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与经济主体行为研究
:23.00元
售价:16.1元,便宜6.9元,折扣70
作者:李永平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0-01
ISBN:9787514124620
字数:
页码:20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与经济主体行为研究》具体的章节安排为:章是导论,介绍《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与经济主体行为研究》的选题意义、已有文献的回顾、分析框架、创新点与不足之处以及研究方法等;第二、第三章分析我国农村正规金融制度的强制性变迁过程和非正规金融制度的诱致性变迁过程,并从规模、结构、利率、运行机制等层面展开讨论;第四、第五章分别从正规金融制度变迁和非正规金融制度变迁两方面分析中央、地方、农户和农村企业等经济主体的行为,对中央行为的分析运用了诺思的国家理论和奥尔森的利益集团理论,对地方、农户和农村企业的行为则以问卷调查等方式做了实证分析;第六章从配置效率和运行效率两个方面对我国农村正规金融制度和非正规金融制度的效率进行了比较,并从信息成本和代理成本的角度分析了两种制度间各自的优势和互补关系;第七章是基本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农村经济动态演变不可或缺的框架。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金融制度变迁时,所展现出的宏观视野和微观洞察的结合。书中对不同时期农村金融政策的出台背景、实施效果以及对农民、合作社、村镇银行等各类经济主体行为产生的深远影响,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深入的解读。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农村金融风险管理和防范的章节,它详细阐述了在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如何平衡金融创新与风险控制,以及如何构建更稳健的农村金融体系。例如,书中对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以及银行如何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资产处置和风险化解的案例分析,都极具启发性。此外,作者对于金融技术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和应用,如移动支付、大数据征信等,以及这些技术如何重塑农村金融服务生态的探讨,也让我看到了中国农村金融未来发展的广阔前景。这是一部内容充实、见解独到的学术著作,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人来说,都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
评分坦白说,我对中国农村金融的了解一直比较零散,但这本书的出现,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让我对这个课题有了系统而深刻的认识。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时空的隧道,回顾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的点滴演变。书中对于一些历史性的金融政策,如农业信贷的扩张与收缩,以及它们对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影响,都有着细致入微的分析。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不仅关注了金融制度本身,更着重探讨了金融制度是如何与农村的经济结构、社会关系以及农民的文化观念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农村经济主体的行为模式。我对书中关于小额信贷在扶贫攻坚中的作用的论述尤为赞赏,它揭示了金融工具如何在特定环境下,成为撬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力杠杆。总而言之,这本书在理论深度和实践关照之间找到了绝佳的平衡点,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
评分这是一次令人着迷的学术探索之旅,作者凭借扎实的田野调查和深厚的理论功底,将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的宏大叙事与微观经济主体的生动实践巧妙地结合起来。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农村金融创新案例的生动描绘。例如,书中对一些地方性农村信用合作模式的详细分析,让我看到了在国家政策之外,基层农民如何自发组织起来,解决融资难题。同时,对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兴起,如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以及它们在服务“三农”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取得的成就,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书中关于金融可及性、普惠金融等概念的阐释,让我对当前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不平衡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发现,书中并非简单地赞扬市场化改革,而是对其潜在的负面效应,如金融排斥、风险累积等,也给予了审慎的关注和批判性的反思。这种客观、辩证的视角,无疑提升了本书的学术价值和思想深度,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中国广袤的乡村,亲眼见证着金融的力量如何在最基层生根发芽,又如何重塑着这片土地的命运。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停留在对政策和制度的表面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制度背后,农民、合作社、金融机构甚至地方政府的行为逻辑和利益博弈。比如,书中对农民在面对不同贷款条件时,如何权衡风险与收益,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融资方式的刻画,就十分真实。同时,对于农村合作组织在争取金融资源、规避金融风险方面的努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书中对于国家金融政策如何影响农村经济主体行为的分析,例如,国家对农业保险的补贴政策,究竟是如何激发了农民的参保意愿,又对农业生产的稳定性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多维度的窗口,让我得以窥见那些在统计数据背后,真实而复杂的经济活动。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理解当代中国农村经济的脉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我一直对中国的乡村发展抱有浓厚兴趣,尤其关注那些在市场化浪潮中,农民、农村合作组织以及政府等不同经济主体是如何调整自身策略,适应并重塑金融体系的。读罢此书,我惊叹于作者对历史进程的梳理之细致,从改革开放初期那种相对封闭、计划经济色彩浓厚的农村金融模式,到如今更加多元、市场化导向的金融服务体系,每一步的变迁都充满了挑战与机遇。书中深入剖析了信贷、保险、担保等金融工具在农村地区的应用演变,以及这些工具如何影响了农民的投资决策、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效率提升。同时,我也对书中关于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等金融理论在农村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特别是那些关于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如信用社的改制、政策性银行的职能调整等,都让我对它们的成功与否、以及对农民的实际帮助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金融制度的枯燥论述,更是通过对经济主体行为的洞察,揭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