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信息革命
定價:32.00元
售價:22.4元,便宜9.6元,摺扣70
作者:李大東
齣版社:河南科學技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10-01
ISBN:9787534965937
字數:
頁碼:203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信息革命》,本書分為信息起源、網絡時代、信息化時代、利劍雙刃、信息安全與防範五個部分,介紹瞭信息與人類、現代通信技術、電子計算機、互聯網、便利的移動互聯、自主創新與核心技術等內容。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坦白說,初讀時有些令人側目,它充滿瞭令人耳目一新的、近乎詩意的哲思。我原以為這是一本聚焦於技術演進的紀實作品,但事實證明,作者更熱衷於探討“存在”與“連接”的本質。它大量運用瞭晦澀但極具穿透力的意象,比如將數據流比喻為某種看不見的“河流”,將信息孤島視為現代文明的“迷宮”。這種寫作方式,使得閱讀體驗如同在解構一幅復雜的現代藝術畫作,需要你投入極大的心智去捕捉那些隱藏的意義。它不是那種直白的解釋,而是引導你進行深層的反思。比如,書中探討“帶寬”與“自由意誌”之間微妙關係的那一章,其論證過程充滿瞭辯證的張力,每一個論點都像是被錘煉過的棱鏡,摺射齣多重光芒。這種文風雖然略顯艱深,但一旦適應瞭作者的節奏,你會發現它為你打開瞭一扇通往更高維度思考的窗戶。它挑戰瞭你對“效率”和“真實”的既有認知,迫使你重新審視我們所身處的這個由符號和信號構建的現實世界。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振奮的是它對於未來趨勢所持有的那種清醒而又富有建設性的批判態度。它沒有陷入技術烏托邦式的盲目樂觀,也沒有走嚮反烏托邦式的絕望論調。相反,作者以一種近乎冷靜的觀察者視角,剖析瞭技術進步帶來的“異化”效應。它深刻地指齣瞭在追求極緻互聯的背後,人們在情感連接、隱私邊界乃至認知獨立性上所付齣的代價。書中有一段關於“注意力經濟”的論述尤其尖銳,作者將我們的時間碎片化過程描繪成一場無聲的掠奪,而且更可怕的是,我們自願參與其中。這種批判並非空洞的指責,而是建立在對技術運行機製的深刻理解之上。它提供瞭一種必要的警醒,讓你在享受便利的同時,不得不去思考其背後的權力結構和設計意圖。這種不迎閤大眾口味的深度剖析,正是優秀非虛構作品的價值所在,它提供瞭一把審視我們自身生存狀態的鋒利工具。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佳,引人入勝。作者似乎深諳如何將宏大的曆史背景與個體命運的微小波動巧妙地編織在一起。開篇時,那種鋪陳的筆觸帶著一種史詩般的厚重感,仿佛一下子把你拽入瞭一個正在孕育巨變的時代洪流之中。你甚至能感受到那些早期技術先驅們在麵對未知時的那種近乎偏執的探索欲和隨之而來的巨大挫摺感。書中對早期計算機科學傢的心理刻畫尤為精妙,那些關於邏輯、關於突破邊界的內心掙紮,讀來讓人感同身受。尤其是描述某次關鍵實驗失敗後,那種近乎絕望的氛圍,但緊接著又迅速被一種新的靈感所點燃,整個過程的張力處理得恰到好處。它不隻是在羅列事實,更像是在重現一場場思想的角力。閱讀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經常停下來,迴味某個精妙的比喻或是那句振聾發聵的論斷。它不是那種枯燥的教科書,而是活生生地展示瞭知識分子群體在麵對範式轉移時的那種痛苦、狂喜與堅持。作者的敘事功力,真正讓那些看似冰冷的科技進步,擁有瞭鮮活的人文溫度。那種層層遞進的懸念設置,讓我幾乎無法放下,總想知道下一頁會揭示齣怎樣的轉摺點。
評分如果要評價這本書在結構安排上的創新性,我會毫不猶豫地給予高度評價。它成功地打破瞭傳統的時間綫性敘事框架。作者似乎有意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不同的技術領域之間進行跳躍式的剪輯,通過這種非綫性的並置,創造齣一種奇妙的“共時性”體驗。比如,將19世紀的電報業發展與21世紀的社交媒體傳播進行並置對比,這種跨越時代的強烈反差,瞬間凸顯瞭某些核心的人類行為模式的永恒性,以及技術載體變遷的錶層性。這種濛太奇式的結構處理,極大地增強瞭文本的密度和思考的廣度。它要求讀者必須時刻保持高度的專注力,不斷在大時間尺度和微觀細節之間切換視角。這種編排不僅沒有造成閱讀的混亂,反而構建瞭一種更接近信息時代我們大腦實際工作模式的閱讀體驗,讓人在閤上書本之後,腦海中依然迴蕩著那些復雜交織的綫索和觀點,久久不能平靜。
評分我注意到作者在細節考據上投入瞭近乎偏執的努力,這使得整部作品的基石異常穩固。它遠超齣瞭坊間流傳的那些碎片化的軼事,而是深入到瞭那些鮮為人知的檔案和口述曆史中去。舉個例子,書中對某個早期網絡協議誕生前夜的談判過程進行瞭詳盡的還原,那些關於標準製定的拉鋸戰、各方利益集團的微妙平衡,描繪得如同諜戰片一般緊張。那些被曆史略去的技術細節,比如某個底層代碼的第一次提交,作者都用近乎顯微鏡般的視角進行瞭呈現。這不僅是對曆史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它為讀者構建瞭一個無比真實的“現場感”。你仿佛能聽到那些老式調製解調器發齣的刺耳噪音,聞到早期實驗室裏彌漫的咖啡和電路闆燒焦的味道。這種對“物證”和“現場感”的強調,極大地提升瞭作品的說服力,讓那些抽象的理論變得可以觸摸、可以感知,極大地增強瞭其作為曆史文獻的價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