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茶經述評》被人們譽為二十世紀的新茶經
吳覺農先生深厚的茶葉實踐經驗和理論沉澱
繼承陸羽《茶經》精髓的基礎上
更注重鮮葉品質的鑒彆方法
茶的烤煮、茶具的選用
成為業內人士和愛茶一族的鑒賞
作者簡介
吳覺農(1897-1989)
中國當代茶業復興、發展的奠基人
被譽為“當代茶聖”
生前曾任中國茶業公司經理
中國茶葉學會名譽理事長
目 錄
前言
章 茶的起源
節 《茶經·一之源》譯注
第二節 《茶經·一之源》述譯
第二章 茶的采製工具
節 《茶經·二之具》譯注
第二節 《茶經·二之具》述評
第三章 茶的製造
節 《茶經·三之造》譯注
第二節 《茶經·三之造》述評
第四章 煮茶的器皿
節 《茶經·四之器》譯注
第二節 《茶經·四之器》述評
第五章 茶的烤煮
節 《茶經·五之煮》譯注
第二節 《茶經·五之煮》述評
第六章 茶我飲用
節 《茶經·六之飲》譯注
第二節 《茶經·六之飲》述評
第七章 茶的史料
節 《茶經·七之事》譯注
第二節 《茶經·七之事》述評
第八章 茶的産地
節 《茶經·八之齣》譯注
第二節 《茶經·八之齣》述評
第九章 茶具和茶器的省略
節 《茶經·九之略》譯注
第二節 《茶經·九之略》述評
第十章 《茶經》的掛圖
節 《茶經·十之圖》譯注
第二節 《茶經·十之圖》述評
附錄
後記
這本書的實用性遠超我的預期,它完全可以作為一套立體的“茶道操作手冊”來使用。它沒有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非常具體地指導瞭從選茶、儲茶到衝泡的每一個細節。比如,書中對不同類型茶具(紫砂壺、蓋碗、玻璃飄逸杯)在衝泡綠茶時水溫控製的微小差異,都有明確的建議,甚至精確到瞭秒。我按照書裏的方法調整瞭自己泡烏龍茶的水流速度,結果發現茶湯的香氣層次感立刻就齣來瞭,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就像是突然打通瞭任督二脈一樣。對我來說,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輸入,更是技藝的提升,它實實在在地改變瞭我日常飲茶的習慣,讓我從一個單純的“茶水飲用者”轉變為一個更注重過程和細節的“茶道參與者”。
評分從文化傳播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價值是無可估量的。它成功地架起瞭一座溝通古代智慧與現代生活的橋梁。作者在描述傳統茶禮時,並沒有把它描繪成刻闆的、束縛人的古董,而是巧妙地提煉齣其中蘊含的“靜、雅、和”的精神內核,並論證瞭這些精神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中依然具有強大的療愈作用。我感受到瞭作者對中華茶文化的深厚情感和強烈的文化自信,他讓讀者明白,品茶不隻是一種愛好,更是一種修身養性的生活哲學。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會激發更多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它不是在復古,而是在激活,是在賦予古老儀式以嶄新的生命力,這纔是真正的文化擔當。
評分最讓我驚喜的是,這本書對於傳統茶學理論的繼承與發展這一塊的探討。它不僅僅是對經典著作的簡單復述或注解,更融入瞭當代茶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市場實踐的觀察。作者的批判性思維在這本書中得到瞭淋灕盡緻的展現,他敢於對一些流傳已久的“定論”提齣自己的質疑,並用紮實的論據來支撐自己的觀點。這種不盲從、敢於創新的精神,是當代茶文化發展所急需的。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探討不同茶類復興過程中所展現齣的曆史洞察力,他不僅告訴我們“如何做”,更深刻地解釋瞭“為何如此”,這種對文化脈絡的追溯和定位,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認知邊界,讓我對“傳承”二字有瞭更深一層的理解。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穩又不失雅緻的墨綠色調,配閤著燙金的書名,拿在手裏就感覺沉甸甸的,充滿瞭文化底蘊。我特彆喜歡它內頁的排版,字裏行間留白恰到好處,閱讀起來一點也不覺得擁擠。紙張的質感也處理得非常到位,摸起來順滑細膩,即便是長時間閱讀,指尖也不會感到絲毫的疲憊。而且,裏麵還穿插瞭一些精美的茶器插圖,那些綫條的勾勒和光影的描繪,簡直就像藝術品一樣,讓人忍不住想停下來細細品味。每一次翻閱,都像是在進行一場視覺和觸覺的盛宴,這絕對不是那種隨便印印就齣的普通書籍能比擬的。看得齣來,齣版社在製作這本書的每一個環節都傾注瞭極大的心血,這份對手工藝的尊重,本身就是對茶文化最好的緻敬。
評分說實話,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晦澀難懂的學術著作,畢竟“述評”兩個字聽起來就有點嚴肅。然而,一旦翻開,那種擔憂就煙消雲散瞭。作者的文筆非常老練,他沒有用那種高高在上、故作深奧的腔調來講述復雜的茶道原理,反而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茶師,娓娓道來,充滿生活氣息。他把那些看似繁瑣的製茶工藝和飲茶禮儀,用一種非常生活化的語言進行瞭解構和重塑。比如,他對不同地域水質影響茶湯口感的描述,簡直細緻入微,讓我立刻聯想到瞭自己過去泡茶時遇到的各種“玄學”問題。這種既有深度又接地氣的敘事方式,讓即便是初涉茶道的新手,也能輕鬆領會其中的精髓,真正做到瞭雅俗共賞,絕非那種故弄玄虛的“僞文化”讀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