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群書治要360
定價:15.00元
作者:(唐)魏徵//褚亮//虞世南//蕭德言
譯者: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齣版社:中國華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06-01
ISBN:9787511322579
頁碼:164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編輯推薦:
☆《群書治要360》,將《治要》概括為六個大綱:君道、臣術、貴德、為政、敬慎、明辨。每個大綱下,又歸納瞭《治要》論述的相關要點,作為細目。 希望該書綱目,對於讀者領納《治要》全書的精神,亦能有所幫助。而所選齣的360句,編入每個細目的排列順序,也經過瞭我們反復推敲,有心的讀者,當能從 中理齣脈絡。
衷心祝願每一位讀者在古聖先賢智慧的引領下,身心和諧、傢庭和樂、事業和順;安定、幸福、美滿、和平。
目錄:
《群書治要》簡介
《群書治要》序
《群書治要》說明
壹、君道
一、修身
甲、戒貪
乙、勤儉
丙、懲忿
丁、遷善
戊、改過
二、敦
三、反身
四、尊賢
五、納諫
六、杜讒邪
七、審斷
貳、臣術
一、立節
二、盡忠
三、勸諫
四、舉賢
叁、貴德
一、尚道
二、孝悌
三、仁義
四、誠信
五、正己
六、度量
七、謙虛
八、謹慎
九、交友
十、學問
十一、有恒
肆、為政
一、務本
二、知人
三、任使
四、至公
五、教化
六、禮樂
七、愛民
八、民生
九、法古
十、綱紀
十一、賞罰
十二、法律
十三、慎武
十四、將兵
伍、敬慎
一、微漸
二、風俗
三、治亂
四、鑒戒
五、應事
六、慎始終
七、養生
陸、明辨
一、邪正
二、人情
三、纔德
四、朋黨
五、辨物
六、因果
在綫試讀部分章節:
《群書治要》簡介
《群書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於貞觀初年(公元627年)下令編輯的一部資政巨著。唐太宗18歲隨父從軍,並起義平定瞭動亂的社會,戎馬倥傯十餘年。28歲即帝位後,偃武修文,特彆留心於治平之道,休生養民。
太宗英武善辯,遺憾早年從軍,讀書不多。鑒於前隋滅亡之失,深知創業不易,守成維艱,在位期間,鼓勵群臣進諫,批評其決策過失。其令諫官魏徵及虞世 南等,整理曆代帝王治國資政史料,擷取六經、四史、諸子百傢中有關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之精要,匯編成書。該書上始五帝,下迄晉代,自一萬四韆多部、 八萬九韆多捲古籍中博采典籍65種,共50餘萬言。
書成,如魏徵於序文中所說,實為一部“用之當今,足以鑒覽前古;傳之來葉,可以貽厥孫謀”的治世寶典。太宗喜其廣博而切要,日日手不釋捲,曰:“使我稽古臨事不惑者,卿等力也。”由是而知,貞觀之治的太平盛況,此書貢獻大矣!誠為從政者必讀之寶典。
然因當時中國雕版印刷尚未發達,此書至宋初已失傳,《宋史》亦不見記載。所幸者,日本金澤文庫藏有鐮倉時代(1192—1330年)日本僧人手寫《群書治要》的全帙,並於清乾隆六十年,由日人送迴中國本土。上海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和颱灣分彆以此版為底本影印齣版。
古聖先賢之文化教育,能為全世界帶來永恒之安定和平。極關鍵者,即國人本身,必須真正認識傳統文化,斷疑啓信。聖賢傳統文化實為一切眾生自性流 露,時空,亙古彌新。學習關鍵,端在“誠敬”二字。《麯禮》曰:“毋不敬。”康熙曰:“臨民以主敬為本。”“誠與敬,韆古相傳之學,不越乎此。”程頤 曰:“敬勝百邪。”說明修身進德、利世濟民,唯“誠敬”二字,方能圓成。若對古聖先王之教育毫無誠敬,縱遍覽群籍,亦難獲實益。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 古”是也。
過去孫中山先生於三民主義講演中(民族主義第四講)曾雲:“歐洲的科學發達、物質文明的進步,不過是近來二百多年的事。講到政治哲學的真諦,歐洲人 還要求之於中國。諸君都知道世界上學問的是德國,但是現在德國研究學問的人,還要研究中國的哲學,甚至於研究印度的佛理,去補救他們科學之偏。”
老祖宗留傳至今的治國智慧、理念、方法、經驗與成效,均是曆經韆萬年考驗所纍積的寶藏結晶。《群書治要》至珍至貴!果能深解落實,天下太平,個人幸福,自然可得;和諧社會、大同之治的世界指日可待。
壹、君道
一、修身
甲、戒貪
1.自成康以來,幾且韆歲,欲為治者甚眾,然而太平不復興者,何也?以其捨法度,而任私意,行而仁義廢也。(捲十九·漢書七)
【白話】自成康盛世以來,將近韆年,想使天下大治的君王很多,然而太平盛世不復齣現,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君主捨棄瞭治國的常理常法,而放任自己個人的私欲行事,導緻橫行而仁義廢弛。
2.夫物速成則疾亡,晚就則善終。朝華之草,夕而零落;鬆柏之茂,隆寒不衰。是以大雅君子惡速成。(捲二十六·魏誌下)
【白話】大凡事物發展過快則衰亡也快,緩慢穩定地發展則容易有圓滿的成果。早晨開花的草,到瞭傍晚就凋落瞭;茂盛的鬆柏,即使在非常寒冷的鼕天也不會枯萎。所以,德高纔大的君子忌諱速成。
3.夫榮公好專利而不知大難。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載也,而有專之,其害多矣!天地百物皆將取焉,何可專也?所怒甚多,而不備大難,以是教王,王其能久乎?(捲十一·史記上)
【白話】榮夷公喜好獨占財利,而不知道會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財利,是天地之間萬物所依賴生存的資源。而有獨占的現象,造成資源不均的害處就多瞭! 因為大傢都需要用到,怎麼可以獨占?不平的現象多瞭,而不知道社會問題已經存在,必招緻民怨,不去防備大的災難,卻用這樣的思想來教唆君王,王位怎能持久 呢?
4.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捲三十四·老子)
【白話】繽紛的色彩,容易使人失去判斷優劣的能力,有如失明;過度追求聲音的刺激,容易使人失去辨彆優劣的能力,有如失聰;講究食物的美味,容易使 人失去分辨食物好壞的能力;沉溺於騎馬打獵的快意,容易使人心神狂妄暴躁;稀有難得的貨品,容易使人貪心增長,而造成行為偏差。
5.訓有之,內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牆。有一於此,未或弗亡。(捲二·尚書)
【白話】皇祖大禹有這樣的話:在內迷戀女色,在外迷戀遊獵,縱情飲酒毫不節製,貪嗜歌舞不知滿足,住在豪宅,雕梁畫棟,過度裝飾。以上幾項隻要沉迷於一項,就沒有不亡國的。
6.亂國之主,務於廣地,而不務於仁義,務於高位,而不務於道德,是捨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捲三十五·文子)
【白話】會造成國傢動亂的君主,隻注重擴大勢力範圍,而不重視仁義的教化;隻追求高位權力,而不專注道德的修養。這種做法是捨棄國傢所能生存的條件,而造成滅亡的因素。
7.人主之大患,莫大乎好名。人主好名,則群臣知所要矣。(捲四十八·體論)
【白話】君主大的禍患,沒有大過愛好虛名的禍患。一旦君主好名聲,那麼下屬就知道他想要的是什麼,而投其所好。
乙、勤儉
8.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飢;一女不織,或受之寒。”生之有時,而用之無度,則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縴至悉也,故其蓄積足恃。(捲十四·漢書二)
【白話】古人說:“一個農夫不耕種,就有人要挨餓;一個婦女不織布,就有人會受凍。”萬物生長是有時節的,但使用卻沒有節製,這樣物資勢必會用盡。古代治理天下,達到非常細緻周詳的地步,所以國傢有足夠的積蓄可以依靠。
9.修身治國也,要莫大於節欲。傳曰:“欲不可縱。”曆觀有傢有國,其得之也,莫不階於儉約;其失之也,莫不由於。儉者節欲,奢者放情。放情者危,節欲者安。(捲四十七·政要論)
【白話】修身和治國,沒有比節製欲望更重要的瞭。《禮記》上說:“欲望不可放縱。”縱觀古往今來有傢有國的君主,取得成功,無一不是憑藉勤儉節約;亡國敗傢,無一不是由於縱欲。勤儉的人節製欲望,的人放縱欲望。放縱欲望的人危險,節製欲望的人安全。
丙、懲忿
10.禁令不明,而嚴刑以靜亂;廟筭不精,而窮兵以侵鄰。猶釤禾以計蝗蟲,伐木以殺蛣蛣作蠹蠍,減食(減食作食毒)以中蚤虱,撤捨以逐雀鼠也。(捲五十·抱樸子)
【白話】禁令不明確,卻用嚴刑來平定禍亂;朝廷對戰事謀劃不當,沒有反省,卻竭盡兵力去侵犯鄰國。這就好像割掉莊稼以消滅蝗蟲,砍掉樹木以消滅蛀蟲,吞下毒藥以殺死跳蚤、虱子,拆除房捨以驅逐麻雀、老鼠一樣。
11.夫聖人以天下為度者也,不以己私怒,傷天下之功。(捲十七·漢書五)
【白話】作為君主的聖人,時時以天下人民的利益為考量,不因為自己個人好惡産生的怒氣,傷害瞭天下的公義。
丁、遷善
12.子曰:“我三人行,必得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捲九·論語)
【白話】孔子說:“我與他人的相處中,他人的言行,必定有可以讓我學習效法之處。選擇他人好的方麵嚮他人學習,對他人做得不好的地方,反省自身,若有類似情況,則自我改正。”
戊、改過
13.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捲九·論語)
【白話】孔子說:“一個人有過而不改,這是真正的過錯啊。”
14.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捲九·論語)
【白話】子貢說:“君子的過錯,就像日蝕、月蝕一樣。所犯的錯,人人都看得見;改正瞭,像日月蝕後重現光明那樣,人人都敬仰他。”
內容簡介
唐朝貞觀初年,唐太宗李世民曾令諫官魏徵及虞世南等,整理曆代帝王治國資政史料,擷取六經、四史、諸子百傢中有關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之精要, 匯編成書。上始五帝,下迄晉代,自一萬四韆多部、八萬九韆多捲古籍中,“采摭群書,剪截淫放”,於貞觀五年(631年)編輯成書,計六十五部約五十餘萬 言,取名為《群書治要》,“治要”,即治國必須遵循的綱要、理論與方法。該書不僅是魏徵嚮唐太宗進諫的重要理論依據,也是唐太宗開創“貞觀之治”的思想源 泉和施政參考。
《群書治要360》將《群書治要》的嘉言整理為六個大綱:君道、臣術、貴德、為政、敬慎、明辨,每個大綱中,又歸納瞭若乾條目,對現代人的德行、修養、工作、學習、生活等都有著寶貴的指導和藉鑒。
作者簡介
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唐初傑齣的政治傢、思想傢、史學傢。河北巨鹿人。貞觀元年(627年),升任尚書左丞。貞觀二年(628年), 魏徵被授秘書監,並參掌朝政,在此期間,受命編撰《群書治要》,於貞觀五年(631年)編輯成書。貞觀七年(633年),魏徵代王珪為侍中。貞觀十年 (636年),魏徵奉命主持編寫《隋書》、《周書》、《梁書》、《陝書》、《齊書》(時稱五代史)等,曆時七年。貞觀十二年(638年),魏徵看到唐太宗 逐漸怠惰,懶於政事,追求奢靡,便奏上的《十漸不剋終疏》,列舉瞭唐太宗執政初到當前為政態度的十個變化。貞觀十六年(643年),魏徵病逝傢中。太 宗臨吊唁,痛哭失聲,並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我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 矣。”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