲慢,感受生命的多樣性與脆弱性?我期待它能帶領我進入一個充滿敬畏與啓示的閱讀旅程,去理解那些生活在我們身邊、卻又常常被我們遺忘的生靈,它們是如何在這顆星球上艱難生存,又如何在人類文明的擴張中尋找自己的空間。這本書的齣版公司也頗有名氣,通常意味著其內容的嚴謹性和深度,這讓我對它所能帶來的知識性和思想性有瞭更高的期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