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模拟电路实验与综合设计
定价:39.00元
售价:26.5元,便宜12.5元,折扣67
作者:陈金西
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56155051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本着“精选内容、注重应用、启发创新”的原则,满足集成电路应用和电子系统综合设计的需要,作者参考了大量书籍、资料、网站和实验设备使用,融入作者历年的理论教学经验、实践教学积累和科研成果沉淀,编写成书。由陈金西编著的《模拟电路实验与综合设计(应用型本科电类专业规划教材)》包括电子工艺基础知识及22个基础实验和7个综合设计,可作为高校电类及相关专业教材,也可供科研院所专业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流畅,文字的组织充满了逻辑的张力。它没有采用那种传统的章节分割法,而是通过几个贯穿全书的核心设计项目来串联知识点。例如,从第一个设计一个简单的音频前置放大器开始,逐渐引入了带宽限制、输入阻抗匹配等概念;随后在设计一个简单的射频混频器模块时,自然而然地引出了高频下的寄生效应和噪声分析。这种“项目驱动”的学习模式,使得读者在学习每一个新的理论模块时,都能清晰地知道它在整个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极大地增强了知识的关联性。此外,书中对设计规范的强调也值得称道。它反复提醒读者,一个好的电路设计不仅仅是功能正确,更需要考虑可制造性(DFM)和测试性(DFT)。特别是对测试点预留和故障注入的讨论,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工程实践背景。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将“设计”与“验证”紧密结合,而不是将它们割裂开来。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可以称得上是“渐进式学习”的典范。它将厚重的模拟电路知识,拆分成了若干个可以被有效消化的模块。比如,关于反馈理论的章节,它首先用一个简单的负反馈放大器作为引入,详细剖析了相位裕度和增益裕度的物理意义,而不是直接给出复杂的波德图分析。当读者理解了“为什么”需要稳定之后,再引入“如何”计算补偿元件,这种由浅入深的路径设计,极大地降低了学习曲线的陡峭程度。我个人认为,它的实验指导部分是其最大的亮点之一。不仅仅是告诉你“接线”和“测量”,更重要的是,它引导你去“诊断”和“调试”。每当实验结果与预期不符时,书中会提供一个“故障排除清单”,列举了常见的接线错误、元件参数漂移等问题,并给出相应的排查步骤,这对于那些动手能力稍弱的学习者来说,是无价的实践智慧。全书的排版也十分考究,使用了大量的留白,使得即使是密集的公式和电路图,看起来也不会感到拥挤或压抑。
评分这本《模拟电路实验与综合设计》的扉页上印着清晰的作者信息和出版社名称,翻开第一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详细的绪论,它没有像很多教材那样枯燥地堆砌理论公式,而是从实际应用场景出发,引出了学习模拟电路的必要性和趣味性。书中对基本元器件的介绍详实而深入,比如对晶体管的特性曲线分析,作者不仅给出了标准的教科书式解释,还结合了实际测量中可能遇到的误差和非线性问题,这一点对于初学者来说非常友好。实验部分的规划也体现了设计者的匠心,从最基础的运放应用到复杂的滤波器设计,层层递进,每一步骤都配有清晰的电路图和预期的波形分析。我尤其欣赏的是,它并没有止步于“做出能工作的电路”,而是花了大量篇幅讨论“如何优化这个电路”,例如噪声抑制、功耗平衡等高级主题,这使得这本书的适用人群不仅限于本科生,对刚刚接触硬件设计的工程师来说,也是一本极佳的参考手册。书中的图表制作精良,很多关键概念都通过直观的插图得到了很好的可视化表达,让人在阅读时思维不至于被纯文字阻碍。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瞬间,最吸引我的是它那严谨又不失活泼的叙事风格。它不像某些经典教材那样高高在上,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手把手地指导你。在讲解BJT(双极性结型晶体管)的饱和与截止区时,作者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欧姆定律推导,而是先用一个非常生活化的开关模型来比喻,让概念迅速落地。随后,过渡到精确的Ebers-Moll模型时,讲解的逻辑性极强,每引入一个新参数,都会立刻联系到它对实际电路性能的影响。关于综合设计的部分,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具有前瞻性。比如在讨论DC-DC转换器设计时,不仅仅是讲解了基本拓扑,还引入了现代电源管理中必须考虑的环路补偿技术,这一点在很多同类书籍中是被忽略的“高阶技巧”。另外,书中提供的配套软件资源,特别是那些用于SPICE仿真的模型文件,质量非常高,可以直接拖拽使用,极大地缩短了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周期,减少了初学者在搭建仿真环境时浪费的时间。
评分从我一个已经工作了几年、但希望回顾并加深理解模拟电子技术的人的角度来看,《模拟电路实验与综合设计》的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一个非常令人赞叹的平衡点。它不像入门读物那样蜻蜓点水,更没有陷入纯理论研究的泥潭。书中对特定元件的讨论,比如MOSFET在亚阈值区的行为,处理得极为精细,这对于设计低功耗、高灵敏度的前端电路至关重要。关于信号完整性的章节,虽然篇幅不算太长,但其指出的几个关键设计原则,例如地线规划和屏蔽层的应用,完全是基于实际PCB布局经验总结出来的“金科玉律”。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介绍一些经典电路(如跨导放大器)时,不仅分析了其理想情况下的性能,还详细讨论了实际工艺下由沟道长度调制、有限输出阻抗等因素带来的非理想效应,并给出了相应的修正或补偿思路。这种对“理想与现实差距”的坦诚描述,是真正体现专业深度的标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