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發展五十年 邁嚮航空、航天新紀元 趙海春

科技發展五十年 邁嚮航空、航天新紀元 趙海春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趙海春 著
圖書標籤:
  • 航空
  • 航天
  • 科技發展
  • 中國航天
  • 航空史
  • 航天史
  • 科技史
  • 趙海春
  • 國防科技
  • 科普讀物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讀者科技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安徽美術齣版社
ISBN:9787539841410
商品編碼:29722361325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3-04-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科技發展五十年 邁嚮航空、航天新紀元

定價:23.80元

作者:趙海春

齣版社:安徽美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4-01

ISBN:978753984141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Array

內容提要


本書特為剛剛開始自己人生徵程,對一切事物都充滿好奇心的青少年而編寫。青少年時期是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好時期,在學習課本知識的同時,他們更需要開闊眼界、啓迪想象、形成良好的世界觀。本書事例生動淺顯,語言詼諧幽默,對於每天麵對大量枯燥課本知識的青少年學生來說,無疑是充滿新奇和渴望瞭解的,可以深入淺齣地為青少年打開瞭瞭解科學技術的窗口。本書主要介紹瞭飛機的曆史、概念和基本的分類與構造,以及未來飛機的材料、航空航天的特種裝備等小知識。還簡介瞭航空、航天的概念與區彆,人類的太空探秘曆程,未來的航空、航天裝備。後普及瞭火箭和衛星這類航天器的知識。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時代之翼:中國近現代工業發展史綱(1860-1960) 作者:李明德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全麵而深入地梳理1860年至1960年,中國在近一個世紀的劇變中,民族工業從萌芽、掙紮到初步崛起的復雜曆程。這段曆史不僅是技術引進與本土創新的交織,更是國傢命運與工業基礎緊密相連的縮影。我們將聚焦於這一百年間,中國製造業、重工業以及關鍵基礎設施建設所經曆的獨特挑戰、探索與成就。 第一部分:晚清的覺醒與掙紮(1860-1911):洋務運動的遺産與局限 本部分將從洋務運動的興起到最終破産的背景開始,探討中國最早一批近代工業企業,如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等,在引進西方技術、培養技術人纔方麵所做的努力。我們將詳細分析這些早期工業項目在體製、資金、人纔和市場需求上的結構性矛盾,如何使得“師夷長技以製夷”的嘗試最終未能構建起獨立、完整的工業體係。重點分析輪船製造、軍工生産以及早期紡織、采礦業的初期發展模式,並考察民族資本的艱難起步,如何試圖在外國商品和官僚體係的夾縫中生存。 第二部分:民國的開端與戰火中的涅槃(1912-1937):民族工業的“黃金十年” 辛亥革命後,民族工業迎來瞭一段短暫而充滿希望的“黃金時期”。本書將著重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列強無暇東顧,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提供的發展空間。我們將考察民營企業在輕工業(如麵粉、紡織、捲煙)的快速擴張,以及在基礎材料工業(如鋼鐵、水泥)的初步嘗試。重點研究張謇、榮氏兄弟等實業傢在建立現代化管理製度、推動技術吸收方麵的貢獻與麵臨的睏境。此外,還將深入探討1927年後,國民政府在“建設與統一”背景下,對交通、金融和基礎工業的有限規劃與實踐,以及在抗日戰爭爆發前夕,工業發展所呈現齣的地區不平衡性。 第三部分:戰爭的洗禮與工業的西遷(1937-1949):危局中的堅守與重建 抗日戰爭是檢驗中國工業體質的關鍵時刻。本章將詳述沿海工業中心的淪陷,以及國民政府主導的大規模工業設備內遷過程,即“工業的西遷”。我們將記錄在極端睏難的條件下,科技人員和工程師如何搶救、拆解、運輸和在西南腹地(如重慶、昆明)重建重要的軍工、兵工和基礎材料生産能力的艱苦卓絕曆程。同時,也會探討淪陷區內,日僞政權為滿足戰爭需要而建立的臨時性工業體係及其對中國技術積纍的影響。戰後,經濟的惡性通貨膨脹與接收過程中的腐敗,如何使得剛剛經曆淬火的工業體係再度麵臨崩潰。 第四部分:新中國的奠基與初步布局(1949-1960):從一窮二白到工業體係的雛形 新中國成立後,工業建設被置於國傢戰略的核心地位。本書將詳盡分析在建國初期,如何迅速恢復被戰爭破壞的工業生産力,以及在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期間,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工程對中國重工業體係建立的決定性意義。我們將聚焦於鋼鐵、電力、煤炭、機械製造等關鍵部門的發展,剖析計劃經濟體製下資源調配的特點與效率。特彆關注技術引進與消化吸收的策略,以及在人纔培養方麵,如何從速成班、技術學習到建立正規的高等工程教育體係。最後的章節將展望大躍進時期對工業發展帶來的衝擊與調整,以及到1960年,中國初步形成的、以重工業為龍頭的工業布局的意義與麵臨的挑戰。 核心主題與方法論: 本書強調技術、資本與政治環境三者間的互動關係。通過對檔案資料、企業年報(如有幸存)、老工程師口述史及工程文獻的交叉比對,力求還原技術決策背後的真實博弈。我們關注的不僅僅是“建成瞭什麼設備”,更是“誰來建、如何建、為誰而建”的深層邏輯。最終,本書旨在為理解中國現代化的核心驅動力——從手工到機械、從作坊到工廠的跨越——提供一個全麵而紮實的敘事框架。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科技發展五十年:邁嚮航空、航天新紀元》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人,深邃的藍色背景,點綴著閃爍的星辰,一架英姿颯爽的飛機劃破天際,而遠方,一枚火箭正昂首衝嚮宇宙。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人類如何憑藉智慧和勇氣,一步步將夢想變成現實。從最初簡陋的飛行器,到如今能夠自由穿梭於地球大氣層和浩瀚宇宙的先進載具,這五十年的跨越,其間蘊含的科技突破、無數次的試驗與失敗,以及科學傢們夜以繼日的辛勤付齣,都讓我無比好奇。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開它,去瞭解那些塑造瞭我們今天生活,並將繼續引領我們走嚮未來的航空航天技術。這本書的名字本身就充滿瞭力量和希望,它承諾瞭探索未知、超越極限的旅程,我期待它能為我打開一個全新的認知世界。

評分

作為一名對曆史進程中的技術變革頗感興趣的讀者,我深知科技的進步往往是推動社會發展最強大的引擎。《科技發展五十年:邁嚮航空、航天新紀元》這個書名,瞬間就抓住瞭我的注意力。它暗示著過去五十年的科技發展,特彆是航空航天領域的飛躍,是如何深刻地改變瞭人類社會的進程,並預示著一個全新的時代即將到來。我很好奇,書中會如何梳理這五十年來關鍵性的技術突破,例如材料科學的進步如何支撐瞭更輕便、更堅固的飛機和航天器?空氣動力學的研究又如何讓飛行器更加高效和安全?而電子技術和計算機科學的飛速發展,又在其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飛得多高”、“飛得多遠”,更是關於“如何飛起來”,以及“飛起來之後,我們能做什麼”。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個宏觀的視角,讓我看到技術發展背後的人類努力和時代烙印。

評分

從最初的螺鏇槳飛機到如今的超音速客機、隱形戰鬥機,再到載人航天、月球探測、火星漫遊車……這些成就,無一不彰顯著人類科技的巨大進步。《科技發展五十年:邁嚮航空、航天新紀元》這個書名,仿佛一道通往輝煌過往和燦爛未來的邀請函。我非常期待能在這本書中,深入瞭解那些關鍵的技術裏程碑是如何被跨越的。比如,在航空領域,材料科學、發動機技術、導航係統的革新,是如何一步步推動飛機性能的飛躍?而在航天領域,火箭技術、軌道力學、生命保障係統,又是如何讓我們的足跡能夠抵達更遠的星球?這本書不僅是技術的梳理,更可能是一部關於人類智慧、勇氣與不懈探索精神的史詩。它讓我相信,隻要我們敢於夢想,勇於探索,未來將有無限可能。

評分

我常常在想,是什麼樣的決心和智慧,讓一群人能夠剋服重重睏難,將人類的目光從地麵引嚮天空,再引嚮更遙遠的星辰大海。《科技發展五十年》這個標題,就帶給我這樣一種震撼。航空和航天,這兩個詞匯本身就承載瞭人類對自由、對探索、對未知的無限渴望。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讀到那些推動這些領域發展的幕後故事,那些為瞭實現一個看似不可能的目標而付齣的巨大努力。我想瞭解,在那個信息相對不發達的年代,科學傢和工程師們是如何進行跨學科的閤作,是如何在一次次失敗中汲取教訓,最終取得輝煌成就的。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關於技術,更是關於人類精神的寫照,是關於夢想如何一步步照進現實的真實記錄。

評分

我一直對人類探索宇宙的偉大事業充滿敬畏。從伽利略仰望星空,到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再到如今火星探測器的辛勤工作,這些成就背後凝聚的科學精神和創新能力,總是讓我熱血沸騰。想象一下,當年工程師們是如何在有限的條件下,設計齣能夠承受極端環境的火箭發動機;如何在無數次計算和模擬中,找到最精準的軌道;如何剋服失重、輻射等種種挑戰,將人類的足跡印在遙遠星球的土地上。這本《科技發展五十年》恰恰描繪瞭這樣一個波瀾壯闊的畫捲。它不僅僅是技術參數的堆砌,更是關於人類智慧、勇氣和協作的贊歌。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淺齣地解讀那些復雜的科學原理,讓我們這些普通讀者也能理解其中的奧秘,更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科學精神,激勵我們在各自的領域裏,也勇於探索,敢於創新。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