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信息化:中國的齣路與對策
定價:25.00元
售價:17.0元,便宜8.0元,摺扣68
作者:懷鐵錚
齣版社:機械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6-01-01
ISBN:978711117949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522kg
中國信息化經曆瞭20年的發展,在新世紀步入瞭健康發展的軌道。然而,巨大的挑戰仍然擺在麵前,那就是如何麵對來自國際全球化的挑戰,以及國內改革攻堅和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新情況、新要求。本文從國傢戰略的角度認真分析瞭中國信息化發展所麵臨的國際、國內環境,研究瞭中國信息化的道路、戰略與動力機製,相信本書的眾多新論點能給讀者帶來啓迪。
本書對信息化發展的曆史沿革和信息化理論體係作瞭詳盡的論述,近討論的信息化道路、戰略也緊密圍繞中國當前信息化的實踐,突齣瞭政策實踐的特點,還加入部分企業信息化的案例。因此,能夠滿足不同層次讀者對中國信息化的多方麵的瞭解和研究的需求。
序
前言
導論
章 信息化的基本概念與理論
1.1 信息化産生的客觀背景
1.1.1 從人類社會曆史發展的內在規律來考察信息化的産生
1.1.2 從社會經濟、政治以及科學技術發展的曆史條件考察信息化的産生
1.1.3 信息化産生與發展的曆程分析
1.2 信息化的基本概念與理論
1.2.1 信息化的基本概念與內容
1.2.2 有關信息化的理論與測度方法
1.2.3 國傢信息化體係及其理論模型
1.3 信息化發展趨勢與未來的信息社會
1.3.1 信息化發展的戰略
1.3.2 人類社會是否已經進入信息社會
1.3.3 信息社會的基本特徵
第2章 中國特色信息化的發展道路
2.1 國外信息化發展的道路及特點
2.2 新世紀中國信息化發展的國際環境與國情條件
2.3 中國特色信息化發展道路的選擇
第3章 中國特色信息化的發展戰略
3.1 國傢信息化的總體戰略
3.2 國民經濟信息化戰略
3.3 社會事業信息化戰略
3.4 信息化戰略
3.5 區域信息化戰略
3.6 國傢信息安全戰略
第4章 中國特色信息化的動力機製
4.1 信息化的動力因素分析與市場機製的主導作用
4.2 信息化發展中的作用
4.3 深化改革是信息化發展的根本動力
案例分析
參考文獻
後記
懷鐵錚,1964年5月齣生。1985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工業電子技術專業,畢業後從事技術工作。1988年進入中國人民大學國民經濟計劃係攻碩士研究生。畢業後在原機械電子工業部計劃司從事計劃和産業政策研究工作,期間曾獲原機械部科技進步二等奬兩次。1998年先後在中興通訊、航天智能
從文筆上看,這本書展現齣瞭一種罕有的沉穩和穿透力。它沒有使用太多華麗的辭藻,但每一個句子都像經過精確計算的齒輪,咬閤得天衣無縫。我在閱讀時,常常有一種“原來是這樣”的豁然開朗感。比如,作者對“數據要素市場化”的探討,不僅僅停留在技術層麵,而是深入到瞭産權界定、價值評估和監管框架的構建,這涉及到法學、經濟學乃至社會學的交叉領域。書中對不同發展階段國傢路徑的比較分析也極其到位,既有藉鑒,也有清晰的“中國特色”的界定。這本書的整體感覺是,它提供瞭一個高屋建瓴的俯視視角,讓我們能跳齣日常的瑣碎和短期的波動,去看待信息化這條漫長賽道上的全局戰略。它讓人相信,清晰的認知是解決復雜問題的第一步,而這本書,無疑為我們提供瞭這樣一副清晰的地圖。
評分這本書的論證邏輯嚴密到近乎苛刻,每個觀點的提齣都有詳實的數據和曆史背景作為支撐。我個人對它在“創新生態構建”方麵的分析印象最為深刻。作者非常清楚地闡述瞭當前中國在基礎研究和顛覆性創新方麵存在的“卡脖子”環節,並巧妙地將解決路徑歸結為一種“容錯機製”的建立。他批判瞭那種急功近利的“短期主義”傾嚮,強調真正的技術突破需要長期的、不受過多外界乾擾的土壤。這種對創新規律的尊重,在許多倡導“快進”的論述中是少見的。讀到這裏,我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在麵對巨大發展壓力時,依然保持著一種知識分子的清醒和剋製。它不是簡單地鼓吹要追趕誰,而是更專注於如何打造一個可持續、有生命力的創新“內循環”,這纔是真正具有戰略眼光的“對策”。
評分這部書的標題本身就充滿瞭重量感,讓人不禁聯想到當下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國傢層麵的宏大敘事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的實踐之間的張力。從我個人的閱讀體驗來看,它更像是一份深入骨髓的社會觀察報告,而不是一本枯燥的政策解讀。作者在探討“齣路”時,並沒有簡單地拋齣“技術萬能論”或者“迴歸傳統”的口號,而是極其細膩地描繪瞭中國社會在信息化進程中,那些不為人知的“腸梗阻”——比如基層治理的數字化鴻溝、傳統行業轉型的陣痛,以及數據安全與個人隱私之間的微妙博弈。我尤其欣賞其中關於“人的因素”的論述,指齣再先進的係統,最終的落腳點還是人的認知和使用習慣。書中引用的案例,無論是某個偏遠鄉村的智慧農業實踐,還是大都市裏老舊社區的適老化改造,都顯得那麼有血有肉,讓人能清晰地感受到技術這把雙刃劍是如何在不同的社會肌理上留下深刻的印記。讀完後,我不再是簡單地認為“信息化”就是裝更多的服務器或鋪設更快的網絡,而開始思考,如何讓這種“化”更深入、更公平地滲透到社會結構的最底層,實現真正的可持續發展。
評分這本書讀起來,節奏感非常強,像是一部層層遞進的紀錄片。它不像某些學術著作那樣高冷抽象,反而充滿瞭對現實問題的敏銳嗅覺。我尤其被其中關於“數字鴻溝”的章節所吸引。作者沒有用冷冰冰的數據去堆砌“弱勢群體”的概念,而是通過幾個生動的小故事,展現瞭在數字化浪潮中被遺忘的那些聲音:退休的老人麵對移動支付時的無助、鄉村教師在在綫教育資源分配中的掙紮。這種人文關懷讓整本書的基調變得溫暖而有力量。它提醒我們,信息化的終極目標,絕不是冰冷的效率提升,而是全民福祉的增進。如果技術的發展是以犧牲掉一部分人的便利和尊嚴為代價,那麼這種“齣路”本身就是有缺陷的。這本書在提供宏觀戰略的同時,不忘對微觀個體的關照,這種平衡做得相當到位,讀完後讓人對“包容性發展”有瞭更具體的理解。
評分說實話,剛翻開這本書的時候,我有點擔心它會陷入那種常見的宏大敘事和空泛的口號堆砌,畢竟“對策”兩個字聽起來就有點官方腔調。但很快我就發現我錯瞭。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沒有止步於描繪藍圖,而是紮紮實實地剖析瞭實施過程中麵臨的結構性難題。我最感興趣的是它關於“治理模式重塑”的部分。作者似乎對行政體係的運作有著深刻的理解,他沒有迴避體製內的慣性與阻力,反而提齣瞭一係列非常具有操作性的建議,比如如何建立跨部門的數據共享機製,如何平衡效率提升與權力製約。其中有一段關於“數字主權與全球閤作”的論述,視角非常開闊,它將國內的數字化建設置於一個全球化的競爭格局中去審視,而不是孤芳自賞。我感覺作者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舵手,不僅指明瞭航嚮,還詳細解釋瞭在風浪來臨時,船體結構應該如何調整纔能避免傾覆。這本書的深度在於,它敢於觸碰那些敏感且復雜的利益平衡點,並試圖提供一條各方都能接受的中間道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