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信息革命
定价:32.00元
售价:22.4元,便宜9.6元,折扣70
作者:李大东
出版社: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0-01
ISBN:9787534965937
字数:
页码:20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信息革命》,本书分为信息起源、网络时代、信息化时代、利剑双刃、信息安全与防范五个部分,介绍了信息与人类、现代通信技术、电子计算机、互联网、便利的移动互联、自主创新与核心技术等内容。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振奋的是它对于未来趋势所持有的那种清醒而又富有建设性的批判态度。它没有陷入技术乌托邦式的盲目乐观,也没有走向反乌托邦式的绝望论调。相反,作者以一种近乎冷静的观察者视角,剖析了技术进步带来的“异化”效应。它深刻地指出了在追求极致互联的背后,人们在情感连接、隐私边界乃至认知独立性上所付出的代价。书中有一段关于“注意力经济”的论述尤其尖锐,作者将我们的时间碎片化过程描绘成一场无声的掠夺,而且更可怕的是,我们自愿参与其中。这种批判并非空洞的指责,而是建立在对技术运行机制的深刻理解之上。它提供了一种必要的警醒,让你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不得不去思考其背后的权力结构和设计意图。这种不迎合大众口味的深度剖析,正是优秀非虚构作品的价值所在,它提供了一把审视我们自身生存状态的锋利工具。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佳,引人入胜。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个体命运的微小波动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开篇时,那种铺陈的笔触带着一种史诗般的厚重感,仿佛一下子把你拽入了一个正在孕育巨变的时代洪流之中。你甚至能感受到那些早期技术先驱们在面对未知时的那种近乎偏执的探索欲和随之而来的巨大挫折感。书中对早期计算机科学家的心理刻画尤为精妙,那些关于逻辑、关于突破边界的内心挣扎,读来让人感同身受。尤其是描述某次关键实验失败后,那种近乎绝望的氛围,但紧接着又迅速被一种新的灵感所点燃,整个过程的张力处理得恰到好处。它不只是在罗列事实,更像是在重现一场场思想的角力。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经常停下来,回味某个精妙的比喻或是那句振聋发聩的论断。它不是那种枯燥的教科书,而是活生生地展示了知识分子群体在面对范式转移时的那种痛苦、狂喜与坚持。作者的叙事功力,真正让那些看似冰冷的科技进步,拥有了鲜活的人文温度。那种层层递进的悬念设置,让我几乎无法放下,总想知道下一页会揭示出怎样的转折点。
评分如果要评价这本书在结构安排上的创新性,我会毫不犹豫地给予高度评价。它成功地打破了传统的时间线性叙事框架。作者似乎有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技术领域之间进行跳跃式的剪辑,通过这种非线性的并置,创造出一种奇妙的“共时性”体验。比如,将19世纪的电报业发展与21世纪的社交媒体传播进行并置对比,这种跨越时代的强烈反差,瞬间凸显了某些核心的人类行为模式的永恒性,以及技术载体变迁的表层性。这种蒙太奇式的结构处理,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密度和思考的广度。它要求读者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不断在大时间尺度和微观细节之间切换视角。这种编排不仅没有造成阅读的混乱,反而构建了一种更接近信息时代我们大脑实际工作模式的阅读体验,让人在合上书本之后,脑海中依然回荡着那些复杂交织的线索和观点,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我注意到作者在细节考据上投入了近乎偏执的努力,这使得整部作品的基石异常稳固。它远超出了坊间流传的那些碎片化的轶事,而是深入到了那些鲜为人知的档案和口述历史中去。举个例子,书中对某个早期网络协议诞生前夜的谈判过程进行了详尽的还原,那些关于标准制定的拉锯战、各方利益集团的微妙平衡,描绘得如同谍战片一般紧张。那些被历史略去的技术细节,比如某个底层代码的第一次提交,作者都用近乎显微镜般的视角进行了呈现。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它为读者构建了一个无比真实的“现场感”。你仿佛能听到那些老式调制解调器发出的刺耳噪音,闻到早期实验室里弥漫的咖啡和电路板烧焦的味道。这种对“物证”和“现场感”的强调,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说服力,让那些抽象的理论变得可以触摸、可以感知,极大地增强了其作为历史文献的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坦白说,初读时有些令人侧目,它充满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近乎诗意的哲思。我原以为这是一本聚焦于技术演进的纪实作品,但事实证明,作者更热衷于探讨“存在”与“连接”的本质。它大量运用了晦涩但极具穿透力的意象,比如将数据流比喻为某种看不见的“河流”,将信息孤岛视为现代文明的“迷宫”。这种写作方式,使得阅读体验如同在解构一幅复杂的现代艺术画作,需要你投入极大的心智去捕捉那些隐藏的意义。它不是那种直白的解释,而是引导你进行深层的反思。比如,书中探讨“带宽”与“自由意志”之间微妙关系的那一章,其论证过程充满了辩证的张力,每一个论点都像是被锤炼过的棱镜,折射出多重光芒。这种文风虽然略显艰深,但一旦适应了作者的节奏,你会发现它为你打开了一扇通往更高维度思考的窗户。它挑战了你对“效率”和“真实”的既有认知,迫使你重新审视我们所身处的这个由符号和信号构建的现实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