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电子技术实验与仿真/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本科系列规划教材

数字电子技术实验与仿真/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本科系列规划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明良,张红梅 著
图书标签:
  • 数字电子技术
  • 电子技术
  • 实验教学
  • 仿真技术
  • 电气工程
  • 自动化
  • 应用型本科
  • 高等学校教材
  • 电路分析
  • 逻辑电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480099
商品编码:2970708781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数字电子技术实验与仿真/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本科系列规划教材

:26.00元

售价:17.7元,便宜8.3元,折扣68

作者:唐明良,张红梅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3-01

ISBN:9787562480099

字数

页码:15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数字电子技术实验与仿真》是根据高等院校工科专业数字电子技术实验课程的要求,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创新能力而编写的。内容分为4章:章是实验基础知识;第2章是Muhisim10的使用;第3章是基础实验,每个实验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Multisim10仿真实验预习、实验室操作实验、Multisim10仿真拓展性实验、实验注意事项等;第4章是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介绍了课程设计基础及方法、设计范例、参考题目等内容。
  《数字电子技术实验与仿真》体系新颖、内容实用、可操作性强,适应当前高校实验教学需要。可作为理工科电类与非电类专业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教材,也可供自学者和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章 实验基础知识
1.1 实验的基本过程
1.2 数字电路实验箱使用介绍
1.3 布线与故障排除
1.4 数字集成电路使用知识
1.5 数字逻辑电路的测试方法

第2章 Muhisim 10使用介绍
2.1 Multisim 10系统简介
2.2 Multisim 10的基本界面
2.3 Muhisim 10电路创建基础
2.4 Muhisim 10常用数字电路实验仪器仪表使用

第3章 基础实验
3.1 实验1:集成门电路逻辑功能测试
3.2 实验2:用小规模集成电路设计组合逻辑电路
3.3 实验3:译码器及其应用
3.4 实验4:数据选择器及其应用
3.5 实验5:触发器
3.6 实验6:移位寄存器功能测试及应用
3.7 实验7:计数器逻辑功能测试及应用
3.8 实验8:555定时器
3.9 实验9:数模转换器测试
3.10 实验10:模数转换器测试

第4章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4.1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基础及方法
4.2 课程设计报告及评分标准
4.3 设计范例——四人智力竞赛抢答器的设计
4.4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参考题目
4.5 实验报告和课程设计报告

附录
附录1 TTL集成电路常识
附录2 芯片管脚及功能介绍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章 实验基础知识
1.1 实验的基本过程
1.2 数字电路实验箱使用介绍
1.3 布线与故障排除
1.4 数字集成电路使用知识
1.5 数字逻辑电路的测试方法

第2章 Muhisim 10使用介绍
2.1 Multisim 10系统简介
2.2 Multisim 10的基本界面
2.3 Muhisim 10电路创建基础
2.4 Muhisim 10常用数字电路实验仪器仪表使用

第3章 基础实验
3.1 实验1:集成门电路逻辑功能测试
3.2 实验2:用小规模集成电路设计组合逻辑电路
3.3 实验3:译码器及其应用
3.4 实验4:数据选择器及其应用
3.5 实验5:触发器
3.6 实验6:移位寄存器功能测试及应用
3.7 实验7:计数器逻辑功能测试及应用
3.8 实验8:555定时器
3.9 实验9:数模转换器测试
3.10 实验10:模数转换器测试

第4章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4.1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基础及方法
4.2 课程设计报告及评分标准
4.3 设计范例——四人智力竞赛抢答器的设计
4.4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参考题目
4.5 实验报告和课程设计报告

附录
附录1 TTL集成电路常识
附录2 芯片管脚及功能介绍
参考文献


《数字电路设计与实践:从基础到应用》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系统、深入的数字电子技术学习方案,涵盖数字电路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以及实际应用。内容结构清晰,循序渐进,从最基础的逻辑门电路和数字系统概念入手,逐步引导读者掌握复杂数字电路的设计与分析,并强调实践操作和仿真验证的重要性。本书适用于高等院校电子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也可作为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第一章 数字信号与逻辑基础 本章将带领读者走进数字世界的门槛,理解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的本质区别,以及为何数字技术在现代电子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我们将深入探讨二进制数制及其运算,包括补码、移码等表示方法,并熟练掌握逻辑代数的基本定律和定理,如德摩根定律、分配律、结合律等。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详细介绍各类基本逻辑门电路(与门、或门、非门、与非门、或非门、异或门、同或门)的逻辑功能、逻辑符号、真值表以及在集成电路中的基本实现形式。最后,本章将介绍数字电路的最小项和最大项概念,以及它们在逻辑函数表示中的作用。 第二章 组合逻辑电路 本章聚焦于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与分析。我们将学习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逻辑函数,并利用逻辑代数化简法(如布尔代数化简、卡诺图法)来简化逻辑表达式,从而达到降低电路复杂度、节省器件的目的。我们将深入分析几种典型的组合逻辑电路,包括译码器、编码器、数据选择器(多路选择器)、并行加法器(全加器、半加器)以及它们的原理、结构和应用。此外,本章还将介绍组合逻辑电路的冒险现象及其解决方法,这对保证电路在实际工作中的稳定性至关重要。读者将通过本章学习,掌握独立设计和分析各种组合逻辑电路的能力。 第三章 时序逻辑电路 本章将深入探讨时序逻辑电路,这是数字电路中另一类核心组成部分。我们将首先介绍触发器,包括基本触发器(SR触发器)以及其不同控制方式(电平触发、边沿触发)和不同类型(D触发器、JK触发器、T触发器)的原理、特性和转换表。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学习如何利用触发器构建各种时序逻辑电路,如寄存器(用于数据存储)、计数器(用于脉冲计数和分频)以及移位寄存器(用于串并转换和数据延迟)。本章还将深入分析状态机的设计方法,包括有限状态机的定义、状态图、状态表以及状态分配,并介绍同步和异步时序逻辑电路的区别与联系。 第四章 半导体存储器与可编程逻辑器件 本章将介绍现代数字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存储器和可编程逻辑器件。我们将详细讲解半导体存储器的基本原理,包括随机存储器(RAM)的读写操作、静态RAM(SRAM)和动态RAM(DRAM)的结构特点和应用场景。同时,我们也将深入研究只读存储器(ROM)的类型,如掩膜ROM(MROM)、一次性可编程ROM(PROM)、可擦写可编程ROM(EPROM)以及电擦写可编程ROM(EEPROM),并理解它们在存储程序和数据方面的不同优势。本章的另一重点是可编程逻辑器件(PLD),我们将介绍通用阵列逻辑(GAL)、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和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以及设计流程,并理解它们在快速原型开发和定制化电路设计中的强大作用。 第五章 数字系统设计与分析 本章将引导读者将前几章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进行更复杂的数字系统设计。我们将介绍硬件描述语言(HDL),如Verilog或VHDL,作为描述和设计数字电路的强大工具。通过HDL,读者可以以行为级、寄存器传输级(RTL)甚至门级的方式描述电路,并通过仿真工具进行验证。本章将详细讲解HDL的基本语法、数据类型、运算符、过程语句以及模块化设计方法。我们将以实例为导向,演示如何使用HDL设计和仿真一个完整的数字系统,例如简单的微处理器、数字滤波器或通信模块。本章还将探讨数字系统设计的流程,包括需求分析、逻辑设计、仿真验证、综合以及布局布线。 第六章 数模与模数转换 本章将介绍数字电路与模拟电路之间的接口技术,即数模转换(DAC)和模数转换(ADC)。我们将深入讲解DAC的几种典型工作原理,如权电阻式、倒T型电阻网络式和R-2R梯形网络式DAC,并分析它们的精度、转换速度和功耗等关键参数。同样,本章也将详细介绍ADC的工作原理,包括并行比较式、逐次逼近式、积分式和Σ-Δ式ADC,并讨论它们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本章将帮助读者理解在实际应用中,如何选择合适的DAC和ADC器件,以及如何进行接口电路的设计。 第七章 微处理器与微控制器基础 本章将简要介绍微处理器(CPU)和微控制器(MCU)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我们将剖析CPU的核心组成部分,如算术逻辑单元(ALU)、控制单元(CU)和寄存器组,并解释指令周期和指令流水线等概念。对于微控制器,我们将介绍其集成的CPU、存储器以及各类外围接口(如定时器、中断控制器、串行通信接口、并行I/O口等),并概述其在嵌入式系统中的应用。本章将为读者进一步学习嵌入式系统设计打下基础。 第八章 数字电路在实际系统中的应用 本章将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应用案例,展示数字电子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实际应用。我们将探讨数字电路在通信系统(如数字调制解调、编码解码)、计算机系统(如总线接口、存储器控制器)、工业自动化(如PLC、数字控制系统)、消费电子(如数字媒体播放器、智能家电)以及仪器仪表(如数字示波器、逻辑分析仪)等方面的应用。通过这些案例分析,读者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数字电路设计的价值和重要性,并激发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兴趣。 学习与实践 本书的编写理念在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每一章节的末尾,都将提供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和检验读者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此外,本书将强烈建议读者结合实际的电子实验和仿真软件(如Proteus、Multisim、Quartus Prime等)进行操作。通过动手搭建电路、编写HDL代码并进行仿真,读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电路的工作原理,发现潜在的设计问题,并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本书的目标是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确实值得称赞,纸张厚实,油墨均匀,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不容易疲劳,这对于需要查阅大量图表和波形图的专业书籍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加分项。然而,我发现一些关键的波形图和电路原理图的标注似乎不够清晰,尤其是一些复杂的时序图,线条交叠在一起,需要反复辨认才能确定哪个信号的上升沿与哪个信号的下降沿对应。这无疑增加了理解的难度和时间成本。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对这些视觉信息的依赖度非常高,如果图表本身存在歧义或者细节模糊,那么即使文字描述再详尽,学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我希望编辑能够在后续的校对中,对所有涉及时序和逻辑关系的图示进行更加精细的优化,确保每一个细节都能一目了然,真正做到让图文相辅相成,而不是互相掣肘。

评分

在深入阅读后,我发现这本书在理论阐述方面,虽然涵盖了数字电路的核心知识点,但在细节的挖掘上略显保守和传统。例如,在讲解CMOS反相器的工作特性时,对于不同工艺节点下的性能差异,以及电源电压变化对阈值电压和功耗的具体影响,介绍得不够深入和细致。对于我们这些未来的工程师来说,理解这些“背后的物理”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我们设计出的电路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的可靠性和效率。此外,对于一些新兴的热点领域,比如低功耗设计技术、异步逻辑或基于特定应用场景的定制化数字模块设计,这本书似乎提笔较少。在这个快速迭代的行业里,一本优秀的教材理应具备前瞻性,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未来的发展趋势,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经典理论的复述上。我希望未来的版本能在这些方面加强,让读者感受到它不仅仅是一本“教你如何做”的书,更是一本“帮你理解为什么这样设计更优”的指南。

评分

关于配套资源的提供,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有些单薄了。在如今这个数字化学习盛行的时代,一本优秀的教材不应该仅仅是一本印刷品。我期待能有一个配套的在线资源库,里面不仅包括书中的所有实验代码、仿真文件(例如Verilog或VHDL代码),还能提供一些实物搭建的视频教程,直观地展示实验的完整过程。例如,在讲解数码管驱动电路时,如果能看到实际焊接和调试的视频,对比我们自己动手操作时可能遇到的虚焊、短路等问题,那将是多么宝贵的学习体验啊!缺乏这些实操性的补充材料,使得这本书的“实践”色彩打了折扣。它更像是一份优秀的参考手册,但在“动手能力培养”这个环节上,还欠缺了一把强有力的助推器。我真心希望出版方能够考虑增加这方面的投入,让这本书的价值得到更全面的释放。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章节安排和逻辑结构对我来说,有那么点让人摸不着头脑。刚开始的几章似乎还在基础概念上徘徊,但突然间就跳跃到了复杂的组合逻辑电路设计,中间缺少了一些循序渐进的过渡。这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会感到吃力,就像爬一座突然变陡的山路,容易让人产生挫败感。我个人更倾向于那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编排方式,比如先用最简单的门电路案例讲解基本原理,然后逐步引入时序逻辑、存储器结构,最后再讨论总线和接口技术。另外,书中的例题和习题的难度梯度也需要仔细斟酌。如果习题过于简单,无法激发读者的深入思考;如果又过于偏怪,则脱离了教学的大部分需求。我希望看到的是那种既能巩固基础知识,又能稍微拓展思维边界的题目设置,最好还能附带一些开放性的设计挑战,鼓励我们自己去探索解决方案,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模仿书本示例的层面。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简洁的白色字体,透露出一种专业而又严谨的气质,让人对里面的内容充满期待。不过,我得说,光有好看的封面是远远不够的。我希望里面的内容能够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公式堆砌。我特别关注那些实验环节的设计,是不是足够贴近实际工程应用的需求。毕竟,我们学习数字电子技术,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能够亲手搭建和调试电路,解决实际问题。如果实验步骤清晰、步骤图详尽,并且能提供一些常见的故障排除思路,那就太棒了。我期待看到一些基于最新微控制器或者FPGA的案例,这样才能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如果能配上仿真软件的详细操作指南,比如使用Multisim或者ModelSim进行电路验证,那就更完美了,毕竟现在仿真技术在设计流程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总之,这本书的包装很专业,但真正的考验在于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它能否成为我们从书本知识到工程实践之间的那座坚实桥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