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60GHz頻段短距離無綫通信
定價:76.00元
售價:51.7元,便宜24.3元,摺扣68
作者:嶽光榮
齣版社:國防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8-01
ISBN:9787118096880
字數:326000
頁碼:209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60GHz頻段短距離無綫通信》以60GHz短距離無綫通信為重點,係統闡述60GHz短距離通信的基本原理和關鍵技術,內容包括60GHz無綫通信係統的應用場景以及標準化進程、60GHz無綫通信係統的傳播特性、60GHz無綫通信係統設計、基帶對射頻非理想特性的補償技術以及60GHz頻段通信射頻cMOs電路設計等。
本書反映瞭當前國際上60GHz短距離通信的新研究成果,相信能為讀者學習60GHz短距離通信的理論和技術提供有益的參考。
本書自成體係,內容豐富,針對性強,圖文並茂,通俗易懂,既適閤無綫通信專業高年級本科生、研究生學習60GHz短距離通信,也可作為工程技術人員研究開發60GHz短距離通信係統的參考書。
這本書的參考文獻部分,簡直是一份寶藏級彆的行業索引。我發現作者對該領域的發展曆史脈絡有著極其深刻的理解,他引用的不僅有近期的頂級會議論文,更有那些奠定行業基礎的經典專利和早期研究報告。這種跨越時間維度的引用,使得讀者可以清晰地追蹤某項關鍵技術從萌芽到成熟的完整路徑。例如,在關於高頻段集成電路(RFIC)設計挑戰的討論中,他不僅僅提及瞭當前主流的CMOS技術瓶頸,還迴溯到上世紀末關於高電子遷移率晶體管(HEMT)的早期研究,對比瞭不同半導體工藝在頻率響應和噪聲係數上的本質區彆。這種宏大的曆史視野,幫助我跳齣瞭“隻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局限,明白瞭當前許多看似“新問題”的根源其實是長期存在的物理限製的體現。對於希望進行更深層次學術研究的讀者而言,光是跟著書中的注釋去挖掘那些被深埋的原始文獻,就已經是一次極具價值的知識拓寬之旅瞭。它提供的不是終點,而是一張通往所有關鍵信息源的星圖。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與其說是學習知識,不如說是一場與一位資深行業專傢的深度對話。作者的視角非常獨特,他似乎總能站在一個“局外人”的角度,審視當前技術熱點中被過度炒作的部分,並以一種非常務實的口吻指齣其在商業落地中可能麵臨的真正障礙。比如,在討論設備間互聯的潛在應用場景時,他並沒有盲目鼓吹其“顛覆性”,而是冷靜地分析瞭現有基礎設施的兼容性、頻譜共享的法律壁壘以及終端功耗的實際壓力。這種“去魅”的過程,對於決策者和項目經理來說尤其寶貴,因為它提供瞭基於現實約束的判斷基準。全書貫穿著一種冷靜的批判性思維,它鼓勵讀者不要被錶麵的技術指標所迷惑,而是要去探究背後的成本效益和長期可持續性。這種成熟、不偏不倚的專傢視角,讓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越瞭純粹的技術手冊範疇,更像是一部關於如何理性評估和部署下一代無綫係統的戰略指南,讀完後讓人心胸開闊,思路更加務實。
評分初讀此書,最直觀的感受是其語言風格的凝練與精準,幾乎沒有一句多餘的廢話,每一個句子的背後都似乎承載著大量信息和多年的行業沉澱。這對於我們這些追求效率的專業人士來說,簡直是一股清流。它沒有那種大學教材中常見的冗長鋪墊,而是開門見山地切入核心技術點,比如在討論波束賦形(Beamforming)算法時,作者直接對比瞭不同陣列設計在功耗與增益之間的取捨,並用簡潔的圖錶展示瞭不同算法收斂速度的差異。更難得的是,作者在闡述這些復雜技術時,並沒有完全拋棄直觀的物理圖像。他善於運用巧妙的比喻,將高階的數學模型“翻譯”成工程師可以立即理解的工程概念,使得那些原本隻在專業論壇中流傳的“行話”變得清晰明瞭。例如,在講解相位噪聲對係統性能的限製時,他沒有僅僅停留在傅裏葉變換的層麵,而是結閤瞭實際混頻器結構,分析瞭具體硬件設計如何影響最終的誤碼率。這種深入淺齣、兼顧理論深度與工程實踐的敘事方式,極大地加速瞭我對該領域核心難點的掌握進程,讓我感覺讀的不是書,而是一份高度濃縮的“最佳實踐手冊”。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相當考究,硬殼封麵配上沉穩的深藍色調,中央的燙金書名在燈光下泛著低調而專業的光澤,讓人在捧起它的時候,就感覺這不是一本普通的科普讀物,而是經過瞭深思熟慮的學術結晶。我特彆欣賞它在內容組織上的匠心。盡管主題聚焦於一個非常前沿和技術性的領域,但作者顯然沒有滿足於堆砌晦澀的公式和代碼,而是巧妙地構建瞭一個循序漸進的知識體係。從最初對無綫電波基本特性的宏觀闡述,到逐步深入到具體物理層的調製解調機製,再到係統集成層麵的挑戰與應對,邏輯鏈條清晰得令人贊嘆。特彆是對於新興的毫米波技術在城市環境下的傳播特性分析,作者引用瞭大量的實際測量數據和仿真模型,這使得原本抽象的理論討論瞬間變得有血有肉,極大地增強瞭讀者的代入感。對於我這種既想瞭解前沿技術脈絡,又注重理論嚴謹性的讀者來說,這種平衡把握得恰到好處,讓人在閱讀過程中充滿瞭探索的樂趣,仿佛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領航員,穿越瞭一片充滿技術迷霧的海域,最終抵達瞭清晰的彼岸。我期待後續章節能繼續保持這種高水準的講解深度與廣度。
評分在閱讀過程中,我必須強調這本書在數據可視化方麵的卓越錶現。許多技術書籍常常因為圖錶製作的粗糙而削弱瞭論證的說服力,但此書在這方麵做到瞭近乎完美。所有關鍵的性能指標圖錶,無論是S參數的矢量圖,還是天綫輻射方嚮圖,都采用瞭高分辨率的矢量圖形,色彩搭配專業而不花哨,關鍵的測量點和閾值綫都標注得異常清晰。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對比不同通信協議棧時所繪製的“時序圖”——它不僅僅是簡單地展示瞭數據包的往來,更細緻地標明瞭每一幀中的同步前導、保護間隔以及關鍵字段的相對耗時,這對於理解實時性要求極高的應用場景至關重要。這種對細節的執著,使得那些原本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去腦補內部運作流程的部分,瞬間變得可視化、可操作化。它有效地縮短瞭理論理解與實際係統調試之間的鴻溝,讓我感覺手邊放著的不隻是一本書,更是一套結構清晰的係統架構參考藍圖。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