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讓我們靠得再近些:通信漫話
定價:39.80元
售價:31.8元,便宜8.0元,摺扣79
作者:﹝日﹞井上伸雄李梅
齣版社:科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07-01
ISBN:9787030346636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00kg
編輯推薦
在我們生活的世界中,各種各樣形形的事物和現象,其中都必定包含
著科學的成分。在這些成分中,有些是你所熟知的,有些是你未知的,有些是你
還一知半解的。麵對未知的世界,好奇的你是不是有很多疑惑、不解和期待
呢?!“形形的科學”趣味科普叢書,把我們身邊方方麵麵的科學知識活靈
活現、生動有趣地展示給你,讓你在暢快閱讀中收獲這些鮮活的科學知識!
內容提要
在我們生活的世界中,各種各樣形形的事物和現象,其中都必定包含著科學的成分。在這些成分中,有些是你所熟知的,有些是你未知的,有些是你還一知半解的。麵對未知的世界,好奇的你是不是有很多疑惑、不解和期待呢?!“形形的科學”趣味科普叢書,把我們身邊方方麵麵的科學知識活靈活現、生動有趣地展示給你,讓你在暢快閱讀中收獲這些鮮活的科學知識!
生活在地球村的我們享受著通信技術為我們帶來的“坐地日行八萬裏”的便捷:有綫通信、無綫通信、互聯網、數據傳送……越來越快的網絡速度、越來越好的通話質量、越來越完善的數據信息服務讓我們靠得越來越近,不斷發展的通信技術正在帶領我們進入更快更優質的生活。讓我們一起來瞭解一下生動、全麵、*的通信技術吧!
本書適閤青少年讀者、科學愛好者以及大眾讀者閱讀。
目錄
章 有關網絡的基礎知識
001 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通信網絡
002 通過交換機連接綫路的電話網絡
003 根據中的區號選擇交換機
004 設定的方法
005 互聯網通過路由器發送數據包
006 移動電話互相連接的基本原理
007 電話與互聯網的區彆在於電話為帶寬保證型、互聯網為盡力服務型
008 模擬通信傳輸的是波形、數字通信傳輸的是“1”和“0”
009 從模擬通信網絡嚮數字通信網絡的過渡
010 用於數據通信的數字通信網絡的優點
011 寬帶的優點在於高速傳輸
012 高速傳輸的真正意義在於可以在短時間內傳輸大量信息
013 接入網即光縴
014 CATV(有綫電視)網絡也可用於通信
015 辦公室內的網絡“LAN”(局域網)
016 直接連接兩地的高速度、高性能、可靠可信的網絡專綫
017 網絡拓撲即將網絡的布局模型化
018 雲計算是互聯網的新的使用方式
COLUMN 所謂的“網絡”
第2章 有關互聯網的基礎知識
019 將數據、聲音、圖像信號轉換成數據包後發送
020 數據包通信適用於計算機的數據通信
021 路由器根據路由錶選擇路徑發送數據包
022 數據包中的地址將域名轉化為IP地址
023 互聯網發生擁堵時數據會延遲的盡力服務型通信
024 互聯網擅長數據通信而電話卻不擅長
025 通過郵件服務器發送信息的電子郵件的基本原理
026 從世界各地的服務器中選擇信息的網絡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
027 互聯網使用的是TCP/IP協議
028 互聯網與IP網絡的區彆
029 將互聯網運用於電話
030 從互聯網電話到IP電話
031 免費互聯網電話“Skype”的基本原理
032 使用VoIP技術的IP電話的基本原理
033 組播通信是將相同的信息同時發送給特定的多個用戶
034 使用互聯網發送視音頻多媒體
035 Video-on-Demand(VOD,視頻點播)的基本原理
036 用數據包發送電視信號的IP電視的播放原理
037 使用於電話、互聯網、電視的FTTH(光縴到戶)的Triple-play(三網閤一)
038 以太局域網是在區域內使用的高速計算機網絡
039 速度不斷提高的以太網
040 通過IP-VPN技術,IP網絡可以作為網絡專綫使用
COLUMN 互聯網始於美國的軍事研究
第3章 有關移動電話的基礎知識
041 從iPad看無綫網的使用方法
042 移動電話所使用的無綫電波的頻率範圍為800MHz~2.5GHz
043 支持移動電話的Cell(蜂窩)通信技術
044 實現移動通信的技術
045 在半徑10m以下的Cell(蜂窩)範圍內進行通信的Femtocel(l微蜂窩型基站)
046 將無綫電波分成多個信道後進行多址接入
047 使用於3G移動電話的新型多址接入技術“CDMA”
048 適用於高速數據傳輸的CDMA技術的特點和優勢
049 移動電話的發展時代
050 高性能移動電話——智能手機
051 費用低廉的簡易型移動電話“PHS”的基本原理
052 從第3代移動電話開始高速發展的數據通信
053 通過3.5G移動電話實現數據的高速傳輸
054 通過適用於高速數字無綫傳輸的OFDM技術實現信號的高效率傳輸
055 使用多根天綫進行高速傳輸的MIMO
056 實現100Mbps超高速傳輸的第3.9代移動電話“LTE”
057 即將到來的第4代移動電話
058 在PHS上實現上行/下行20Mbps的高速數據通信
059 Mobile WiMAX是主攻數據通信的移動通信係統
060 俗稱為WiFi的無綫局域網的規格
061 在室外也可以使用的無綫局域網的使用方法
062 通過移動路由器實現無綫局域網設備與基站的連接
063 使用移動終端收看One Seg電視
064 藍牙為超近距離的無綫通信
065 非接觸式IC卡的無綫通信方式
COLUMN 電波等同於電磁波嗎
第4章 信號的傳輸
066 多種多樣的傳輸方式
067 電波的使用方法
068 使用電波實現從接入網到遠距離傳輸的固定無綫傳輸
069 通信電纜的種類①銅絲電纜
070 通信電纜的種類②光縴電纜
071 將電信號轉換成光信號
072 通過光纜傳輸信號
073 ADSL通過電話用戶綫實現數據的高速傳輸
074 通過FTTH傳輸信號
075 通過接入網實現單根電纜的雙嚮傳輸
076 電力綫載波通信的基本原理
077 在數字信號傳輸過程中會産生誤碼現象
078 通過同步使信號頻率一緻
079 信號調製
080 通過調製數字信號實現高速傳輸
081 實現語音嚮數字信號轉換的PCM的工作原理
082 將圖像壓縮後傳輸
083 通過信號多路復用實現單根電纜的多信道傳輸
084 通過人造衛星實現衛星通信
085 GPS通過衛星發射的電波來測定位置
COLUMN 1bit的大小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井上伸雄
齣生於1936年。1959年畢業於日本名古屋大學工學係電力工學專業。工學博士。在日本電信電話公社(現NTT)研究所從事數字傳輸、數字網絡的研究開發。現任日本多摩大學客座教授。主要著作有《通信&網絡百科詞典》、《通信*常識》、《通信的原理》(日本實業齣版社)、《信息通信簡明講座》(閤著、日經BP社)、《通信網絡基礎》(OPTRONICS社)、《多媒體通信》(日本經濟新聞社)等多部。
阪本紀子(Design Studio Palette)
美術指導。
野邊Hayato
封麵繪圖。
山本治(atelier TRUMP HOUSE)
內文插圖。
文摘
序言
我一直認為,最好的“通信漫話”應該是充滿故事性的,而不是乾巴巴的理論。我期待這本書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引路人,帶領我們穿梭於不同的通信場景中去觀察、去體驗。想象一下,作者如何描述一次跨洋長途電話中的時差帶來的微妙疏離感,或者一封遲到瞭很久的信件所承載的重量。我對作者如何平衡“技術進步”與“人性迴歸”非常感興趣。如果他隻是簡單地贊美新科技帶來的便利,那就太膚淺瞭。我希望他能批判性地看待這種便利,比如,社交媒體讓我們獲得瞭廣闊的連接,但這種連接的深度是否已經被稀釋到可以忽略不計?我希望讀完後,我能對每一次點擊“發送”鍵的行為多一份敬畏和深思,真正意識到,每一個字符背後,都代錶著一個活生生的、需要被理解的個體。
評分拿起這本書的時候,我腦子裏首先浮現的是那種老式收音機發齣的“滋滋”聲,帶著一種懷舊的、慢節奏的質感。我非常好奇,一位日本的作者是如何看待我們這個被即時通訊徹底重塑的世界的。現代通信追求的是“快”和“多”,但這種效率的提升是否真的帶來瞭質量的提升?我更感興趣的是那些被我們忽略的通信形態——比如沉默的藝術,或者通過肢體語言傳遞的無聲信息。這本書的書名暗示瞭一種迴歸本源的渴望,即迴歸到那種需要投入時間和情感去建立的親密關係。我設想,作者可能會穿插一些日本特有的文化背景,比如“讀空氣”(察言觀色)對信息接收的影響,這會為我們理解跨文化交流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我希望它能像一杯清茶,在快節奏的生活中,讓人慢下來,重新品味每一次互動的價值,而不是把交流變成一種廉價的、隨手可拋的習慣。
評分這本《讓我們靠得再近些:通信漫話》的書名,光是讀起來就帶著一種溫暖又充滿好奇的意味。我最初是被它那種試圖拉近人與人之間距離的意圖所吸引的。我們這個時代,信息爆炸,但真正有效的“連接”似乎越來越稀缺,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信息繭房裏,隔著屏幕,看似無所不覺,實則疏離得很。我期待這本書能從一個非常人性化的角度去探討“通信”這個宏大的主題。我猜想,作者一定不是在堆砌那些冷冰冰的技術術語,而是會像老朋友聊天一樣,娓娓道來那些關於交流的細微之處——比如,一個錶情符號背後蘊含的復雜情緒,或者一封手寫信件那種跨越時空的溫度。我希望它能幫助我重新審視自己日常的交流習慣,或許能找到一些讓自己的錶達更清晰、更能被理解的“竅門”。畢竟,生活中的誤解往往源於最簡單的信息傳遞失真,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哲思或者實用的洞察,那它就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通信的書,而是關於如何更好地活在人際關係中的指南瞭。
評分這本書的標題有一種非常柔和的、邀請人靠近的姿態,這在我看來是極具挑戰性的。在如今這個信息過載的時代,如何纔能真正做到“靠得再近些”?我推測,作者一定深刻理解數字鴻溝和情感隔閡的痛點。我更期待看到一些關於“傾聽”的探討,因為我們總在忙著發送,卻很少有人真正停下來去接收和消化對方傳遞的信息。也許作者會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解析我們大腦如何處理接收到的信號,以及為什麼那些精心組織的語言有時反而會適得其反。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關於“如何構建信任感”的討論,尤其是在虛擬世界中,那將是非常有價值的。我希望這不是一本教人如何更有效地推銷自己或者産品的書,而是真正緻力於探討如何建立真誠連接的內心獨白。
評分這本書的日文原名或許帶著一種特有的細膩和含蓄,而中文譯名“讓我們靠得再近些”則傳達齣一種強烈的、略帶懇切的願望。這讓我想到,通信的本質或許是“剋服距離”,而這種距離不僅是物理上的,更是心理和情感上的。我希望作者能夠深入探討“誤解”産生的根源,是詞匯的局限,還是解讀時的自我投射?我猜想,書中可能會探討很多關於“非語言綫索”的微妙作用,比如在文本交流中,我們如何去重建那些在麵對麵交流中唾手可得的語境、語氣和麵部錶情。如果作者能分享一些他自己親身經曆的、關於溝通失敗或成功的精彩案例,那就更棒瞭。我渴望從中找到一些能治愈我內心深處因“說不清、道不明”而産生的溝通挫敗感的良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