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华家风丛书:友善
定价:36.0元
作者:张颐武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5-01
ISBN:9787515809434
字数:152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优良的家风,是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和实践,在无数经历中总结的适合这个家庭的宝贵经验,是在大风大浪中沉淀下来的教育结晶,这种无声的教诲、*基本的教育理念,是流淌在家庭身体中的血液,是一个家庭的灵魂,他可以规范个人的成长道路,更能够成就家庭的进步与发展。
漫漫历史,家风各有千秋,一些精华早已被划归为国风,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成为不可替代的精神财富流传下来,影响着一代一代的后人。作为中国人,将的民族文化进行传承和发扬光大是我们责无旁贷的。
所以这套《中华家风丛书》的出版将对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国粹有着深远的意义,对于我们这个浮躁的社会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内容提要
中华家风系列图书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出版重点选题”,从家风文化的角度总结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四大主题,四本书分别从家国天下、维护统一;勤奋好学、勇于实践;诚信做人、诚恳待人;宽以待人、孝亲敬长等四方面用历代名言警句、家书家训及家庭教育故事分别阐述。本丛书融理论诠释于精彩故事中,加上简明扼要的点评,寓教于乐,力求使普通读者喜闻乐见。
友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基本规范和要求之一,是当代社会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更是对传统中国文化中仁爱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孔子将“仁”作为儒家道德的高原则,并以血缘亲情作为“仁”的开端,推向“泛爱众”,从人与人的关系中不断内省,并在一代一代的家风文化中继承完善。
目录
作者介绍
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生活方式研究院院长。著有《大转型》《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年轻时:张颐武解读人生警语》等,主编有《中国梦的世纪》《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文化发展史》等多部图书。
文摘
序
张颐武
中央电视台在2014 年春节期间推出了关于“家风”的一组街头访问,让社会上的普通人
都讲讲自己的“家风”。这样一个策划引起了社会的积极反响。“家风”的议题成为了春节期间公众热议的话题,春节正好是人们回家团圆,全家一起过年的时刻,在这个时刻探讨家风问题、凸显了这个议题的当下意义,也显示了社会公众对于家风议题的关切。
以前这些传统家教均身处私人平台,很少在公共平台展示。现在通过公众采访将之放大到整个社会,引起关注,更能让清白、正面的家风得到更广泛传播,对整个社会都有益处,引导公众给予孩子好的传统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注重门楣、家风。过去有一副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就是希望世世代代传承正面的家风,把做人做事的本分一代代传承下去。家风当然是家里的长辈老人的言传身教,让子女后代明白自己家庭的正面传统。中国人历来讲究的是耕读为本、诗礼传家。家风的传承其实就是传统家庭教育,大致可分为三方面:传承价值观、与价值观相关的伦理观与道德观以及实现这些观念的基本方法与规矩通过血缘关系教导子弟是中华家风传承的重要路径,其传承主要通过每代人的言传身教,也有很多写成文字传播下来,如《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曾国藩家书》等,教育族中弟如何与人相处。这些著作也具有永恒的价值,今天对于我们的家风的传承起着积极的作用。
在任何时代,人们都需要清清白白做人,实实在在做事,谦和有礼待人。这些基本的做人法则并不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家庭教育应从一些小事出发,如从基本的礼仪开始了解待人接物之道,如看到长辈主动起身迎接,代表长幼有序;有客人来访应主动打招呼,这是家风的基础。人类社会要讲求传统礼仪的庄重感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分寸感,这些礼仪便是家风的基础。有礼仪才能关爱别人,按照礼仪和人相处才会取得较好结果,否则个人很容易被排斥在社会之外。同时家长应教导孩子尊重他人,明晰做人的基本道理,比如不能钱不还,正确看待日常生活中小的争执,知道以善意待人的道理。家风的传承方方面面,内容涉及
人生的各个领域,但从总体上看,这种教育其实就是让孩子从小知道生活之道、待人之道、之道、读书之道。一点一滴之间,经过耳濡目染,这些传统教育会内化为年轻人的自身行为,有利于他们走上社会后得到更好发展,也会让他们的正面品质对社会有好的影响。有些社会的不良风气,其实也是家庭的不良风气的展开。家庭里的长辈沾染了一些不良的风气,子女也难免就受到影响。当然家风重要的还是价值观的传承和延续,一代代人通过家庭的传承,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的传承,才会让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准得到不断提升,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当下的社会已进入“小家庭时代”,社会被分割为小的家庭单元,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家庭教育失去空间,即使三口人的小家庭也要有规矩,讲究长幼有序。小家庭的父母一样非常需要注重家庭教育对于子女的影响,也要从小教给孩子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一生。虽然家庭变小了,但社会仍然非常大,一些年轻人人际关系出现问题便是传统家教不够,缺少家风的传承,缺少对于传统待人接物的方法的领悟和
继承。目前有一种声音,认为传统礼仪是繁文缛节,“太虚”。这种说法也有道理,但这些礼仪其实是长久积淀的社会基本规范。试想如果不能以礼对待他人,偶遇轻微剐蹭便大发雷霆,学生宿舍里一个脸盆的位置都会引发大的矛盾,这样的风气持续
下来,社会将会失去秩序。
中国传统的家风当然也有随着时代改进的需要,但这并非过时。它的核心价值没有改变,甚至可以说是恰逢其时。家庭是社会细胞,通过类似家规等教导后辈,潜移默化地传达社会规范。如果我们每个家庭都致力于向子女传播正面的家风,社会风气自然会得到改善;否则将来社会将很难发展。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和我们一起推出了家风丛书,希望通过我们精心编辑评述的传统家风故事、格言让人们更好地继承中国人的家风。我们期望读者喜欢这套丛书,能够从中得到更多的启发。
序言
坦白说,我一开始对“家风”这个主题并没有特别强烈的期待,总觉得会是比较宏大叙事的讲述。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没有将“家风”写成一种沉重的历史负担,也没有把它描绘成某种刻板的教条。相反,它以一种非常轻盈、灵动的方式,深入浅出地探讨了“友善”作为一种家风的传承。作者张颐武的笔触非常细腻,他没有宏大叙事,而是将目光聚焦在具体的、可感知的细节上。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代际之间情感传递的部分,那种看似不经意的言传身教,那种在日常生活中无声无息的熏陶,是如何将“友善”的种子播撒在下一代心中的。这些描写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充满了画面感和生活气息。读的时候,我常常会联想到自己家里的长辈,他们可能没有说过什么惊天动地的教育理念,但他们用行动教会了我们如何去关心他人,如何去理解不同。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家风传承,不在于说多少道理,而在于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用爱和善意去浇灌家庭的每一个成员。它所传递的“友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它让家庭成员之间彼此支持,让整个家族在时间的洪流中保持一份温暖和韧性。
评分翻开这本书,瞬间就被一种温润而强大的力量所吸引。这并非那种激昂慷慨、振聋发聩的论调,而是如同春风化雨般,悄无声息地渗透进人心。它没有刻意去讲述那些惊天动地的英雄事迹,也没有渲染那些波澜壮阔的时代洪流。相反,它更像是在静静地描摹一幅幅平凡而温暖的生活画卷,用细腻的笔触捕捉那些发生在日常点滴中的“善意”。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小镇,邻里之间相互扶持,孩童之间嬉笑打闹,长辈之间慈爱有加。那种人与人之间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连接,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不禁回想起自己童年时光里那些被善意包围的片段。作者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能够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美好情感的渴望。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友善”二字的含义,不仅仅是简单的礼貌和客气,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关怀、理解和包容。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可能忽略的美好,也激励着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依然能怀揣一份柔软,播撒一份善意,让生活变得更加明亮和充满希望。
评分初读此书,我以为它会充斥着大道理,充斥着说教。然而,事实恰恰相反,它以一种极其写意的方式,展现了“友善”的渗透力。作者并非直接给你灌输“你应该怎样做”,而是通过描绘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通过一个个富有生活气息的场景,让你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友善的力量。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孩童之间交往的描写,那些稚嫩的眼神、纯真的互动,以及在游戏和玩耍中自然流露出的分享与帮助,让我仿佛回到了那个无忧无虑的年纪。书中对家庭内部关系的描绘也同样令人动容,父母之间细致入微的关怀,兄弟姐妹间即便争吵也抹不去的亲情,都展现了友善在最亲密关系中的重要性。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将友善局限于亲情和友情,而是将其延展到了更广阔的社会层面。陌生人之间一次善意的微笑,一次及时的援手,都被作者捕捉并赋予了深刻的意义。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一种莫名的轻松和愉悦,仿佛心灵被洗涤了一般。它让我认识到,友善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融入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成为我们与世界沟通的桥梁,让我们在人海中找到归属感和温暖。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冲击,不在于知识量的爆炸,而在于情感上的共鸣。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述着关于“友善”最深刻的道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绘人际关系时,那种不动声色的观察力。他没有刻意去歌颂那些伟大的善行,而是将焦点放在了生活中那些微小却不容忽视的善意上。比如,一次不经意的问候,一次及时的安慰,一次耐心的倾听,这些看似平凡的举动,在书中被赋予了动人的力量。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曾经经历过的,那些被善意温暖的瞬间,也看到了自己可能曾经忽略的,去给予他人善意的机会。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友善”的边界,它不仅仅是对亲人朋友,更是对陌生人,甚至是对那些与我们意见不同的人。作者并没有回避复杂的人性,但他在其中始终强调着一种积极的、向上的力量。它就像一股清流,涤荡了我们内心的浮躁,让我们重新思考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情感连接。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一种被治愈的力量,它让我相信,即使在充满挑战的世界里,我们依然可以凭借内心的善良,去构建更加美好的关系,去创造更加和谐的社会。
评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友善”这个概念,从一种抽象的道德准则,转化为一种可感知、可践行的生活方式。它没有刻意去拔高,也没有故作深沉,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展现了“友善”在家庭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我读到很多关于家庭成员之间如何处理矛盾、如何相互理解的描写,这些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现了如何在日常的琐碎中,保持一份对他人的尊重和善意。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捕捉到了很多只有身处其中才能体会到的情感细节,比如,一句关切的话语,一个温暖的拥抱,一次耐心的等待,这些都构成了家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友善”元素。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家风,不是流于形式的口号,而是根植于内心的情感,是代代相传的习惯。它让我们看到,即使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不如意,只要心中存有善意,家庭就能成为一个温暖的港湾。它所传递的“友善”,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它让我们在与家人的相处中,更能体会到爱与被爱的美好,也让我们在与外界的互动中,能展现出更多包容和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