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案卷里的青岛(续篇) | 作者 | 刘宗伟 |
| 定价 | 52.00元 | 出版社 | 青岛出版社 |
| ISBN | 9787555262237 | 出版日期 | 2017-10-01 |
| 字数 | 页码 | 351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案卷里的青岛(续篇)》在对诸多档案资料作仔细梳理和考证的基础上,从名人踪迹、史事钩沉等多个方面,讲述了青岛在20世纪之初走过的斑斓壮阔的历程。 |
| 作者简介 | |
| 刘宗伟,媒体人,城市档案历史碎片打捞者,供职于青岛日报社,著有《案卷里的青岛》,获山东省第二届奎虚图书奖。 |
| 目录 | |
| 篇 名人踪迹 二度巡视青岛 魏德迈青岛送空礼 陈果夫青岛“闲里偷忙” 孔祥熙来青“慨解义囊” 青年党曾琦访青 蒋经国检阅青岛青年军 第二篇 史事钩沉 消失的定安桥 泰云桥VS跃进桥 桂永清的青岛“四件事” “齐鲁公司”探源 龚学遂青岛“打虎” 追索“金星号” 《翁同稣日记》中的“即墨事件” 第三篇 灾难重现 日轮“现德丸”沉没 火烧西镇“贫民窟” 未熄火柴点燃大陆广场 戴笠由青踏上死亡之旅 中航机121号坠毁桃源村 梨园星落一一李世芳之死 商河路军火库“惊天一爆” 第四篇 战事回放 胶县战役与赵保原之死 灵山“拉锯战” 突袭普东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案卷里的青岛(续篇)》: 《民言报》所写的“青岛影剧院同乐晚会”,后被一些史家解读为“马连良来青岛演出,坐在台下观看”。 1947年10月中旬,马连良率他的“扶风社”再次来青演出。据说,10月16日,两个陌生入来到瀛洲旅社敲开马连良寝室的房门,说他俩是“励志社”(为国民首脑及官员提供后勤、日常生活及娱乐服务)的人,要请他唱一晚堂会,演出马派名剧《十老安刘》。当晚,演出开始后才得知坐在台下。 是否果有其事今可一目了然。 没有到场并不难理解一一蒋氏来青时,国军在中原战场溃败,他亲自制定的进攻山东解放区的“九月计划”又破产,“山雨欲来”,他焉有坐在包厢里,跷着二郎腿听戏的兴致 丁治磐日记显示,10月19日、20日、21日,在青岛连开三天与军事、时局相关的会议一一这是蒋氏青岛之行的真目的、真内容一一部署对胶东地区进行“扫荡”,“扫荡”任务一俟完成,将驻青岛的部分兵力迅速转移到其他战场。因为,此时国军在中原、华北等地的战事中,一败再败,兵力严重不济,不得不“拆东墙补西墙”。 19日上午9时半开会,主席训词略为:1.振奋革命精神,动作积极;2.注意保密;3.自动负责,以求战绩;4.政工人员(努力)不努力应加奖饬。下午三时半始,小组检讨。余因他故,未与会。 20日9时半开会,各部队检讨报告,下午政工人员检讨。报告多避谈自己。 21日上午各厅长检讨报告。下午闭会讲评,后发表升任李弥、黄国棵为军长,夏楚中撤职查办。作战指导:在 11月10日以前,胶东扫荡完成,兵力转用。 《民言报》报道,21日中午,在励志社与青岛各界首长聚餐。下午2时半,赴浮山陆军医院慰问伤病官兵。3时30分,乘2001号巨机飞沪。 丁治磐的记述是:“主席于21日下午5时40分飞京。”作为青岛军界要员、参与了青岛之行的所有环节,丁氏的记录该不会有误。 近年来,有文章称:“1949年5月3日,偕驻日盟军高司令麦克阿瑟由日本抵青岛,留青一夜,与美军西太平洋舰队司令白吉尔中将会晤,翌日离青飞台湾。” 对这一说法,青岛市档案馆内并无档案记录。 2008年9月,美国《世界周刊》刊发作家李黎的文章《是仓皇辞庙日一一1949年日记》,解密了在1949年前后一些关键时刻的所思所记。 5月3日,其日记右侧大字“本日杭州撤守”。是日,杭州解放。 4日,他负气似的写道:“余主张早撤,不再为美国守门也。” 5日,他写道:“晡(注:申时,即午后3点至5点)与经儿同往虹桥路岳父母墓前敬谨告别,回程到东平路爱庐视察,全室皆空,但觉凄凉与愧惶而已。” 日记显示,尚在江浙沪一带,没有在青岛,更没有飞赴台湾。 如果联系青岛时局分析,也不难得出如此结论。因为明3日这天,解放青岛的外围之战一一青即战役打响,且首战灵山告捷,解放军由北向南推进。在山东全境大部解放的背景下,处于黄海之滨的青岛孤立无援,失守仅是时间而已。此时来青,于事无补,应是十分清楚的。 (注:档案模糊处用口代替) …… |
| 序言 | |
初翻开这本《案卷里的青岛(续篇)》,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来到了那个充满故事的海滨城市。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且充满人情味的方式,将那些尘封在案卷中的历史碎片一一拾起,并赋予它们鲜活的生命。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青岛的书,更是一部关于时光、关于记忆、关于那些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的人们的史诗。读着读着,我仿佛能听到老街巷里传来的吆喝声,闻到海风中夹杂的咸鲜味,看到那些穿着旗袍的女子款款走过。那些文字,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娓娓道来,每一个字都饱含着深情与智慧。我尤其喜欢作者对细节的捕捉,无论是某个历史事件中鲜为人知的侧面,还是某个普通家庭的悲欢离合,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亲身经历一般。这本书让我对青岛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个美丽的旅游城市,更是一个承载着厚重历史和无数故事的灵魂之地。
评分《案卷里的青岛(续篇)》这本书,与其说是在讲述青岛的故事,不如说是在唤醒那些被遗忘的记忆。我非常享受阅读的过程,作者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既有对历史事件的深刻剖析,又不乏生活化的细节描写。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挖掘史料方面的严谨与耐心,他将那些原本冰冷、抽象的案卷,转化成了有血有肉、感人至深的故事。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青岛这座城市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它不再只是一个地理名词,而是一个充满生命力、承载着无数传奇的鲜活个体。书中的一些描写,比如对某个特定时期社会生活的细致刻画,或者对一些小人物命运的关注,都让我深思。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厚度,也看到了人性的温度。
评分读完《案卷里的青岛(续篇)》,我脑海里浮现出的是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独特,他不是在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在用一种充满感情的笔触,描绘青岛这座城市的灵魂。我能感受到他对这座城市的深厚情感,以及他对那些历史人物的尊重与同情。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青岛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城市气质,也让我思考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我尤其被书中一些关于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命运的故事所打动,它们虽然不惊天动地,却充满了人性的光辉。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智者,带领我一步步走进青岛的过去,让我从中汲取力量,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评分我曾以为,探究历史的案卷会是一件相当沉闷的事情,但《案卷里的青岛(续篇)》彻底改变了我的想法。作者以一种旁征博引、娓娓道来的方式,将那些深藏于故纸堆中的故事,讲得引人入胜。我被书中那些鲜活的人物、曲折的情节所深深吸引,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亲历着青岛的变迁与发展。书中的某些段落,对当时社会风貌的描绘,简直可以用“身临其境”来形容,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呼吸与脉搏。我特别喜欢作者对细节的关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在他的笔下却能折射出时代的巨大变迁。这本书不仅满足了我对青岛历史的好奇心,更让我体会到了文字的力量,它能够跨越时空,连接过去与现在,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
评分说实话,在拿到《案卷里的青岛(续篇)》之前,我对“案卷”这两个字总觉得有些枯燥和遥远。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的笔触非常别致,他没有采用那种宏大的叙事,而是选择从一个个具体、微小的故事切入,如同剥洋葱一般,层层深入,展现出青岛这座城市的复杂与多元。我被那些关于老建筑、老物件、老人物的故事深深吸引。那些曾经辉煌一时,如今可能已斑驳陆离的建筑,在作者的笔下重新焕发了生机;那些曾经响彻街头巷尾的吆喝声,仿佛又在耳边回响。最让我动容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历史的沧桑与变迁,他以一种平和却不失力量的叙述,展现了时代的洪流如何塑造了这座城市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一种穿越时空的连接感,仿佛自己也成为了这段历史的一部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