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所誌(1957-2002)
定價:78.00元
售價:53.0元,便宜25.0元,摺扣67
作者:《所誌》編纂委員會
齣版社:中國農業科學技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7-09-01
ISBN:978780233367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781kg
本書以馬列主義、*思想和鄧理論為指導堅持曆史唯物主義與辨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遵循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的方針,嚴格遵守國傢法令、法規和保密規定,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突齣本所的特點,反映時代特徵,概要地記述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的建立、建設與發展的曆史;係統地記載建所以來的重大活動,領導班子的更替,隻能管理和科研機構的沿革和發展;全麵地總結我所科學研究、科技開發、國際科技閤作與交流、人纔培養與科技隊伍建設、科研條件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麵的成就。
章 概述
第二章 隻能部門與管理
節 所辦公室及行政管理
第二節 科研處及科研管理
第三節 人士處於人事管理
第四節 黨委辦公室
第五節 科技開發處與科技産業開發
第六節 服務中心
第三章 科研機構
節 麥類育種室
第二節 玉米育種室
第三節 水稻育種室
第四節 大豆育種室
第五節 作物遺傳室
第六節 作物栽培研究室
第七節 生理遺傳室
第八節 作物生理室
第九節 農業部作物遺傳育種重點開放實驗室
第十節 計算機農業應用研究室
第十一節 農業部榖物品質量監督測驗中心
第四章 科學研究
節 小麥品種改良
第二節 玉米品種改良
第三節 水稻品種改良
第四節 大豆育種研究
第五節 多倍體育種研究
第六節 作物栽培研究
第七節 作物生理遺傳研究
第八節 作物遺傳研究
第九節 作物生理研究與農副産品加研究
第十節 作物信息技術研究
第十一節 “863”計劃課題研究
第十二節 重大基礎研究
第十三節 榖物品質與農作物種子質量監測及科研工作
第十四節 國際交流與閤作研究
第十五節 科技興農與閤作研究
第五章 基礎設施與農村基點
節 基本建設
第二節 儀器設備
第三節 試驗農場與昌平基地
第四節 農村基點
第六章 學術委員會及學術活動
節 所學術委員會
第二節 學術活動
第七章 中國作物學會
第八章 黨群工作
第九章 研究生培養
第十章 科技名人錄
第十一章 大事記
附錄
這本書仿佛是一麵時光的鏡子,映照齣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自1957年至2002年這四十餘載的風雨兼程。當我翻開它,腦海中浮現的並非是枯燥的數字和技術報告,而是無數科研人員默默耕耘的身影,他們將青春與智慧揮灑在希望的田野上。我能夠想象,在那個剛剛解放、百廢待興的年代,研究所的科研人員肩負著保障國傢糧食安全的重任,他們是如何從零開始,剋服物資匱乏、技術落後的重重睏難,一次次攻剋育種難題。那些泛黃的檔案,或許記錄著他們為瞭一個優良品種的誕生,日復一日地在田間監測、記錄、分析,與風雨搏鬥,與病蟲害較量。他們的故事,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奉獻精神的縮影,是對“科技興農”最生動的詮釋。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研究所的發展史,更是一部中國現代農業科技進步的縮影,讓我看到瞭我國在作物育種領域的艱辛探索與輝煌成就。
評分當我閤上這本書,心中湧起的是一種對土地深厚的敬意,以及對未來農業發展的無限憧憬。這本書不僅僅是記錄瞭過去,更是在為未來指引方嚮。我能夠從中看到,麵對全球氣候變化、資源約束以及消費者日益增長的需求,研究所是如何不斷調整研究方嚮,探索新的育種策略和技術。書中關於綠色農業、可持續發展等議題的探討,讓我看到瞭科學傢們對農業未來的深邃思考。它所傳遞的,是一種對生命科學的敬畏,一種對人類福祉的關懷,以及一種對農業現代化充滿希望的願景。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瞭解中國農業科技發展脈絡的窗口,讓我看到瞭中國農業在挑戰中前行,在創新中發展的堅實步伐。
評分拿起這本書,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充滿活力的科研社區,感受著一代代科研人傳承與創新的脈絡。從老一輩科學傢們的奠基之功,到中青年科學傢們的銳意進取,這本書記錄瞭人纔培養和團隊建設的寶貴經驗。我能想象,在研究所內部,一定有著濃厚的學術氛圍,大傢在思想碰撞中激發靈感,在閤作攻關中剋服睏難。書中關於研究項目管理、成果轉化、人纔引進等方麵的描述,讓我看到瞭一個現代化科研機構的運作機製。它所展現的,不僅僅是技術的進步,更是管理上的成熟,是組織上的智慧。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優秀的科研團隊是如何凝聚力量,持續産齣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它是一部關於集體智慧和不懈奮鬥的贊歌。
評分這是一部深邃的學術沉澱,仿佛一位飽經滄桑的老者,娓娓道來他一生對農業科學的理解和感悟。書中細緻地梳理瞭研究所的學科建設曆程,從最初的幾項基礎研究,到後來發展齣多學科交叉融閤的強大體係,每一個節點都充滿瞭戰略性的遠見和前瞻性的規劃。我仿佛能看到,老一輩科學傢們是如何在有限的條件下,憑藉著對作物生長規律的深刻洞察,以及對遺傳學、分子生物學等前沿科學的敏銳捕捉,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作物育種理論和技術體係。那些章節中關於新品種選育的案例,不僅僅是技術上的突破,更是對中國農業生産實際需求的精準迴應。它讓我明白,真正的科學研究,並非空中樓閣,而是根植於現實土壤,為解決實際問題而生。這本書所展現的,是一種嚴謹的科學態度,一種對知識的不懈追求,以及一種對農業事業的深厚情懷。
評分這部巨著,如同一幅宏大的曆史畫捲,徐徐展開,描繪瞭中國作物育種科技在特定曆史時期內波瀾壯闊的發展圖景。我能感受到,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研究所是如何緊跟時代步伐,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理念,同時又不忘立足中國國情,走齣一條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書中關於國際閤作與交流的部分,讓我看到瞭我國科學傢們如何走嚮世界,與國際同行們並肩作戰,共同應對全球性的農業挑戰。那些關於研究所科研成果的介紹,讓我印象深刻,它們不僅僅是學術上的榮譽,更是實實在在為提高我國糧食産量、改善農産品品質、保障國傢糧食安全做齣的巨大貢獻。這本書,讓我對中國農業科技的國際地位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也更加堅定瞭對國傢農業科研事業的信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