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原版】风格是一种商机 茑屋书店创办人增田宗昭只对员工传授的商业思考和工作心法 風格是一種商機

【中商原版】风格是一种商机 茑屋书店创办人增田宗昭只对员工传授的商业思考和工作心法 風格是一種商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增田宗昭 著
图书标签:
  • 商业思维
  • 管理
  • 创业
  • 品牌
  • 日本商业
  • 企业文化
  • 茑屋书店
  • 增田宗昭
  • 经营策略
  • 工作方法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华商务进口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天下文化
ISBN:9789864794232
商品编码:29708128344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風格是一種商機
开本:大25开
用纸:轻型纸
页数:432
正文语种:繁体中文

具体描述

《風格是一種商機 蔦屋書店創辦人增田宗昭只對員工傳授的商業思考和工作心法》
作者: 增田宗昭 譯者: 邱香凝 出版社: 天下文化出版日期:2018/05/30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4794232叢書系列: 財經企管 規格:平裝/ 432頁/ 14.8 x 21 cm / 普通級/ 全彩印刷/ 初版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 商業理財 > 傳記 > 企業傳記本書分類: 商業理財 > 管理與領導 > 經營策略本書分類: 商業理財 > 成功法 > 自我成長
內容簡介
★蔦屋書店創辦人增田宗昭首度公開只對員工傳授的商業思考與工作心法!傾囊相授他用四十年煉成的風格和眼光!★在商品過剩的時代,唯有風格才能創造「被想要」的價值!有眼光,才能煉就風格;有風格,才能成為無可比擬;無可比擬,才能創造出被時代想要的價值!別人眼里平凡的風景,卻是他眼裡的大商機,他賣的不是書、不是空間,是幸福時光!本書讓你看一個懂經營管理的風格者,如何將風格煉成引世界風潮的好生意!在供過於求、物質過剩的時代裡,不是只要推出被需要的商品,而是要創造出被想要的商品,商品如果無法讓人產生「想特地去買」的念頭,消費者是不會下手的。想創造出令人覺得不來是一種損失的商品,就須以一公分為單位細細堆砌,否則就無法打造出令人想專程前來的空間和商品。
風格是這麼煉成的:.經營要有哲學「探究真理是學者的職責,創造有價值的東西才是事業家的職責。對於公司裡爭論什麼才正確的人或是會議,我一點興趣也沒有,只看谁愿意甘冒風險也要將企劃化為具體事業。因為,真理只存在於敢冒風險的人身上。」.組織要超越管理「命令無法打動人,夢想才可以。領導人須擁有整合人才、打動人心的力量。除了技術之外,更重要的是,須擁有為組織描繪夢想的能力。」.企劃可以創造需求「東西不是用眼睛看,而是用腦看;味道不是用舌頭品嚐,而是用眼睛品嚐;意見不是用耳朵聽,而是用心聽。同樣的風景,不同的人看見不同的風景;相同的資訊,不同的人描繪出不同的未來。未來不在過去的延長線上,放下己見,敞開胸襟傾聽,用這樣的姿勢就會看見不同於人的風景,做出不同於人的美味! 」.堅持自我風格「自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且能在想收手的時候收手;自由是見到想見的人,做想做的工作。高興怎麼打扮就怎麼打扮,什麼都不做,只領薪水,不叫自由。自由是對看似理所當然的事付出堅持與努力才得以成立的東西。」.心中要有風景「沒有財富、知名度時,就要擁有名為『自己』」的一把尺。有了這把尺,才得以擴大事業、累積的資本、獲取利潤、創造組織,終獲得名聲。現在所擁有的,只能說是一路走來累積的「結果」。不要老是看著四周,要時時看看自己的尺是否歪掉了呢? 」
作者介紹
增田宗昭MASUDA MUNEAKI
1951年生,大阪府枚方市人,CCC集團(Culture Convenience Club)董事長兼CEO,在日本擁有超過1400家分店的蔦屋書店(TSUTAYA)。同誌社大學畢業後任職於鈴屋,曾擔任輕井澤Bell Commons開發計畫負責人。離職後,於1993年開設「蔦屋書店枚方店」,並於1985年成立CCC公司,2003年開始發行跨產業的集點服務「T-POINT」,會員人數在2017年1月成長到6,156萬人,2011年更以團塊世代為主要對象,開設了蔚為風尚的文化空間「代官山蔦屋書店」和「代官山T-SITE」。 2013年更將「代官山蔦屋書店」的概念大膽運用於佐賀縣武雄市的公共圖書館,開幕13個月,來館人數已突破100萬人,受到日本各方矚目。 2016年再度回到創業之地— 枚方,開設提供消費者日常生活所需的百貨「枚方T-SITE」。目前為企劃公司社長,正為城市的「文化建設」四處奔忙。
譯者簡介
邱香凝
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日本國立九州大學院比較社會文化學府碩士。喜愛閱讀與書寫,用翻譯看世界。育有一狗,喜歡的一句話是「用認養取代購買」,現為專職譯者,譯有《飛上天空的輪胎》等書。
書籍目錄
 1 章經營要有哲學莫忘初的起點012永遠為下一個競爭者準備 016努力揣摩顧客的想法 020成長的本質 024有夢想就能前進 028重視自己心中的宇宙 032別以為成功可以復制 034只做既定的事稱不上工作 042賺錢是努力的結果,而不是動機 046所謂公司的成長 050本末別倒置 052二店失敗的原因 056經營就是允許失敗 060模仿就是退步 062每天都要有新發想 064真理只存在敢冒險的人身上 068成為主動出擊的人 070有決心,就會遇到幫助你的人 074信用是一種負責的態度 078走出你的工作崗位 084時時回到原點 090拉大成本與價值之間的落差 094賺錢是為的獲得自由 098用企劃力找出解決方案 102要成長,唯有戰鬥 104大膽挑戰原本不會的事 108 2 章 組織要超越管理組織要像七人座的小船114避免成長不好的作用 118懂思考的集團與不懂思考的集團 120命令無法打動人,夢想才可以 125永保新創公司的動能 129目標明確,就會產生動能 132速度比大小更重要 136賞罰要分明 138在奮戰的日本交會我的事 142領導人要有守護員工的決心 146 3 章 企劃可以創造需要向坎城影展學行銷152未來並非在過去的延長線上 158企劃力的泉源 162先出手先獲得資源 166生活提案是提出讓人充滿力的生活想像 169只靠才華,是創造不出一家店的營業額 172企劃不是思考來的,是用經驗和信念煉成的 176看清工作裡的森林、樹木和葉子 178不是用固定方法,而是用盡一切方法 182走出會議室思考 186只有夢想,夢想是無法實現的 188需求是可以創造的 192對先入為主的觀念 194不要等資源到手才要開始思考 196BOOK&CAF;? 198未來要做的生意 200被拒絕是因為提出的想法不夠有價值 202企劃一個有藝術氣息的生活 206不做能賺錢、卻無法讓顧客開心的公司 210唯有強烈的執念,才能讓企劃具體成型 214賣一種幸福 218「生活提案」是對食衣住行的想像 222有今天是因為有過去的種種白費與失敗 226風景不是用眼睛看,而要用心看 228成為共享經濟的一員 232靈魂藏在細節中 238滿足三種客人有方法 244 4 章 堅持自我價值信用是從小地方累積而來的250夢想的力量 254成為動手做事的人 260不忘工作的本質 264敵人勢力雖大,但志氣不退讓 268讓別人想主動與你一起工作才是真自由 274自由來自你所建立的信任 278自我要求有多高,成果就有多大 282遇見未知,才能成長 284能力是挑戰出來的 288成事在心 292別待在公司裡,要走進世界 296做讓人道謝的工作 301一時間報告壞消息 304結果小於原因 306的決斷沒有答案,也計算不出來 310成為被選上的人 314廉價的信任與無價的信任 319私心將導致成果盡失 322別聽顧客說什麼,去做對顧客有利的事就對了 326時時信守承諾,心懷感謝 330 5 章 心中要有風景 成為別人心中想成為的人336讓盟友與你並肩拼戰 340不先實現家人的幸福,事業就不會成功 346感恩當年承擔的責任 350雖已頂,仍不忘學習 354老媽教我的事 358希望愈大,絕望愈大 364忙而不盲 368「違和感」是一種創新姿態 372媒體就是訊息 376煩悶,才會看見新的光芒 378重要的小事 384成為革命之地 388想見的人變少時,就是創新之時 390言語裡透露你的生存之道 394別讓視線高高在上 396挫折才是成長的基石 400相信明天也會放晴 405樂觀來自意志力 406非相信別人不可 410成長不是膨脹 412踏出一步就機會 416累積就算只是隨便做,也能拿出好成果的實力 418每個人都該有自己的一把尺 420
【新书预告】《无形之境:从概念到体验的商业再造》 一本关于如何超越有形产品,构建持久品牌影响力的深度商业指南。 在这个产品同质化日益严重的时代,单纯依靠功能和价格的竞争已是强弩之末。真正的商业壁垒,不再是冰箱的制冷速度或手机的处理器性能,而是消费者心中对品牌的独特感知与情感联结。 《无形之境:从概念到体验的商业再造》深入探讨了现代商业的本质——如何将抽象的理念、独特的工作哲学和对用户需求的深刻洞察,转化为一套可感知、可复制、具有强大市场穿透力的“无形资产”。本书并非一本教你如何设计logo或制定营销口号的工具书,而是一部聚焦于商业底层逻辑重塑的哲学与实践手册。 第一部分:概念的熔炉——如何提炼商业的“第一次冲击” 所有伟大的事业都始于一个清晰而有力的“概念”。这个概念不是一个商业计划书上的项目描述,而是企业创始人对“存在理由”的终极回答。 追溯“原点”: 本书详述了如何进行“商业考古”,剥离掉所有后天的装饰和市场炒作,直击企业最初诞生的那个纯粹的驱动力。我们通过案例分析,揭示了那些最终未能留下印记的企业,往往是因为它们的概念过于依附于当时的流行趋势,缺乏穿越周期的内核。 概念的“反脆弱性”设计: 概念必须具备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我们将探讨如何构建一个既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又能保持核心吸引力的概念框架。这包括如何预设“边界条件”和“弹性张力”,确保概念在扩展边界时不会自我稀释。 符号语言的构建: 概念需要被“翻译”成易于传播的符号。本章将引导读者从符号学角度解读品牌元素——色彩、空间布局、服务流程中的微小互动——如何共同构建起一个统一的、无需过多解释的“认知地图”。 第二部分:体验的雕刻师——将哲学转化为可感知的流程 概念是骨架,体验是血肉。在当今市场,用户购买的不再是商品本身,而是他们与商品互动时所经历的一整套情绪和感知流程。 微观流程的权力: 本书强调,决定用户忠诚度的往往是那些“被忽视的角落”。从客户第一次点击进入网站的加载速度,到售后服务人员第一次接听电话时的语调,每一个微小触点都是一次“信任的交易”。我们将拆解这些“微观流程”,展示如何通过精密的流程设计,将企业哲学无缝植入到用户旅程的每一步。 “不完美”的艺术化处理: 真正的专业,在于如何优雅地处理失误。本书提供了如何将服务中断、产品缺陷等负面事件,转化为展现企业责任感和处理能力的高光时刻的策略。这需要对传统危机公关的彻底反思。 空间叙事学: 对于实体业务而言,物理空间是品牌哲学的直接载体。我们将深入研究如何利用建筑结构、光线、声音、气味乃至温度,来营造一种与企业核心价值高度契合的“沉浸式环境”。这超越了简单的室内设计,上升到对“场域精神”的营造。 第三部分:组织的心跳——内部文化的渗透与外化 外部的“风格”和“商机”的根源,深植于企业的内部运作逻辑和员工的共同信念中。外部的呈现,永远是内部真实状态的镜像。 “非正式规范”的建立: 许多高效能团队的驱动力,并非来自于厚厚的员工手册,而是那些不成文的、世代相传的“工作惯例”。本书探讨了如何有意识地培育和提炼这些“非正式规范”,使其成为组织快速反应和决策的基石。 权力的下放与责任的界定: 当追求极致体验时,必须赋予一线员工足够的判断权。本章聚焦于如何在保持整体一致性的前提下,激励一线员工基于其对现场情境的理解,做出“超越流程”的决策。这要求对传统的层级管理模式进行根本性的调整。 “长期主义”的组织韧性: 商业上的快速成功往往是短暂的。我们如何构建一个能够抵御短期诱惑、坚持长期价值投资的组织结构?本书提供了通过薪酬体系、晋升标准和内部沟通机制来强化长期主义视野的实践框架。 第四部分:未来的感知——预见与塑造市场偏好 真正的商业洞察力,在于能够比市场更早地感知到“尚未被言说的需求”。 “阈下感知”的训练: 本书提供了一套方法论,帮助商业决策者训练对环境中的微小信号的捕捉能力——那些尚未形成主流趋势,但已在特定人群中萌芽的“阈下信号”。这需要从艺术、社会学、人类学的交叉视角进行信息输入。 需求塑造而非需求满足: 成功的颠覆者往往不是在满足现有需求,而是在创造全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期待。我们将分析如何通过策略性的产品发布和叙事引导,将一种潜在的“可能性”转化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现实感”。 从“模仿者”到“定义者”的跃迁: 最终,本书旨在帮助企业完成从追随市场潮流到定义市场标准的飞跃。这需要对自身核心价值的坚定不移,以及敢于承受初期不被理解的勇气。 《无形之境》是一本写给所有渴望建立持久商业影响力的领导者、企业家和战略规划师的案头书。它揭示了,在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真正的商机不再是“有什么”,而是“像什么”以及“为什么存在”。 它将带领你深入思考,你的企业真正提供的,究竟是能被简单复制的工具,还是一套独一无二的、难以模仿的“存在逻辑”。 准备好解构你对商业成功的所有固有认知,重塑你的品牌在时间维度中的地位。 --- 目标读者: 企业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品牌战略总监、产品创新部门负责人、以及所有致力于提升组织核心竞争力的商业思考者。 预计页数: 420页 定价: 88.00 元 预计出版时间: [留空,表示为预告]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沉稳,带着一种经历过时间沉淀的智慧感,没有丝毫浮夸或自我标榜的意味。它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代许多企业在追求“爆款”和“流量”时,逐渐迷失掉的那个关于“存在意义”的根本问题。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如何构建品牌叙事时所流露出的那种近乎匠人的坚持,那种“慢工出细活”的信念。它告诉我们,风格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的营销活动,而是长期主义的积累和对核心价值的不断校验。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学习一门高深的内功心法,它不直接教你招式,而是雕琢你的内力。对于那些厌倦了千篇一律商业口号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罕见的、注重精神层面的商业思考。它让我开始关注那些虽然不喧哗,但却拥有强大生命力的“慢品牌”,理解了时间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产。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它不是那种让你一口气读完就束之高阁的快餐读物,而更像是需要反复咀嚼的佳酿。我发现自己常常读完一个小节,就要停下来,在脑海中反复推敲作者的措辞,体会其中隐含的深意。其中关于“选择”与“舍弃”的论述,对我触动很大。在商业世界里,我们总是被教导要拥抱更多可能性,但这本书却强调了“克制”的力量。真正的风格,往往体现在你拒绝了什么,而不是你拥有了什么。这种对做减法的推崇,在当下这个追求无限扩张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清醒。它让我反思自己过去的工作和生活,是不是因为贪多嚼不烂,反而稀释了核心价值?阅读过程中,我甚至有种错觉,仿佛作者正坐在我对面,用他那种不动声色的语气,与我进行一场深刻的哲学对话,探讨如何在商业浪潮中保持自我的一方净土。它对“不变”的坚守,与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形成了奇妙的张力,让人欲罢不能。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组织极具个人色彩,它不是教科书式的严谨,而是充满了个人经验的烙印和对美的独特理解。每一次阅读,都能感受到作者对“美”的定义是动态的、与时俱进的,但其背后的驱动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却是恒久不变的。我注意到书中多次提到“体验”的重要性,但这种体验并非廉价的感官刺激,而是一种深层次的精神满足。这种高层次的体验经济,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极高的审美素养和共情能力。读完此书,我仿佛被引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商业维度,那里不再是纯粹的成本核算和利润最大化,而是关于如何通过精心设计的“风格”去创造一种新的社会价值。这让我对未来行业的竞争焦点有了更宏观的判断:在同质化产品泛滥的今天,谁能率先建立起一种难以模仿、具有强大辨识度的“风格壁垒”,谁就掌握了未来竞争的主动权。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高阶商业智慧的窗户。

评分

初读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文字的穿透力极强,它不像很多商业书籍那样堆砌数据和理论模型,而是用一种近乎散文诗般的笔调,娓娓道来那些看似寻常却蕴含深意的商业洞察。增田宗昭先生的思维方式非常独特,他似乎总能从一个极小的切口,挖掘出事物的全貌。比如他谈到空间设计时,那种对光线、材质、动线近乎苛刻的考量,让我意识到,原来商业的成功往往建立在对人性需求的精准捕捉之上。很多时候,我们追求效率和规模化,却丢掉了最宝贵的东西——那种能够让人产生情感共鸣的独特性。这本书提醒我,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创造一个让人愿意驻足、愿意停留的“场域”,比单纯的商品陈列更为重要。我合上书本后,脑海中浮现的不是具体的商业案例,而是一种全新的观察世界的方式,一种对“美学即生产力”的深刻理解。它不是教你怎么做营销,而是教你如何成为一个有“风格”的思考者,这一点对我个人职业发展的影响或许比商业策略本身更为深远。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约又不失格调,那种带着些许复古气息的字体排版,一下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拿到手里,那种纸张的质感也非常考究,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阅读。我本来对“风格”这个概念有些模糊,总觉得它更多是关于艺术或美学范畴的东西,但这本书似乎试图将它剥离出那些虚无缥缈的修饰,直指商业本质。阅读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一个书店的创始人能够将“风格”提升到如此重要的战略高度?它究竟是如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商业价值的?书中探讨的那些经营理念,比如如何构建一种独特的气场,如何让品牌符号深入人心,这些都给了我极大的启发。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近乎偏执的对细节的打磨,那种对“好”的极致追求,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单纯的商业指南,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认真对待生活的哲学宣言。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日常接触到的那些成功品牌,它们背后隐藏的那些微妙的、不易察觉的“风格代码”,究竟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消费者的决策。这本书没有直接提供具体的、可复制的成功公式,而是引导我们去构建属于自己的思考框架,去理解“风格”背后的那股驱动力,这点非常难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