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方竹栽培与利用技术研究
定价:30.00元
作者:刘跃钧,刘饶
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750388783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刘跃钧、刘饶*的《方竹栽培与利用技术研究》 是从方竹形态特征、开发现状及发展趋势、生物学特 性、造林、培育、施肥、抚育、园林绿化应用、试验 与评价、遗传多样性,笋的营养成分等栽培与利用技 术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目录
前言章 方竹形态特征 1方竹Chimonobambusa quadrangularis 2合江方竹Chimonobambusa hejiangensis第二章 方竹笋研究开发现状及发展趋势 1生物学特性 2营养成分 3DNA分子标记研究 4人工栽培技术 4.1 选地整地 4.2 繁殖方法 4.3 抚育管理 4.4 有害生物防治 5发展趋势第三章 方竹生物学特性研究 1试验地概况 2研究方法 3结果与分析 3.1 方竹鞭芽萌发特性 3.2 竹鞭生长 3.3 方竹竹笋的形成 3.4 方竹竹笋的出土 3.5 方竹的生长 4结论第四章 方竹人工造林技术研究 l试验地概况 2试验材料与方法 3结果与分析 3.1 海拔高度对造林成活率和当年出笋的影响 3.2 母竹年龄对造林成活率的影响 3.3 造林方式对成活率的影响 3.4 移栽时间对成活率和出笋成竹的影响 3.5 浇水管理措施对成活率的影响 3.6 种竹起挖后存放时间对成活率的影响 4小结第五章 野生方竹林培育技术研究 l试验方法 1.1 试验地基本情况 1.2 处理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 方竹出笋数量与培育措施关系 2.2 培育措施与方竹新竹成竹率关系 2.3 不同培育措施与方竹新成竹胸径生长关系 2.4 母竹胸径与新竹胸径生长关系 2.5 培育措施与新竹胸径增长量关系 3小结第六章 不同施肥抚育措施对方竹出笋的影响 1试验方法 1.1 试验地基本情况 1.2 处理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肥料与出笋量的关系 2.2 不同施肥量与出笋的关系 3结论第七章 方竹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技术研究 1引种试验地概况 2试验方法 3结果与分析 3.1 母竹粗细与新生小竹直径的关系 3.2 每丛母竹数量与栽后三年的景观效果 3.3 栽后三年(二个出笋年)内出笋距离及比例 3.4 园林绿化应用关键技术 4总结第八章 合江方竹引种试验与评价 1引种试验地概况 2引种试验材料及方法 2.1 引种材料来源 2.2 引种试验方法 2.3 营养成分测定 3结果与分析 3.1 引种成活率与保存率 3.2 出笋数量与产量 3.3 物候观察结果 3.4 鲜笋与烘干 4结论与评价第九章 方竹和合江方竹种质遗传多样性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及来源 1.2 基因组DNA的提取 1.3 ISSR—PCR反应条件及程序 1.4 ISSR引物的筛选 1.5 电泳及染色 1.6 数据处理和统计方法 2结果 2.1 正交试验 2.2 引物筛选 2.3 寒竹属竹种之间的遗传相似性分析 2.4 寒竹属竹种之间的聚类分析 3讨论第十章 不同种源方竹和合江方竹笋营养成分研究 1试验材料及方法 1.1 材料来源 1.2 测定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 鲜笋可食率 2.2 水分含量 2.3 粗脂肪含量 2.4 灰分含量 2.5 粗纤维含量 2.6 维生素C含量 2.7 蛋白质含量 2.8 还原糖含量 2.9 铁、铜、锰、锌含量 2.10 氨基酸含量 3结论与讨论第十一章 方竹人工高效栽培技术 1林地选择 2林地准备 3母竹选择与挖掘 4种植方法 5幼林管护 6成林管理 7竹笋采收 8病虫害防治第十二章 合江方竹栽培及采后加工技术 1生物学特性 2栽培与管理技术 2.1 种植地选择 2.2 母竹选择 2.3 种植技术 2.4 抚育管理 2.5 合理挖笋 2.6 病虫害防治 3竹笋加工技术 3.1 带壳鲜笋销售 3.2 去壳鲜笋 3.3 干笋第十三章 方竹在园林绿化景观中的应用技术 1园林应用的适生环境 2方竹在园林中的配置方式 2.1 群植 2.2 列植 2.3 孤植 3方竹在园林中的种植 4园林中方竹林的管护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刘跃钧,1966年生,浙江松阳人,本科,在职硕士,教授级高工,**营养师,首届浙江省林业科技标兵,丽水市第九批拔尖人才,首批丽水市重点科技创新团队(中药材团队)带头人,首批丽水市中药材产业“林下经济与药用植物岗位”首席专家。丽水市突出贡献专家。主要从事林下中药材栽培利用技术研究推广。获省(部)级三等奖5项,厅(市)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5项;发表论文50多篇,出版专*11部,制定行业标准l项、市级地方标准6项,获发明4项、实用新型2项,研发黄精酒等新产品2个。 刘饶,1964年生,浙江景宁人,本科,教授级高工,主要从事木本药材和植物资源利用研究。获省(部)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市(厅)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9项;发表论文30多篇,出版专*1部。
文摘
序言
拿到这本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虽然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但初步浏览下来,就被其严谨的学术风格和扎实的理论基础所吸引。作者刘跃钧和刘饶在竹子研究领域想必有深厚的造诣。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方竹优良性状的遗传和选育方面的内容。例如,方竹独特的方形茎秆是否可以通过科学的育种方法进行改良,以期获得更高产、更优质的品种?书中是否会介绍相关的基因研究或者分子标记技术在方竹育种中的应用?我对生物技术在林业生产中的应用一直很感兴趣,希望这本书能够在这方面提供一些前沿的视角和研究成果。同时,对于方竹的病虫害防治,我也十分关心。不同于一般的竹子,方竹在病虫害方面是否存在特殊的易感性,书中是否有针对性的、高效且环保的防治策略?我希望能看到书中对各种病虫害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以及防治措施进行详细的阐述,最好能配以清晰的图片,方便辨识。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期望,更多地聚焦于其“技术研究”这一部分。在我看来,一本优秀的科技书籍,不仅要介绍“是什么”,更要解答“为什么”和“怎么做”。因此,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方竹栽培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环节,并对其背后的科学原理进行详细解释。例如,在方竹的繁殖技术方面,是采用传统的扦插、分株,还是有更先进的组培技术?不同繁殖方式的优缺点是什么,以及如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方法?在土壤改良方面,除了基本的肥力管理,是否涉及到土壤微生物、pH值等更精细的调控?对于方竹的病虫害防治,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基于生态学原理的绿色防治技术,而不是简单地罗列化学农药的使用。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或者生态调控的方法,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评分这本《方竹栽培与利用技术研究》从书名上就传递出一种深入骨髓的专业感,感觉它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入门读物,而是更侧重于对特定领域进行深度挖掘。我一直认为,对于一种植物的“利用”研究,往往比单纯的“栽培”更能体现其经济价值和应用潜力。因此,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方竹在各个方面的利用价值。比如,在食用方面,方竹笋的营养成分、加工方法、以及潜在的市场前景如何?在建筑方面,方竹是否具备作为建筑材料的优良特性,比如强度、韧性、防腐性等,以及相关的建筑工艺和设计理念?在文创产品方面,方竹独特的形态是否能够激发设计师的灵感,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和艺术价值的工艺品?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丰富的案例和数据支持,来证明方竹的多元化应用潜力。
评分尽管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学习方竹的栽培技术,但“利用技术研究”这个副标题,却勾起了我对更广阔领域的好奇。我个人从事的是与农业经济相关的行业,因此,我对书中可能涉及的方竹产业化发展、市场营销策略、以及经济效益分析等方面的内容尤为感兴趣。例如,书中是否会探讨如何规模化种植方竹,以满足市场需求?是否有关于方竹产品深加工、品牌建设、以及国内外市场推广的案例分析?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些关于方竹产业投资回报率、风险评估等方面的参考信息?如果书中能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对方竹的种植、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建议,那这本书的价值将远远超越一本纯粹的技术指南,而成为指导方竹产业发展的宝贵参考。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朴实,中国林业出版社的出品也让人放心。我一直对竹子,特别是方竹,有着浓厚的兴趣,但苦于缺乏系统性的栽培知识。在网上搜寻相关资料时,偶然看到了这本书的介绍,虽然是新书,但作者的背景和出版社的专业性让我对其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方竹的生长习性,比如它对土壤、光照、水分的要求,以及不同生长阶段需要采取的养护措施。此外,我对如何从零开始培育一株健康的方竹幼苗也充满了疑问,希望书中能有详尽的图文并茂的指导,能够帮助我这样的新手读者少走弯路。从书名来看,它不仅涉及栽培技术,还提到了“利用技术研究”,这让我更加好奇,除了观赏价值,方竹在食用、建筑、工艺品制作等方面是否也有独特的应用价值,书中是否会有相关的案例分析和技术指导,如果能深入探讨的话,那这本书的实用性将大大提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