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宗白華:文化幽懷與審美象徵——跨文化溝通個案研究叢書
:22.00元
售價:15.0元,便宜7.0元,摺扣68
作者:鬍繼華
齣版社:文津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5-01-01
ISBN:978780554453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kg
在本書中,作者選取中國文化精神和古典詩學的現代轉換視角,對20世紀中國重要的美學傢宗白華的人生和學術進行瞭新的闡釋。作者認為,宗白華先生的美學和詩學探索與中國文化復興事業是統一的,他的美學探索發源於他的文化幽懷,他的文化幽懷升華為審美的象徵。他的整個學術人生、詩意人生以及審美人生,都體現瞭他對文化精神的深切牽掛。該書視角新穎而開闊,既有宏觀的文化思考又有細緻的文本分析,材料豐富而翔實,文字暢達且有詩意色彩,富於個人獨到見解。
本書係北京大學樂黛雲教授主編的“跨文化溝通個案研究叢書”之一種。樂教授認為,“本叢書進行的這種研究不僅對中國極為重要,對世界多元文化的對話和溝通也具有突齣的方法論和認識論意義”。
本書從中國古典美學嚮現代轉型以及“文化精神”建構的角度考察宗白華在中國20世紀30年代到40年代的學術活動,特彆強調他的美學沉思與中國文化復興事業是統—的。認為他的美學探索發源於他的文化幽懷,他的文化幽懷又受到瞭現代性轉型的震蕩,而他的整個學術活動,就是在現代性文化語境之中對中國文化精神進行的—次美學的建構。
同時,本書指齣,宗白華的思想也存在著某種*化的傾嚮,其論說常常錶現齣隨意性,而他的文化審美建構也具有—定的烏托邦色彩。這些錶現瞭宗白華美學沉思和文化探索的曆史局限性。
引言 從文化精神齣發的美學思考
章 文化幽懷與美學探索
——宗白華美學概述
一、“文化”與“文化精神”概念
二、現代語境危機和文化精神問題
三、文化精神的審美建構
四、宗白華文化精神的審美建構活動掃描
第二章 古典藝術經驗的現代轉型
——宗白華的“氣韻”論
一、闡釋“氣韻”的現代背景
二、“氣韻生動”古今說
三、從生命角度闡釋“氣韻”
四、氣韻的含義:生命節奏
五、中國文化精神的呈現狀態
六、正在衰微的“餘蘊”?
第三章 古典藝術境界的現代轉型
——宗白華的“語境”論
一、宗白華如何使用“意境”?
二、宗白華探索“意境”的精神動因
三、“靈境”——“意境特構”的精神方麵
四、樂境與舞境——“意境特構”的生命方麵
五、行進地轉化之中的“意境”
第四章 古典生命形象的現代轉型
——宗白華的“人格”論
一、意境與人格的關係
二、人格建構——中國現代美學的一項使命
三、“超世入世”和“小己人格”——生命形象設計的藍圖
四、歌德的人格——生命本體的象徵
五、“晉人的美”——理想人格的標本
六、審美人格的限度——精神烏托邦
第五章 古典形而上學的現代轉型
——宗白華《形上學》著作殘篇初探
一、《形上學》著作殘篇考辨
二、《形上學》和現代思想的命運
三、《形上學》的中西學緣
四、《形上學》的宏觀敘述
五、《形上學》基本精神
餘論 審美烏托邦
——開放在文化幽懷之一現曇花
一、宗白華美學給予現代中國美學的新質及其不足
二、宗白華的美學沉思在中國現代文化發展中的意義
三、宗白華中國現代美學史上的獨特地位
四、宗白華思想的曆史局限性
參考文獻
鬍繼華,安徽太湖人。北京師範大學文學博士,現供職於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安徽安慶師範學院。主要從事西方哲學、文藝美學和比較文學研究。 主要研究成果:專著《中國審美精神的現代轉換:宗白華美學的一種解釋》、《現代靈知:在思想和藝術之間》等,閤著《百年老課文
第三段: 從文學評論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價值是毋庸置疑的。它不拘泥於對宗白華先生學術成就的簡單頌揚,而是將其置於一個更廣闊的文化視域下進行審視。我尤其贊賞作者在梳理宗白華先生思想時,那種抽絲剝繭般的嚴謹態度,以及將復雜的哲學概念轉化為通俗易懂的語言的能力。書中對於“文化幽懷”的解讀,並非僅僅停留在感傷或懷舊的層麵,而是將其看作是一種深植於文化土壤中的獨特情感結構,一種對曆史、對故土、對生命本源的深沉眷戀,但同時又擁有一種超越時空的普適性。而“審美象徵”的運用,則為這種“幽懷”提供瞭具體的承載體和傳播媒介。書中對中國傳統戲劇、繪畫、園林等藝術形式的分析,無不展現瞭“象徵”在傳達文化精神中的關鍵作用。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又深瞭一個層次,並且對如何從藝術中解讀一個民族的靈魂有瞭更清晰的認知。
評分第五段: 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認識宗白華先生的全新窗口,其“文化幽懷”與“審美象徵”的結閤,為理解跨文化溝通提供瞭一個極富啓示性的框架。我一直認為,真正的文化交流並非簡單的信息傳遞,而是情感與精神的共鳴。書中正是從這一角度齣發,深入剖析瞭宗白華先生的思想精髓。作者通過對大量個案的細緻研究,生動地展示瞭“審美象徵”如何在不同文化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並沒有將“幽懷”描繪成一種消極的情緒,而是將其看作是一種連接曆史、當下與未來的紐帶,一種源於深厚文化底蘊的生命力量。而“審美象徵”則是這種力量得以跨越國界、觸及心靈的載體。這種對藝術與哲學的深度融閤,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對如何在多元文化的世界中實現有效對話,有瞭更清晰的思路。
評分第一段: 讀完宗白華先生的《宗白華:文化幽懷與審美象徵——跨文化溝通個案研究叢書》這本書,我深深地被其蘊含的深邃智慧和獨特視角所摺服。本書不僅僅是對於一位偉大思想傢生平及其學術貢獻的簡單梳理,更是一次深入肌理的探索,試圖揭示宗白華先生思想中“文化幽懷”的獨特意涵,以及他如何以“審美象徵”作為溝通跨越文化鴻溝的橋梁。我尤其對書中關於中國傳統美學如何在一個現代化的語境下被重新解讀和闡釋的部分印象深刻。作者巧妙地將宗白華先生的論述置於具體的曆史文化背景中,讓我們得以窺見其思想形成與發展的脈絡。例如,在探討中國山水畫的意境時,書中通過對宗白華先生相關論述的引申,展現瞭這種“天人閤一”的哲學思想如何在藝術形式中得以淋灕盡緻地體現,而這種精神又是如何跨越時空,引發不同文化背景讀者的共鳴。這種對“象徵”的細緻分析,不僅僅停留在形式層麵,更是深入到瞭文化基因和精神內核的挖掘,讓我對東西方美學差異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對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和藉鑒有瞭全新的認識。
評分第二段: 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更多地體現在其跨文化溝通的獨特路徑的闡釋上。我一直對如何有效進行跨文化交流感到好奇,也嘗試過許多不同的理論和方法,但往往陷入錶麵化的理解。然而,宗白華先生的“審美象徵”理論,通過本書的深入剖析,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維度。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宗白華先生的觀點,而是通過一係列生動具體的“個案研究”,展示瞭這一理論在實際操作中的強大生命力。我尤其被書中關於中國古典詩詞如何通過其獨特的意象和韻律,嚮西方世界傳遞東方的情感和哲學,以及西方現代藝術中的某些元素是如何被中國文化所吸納並産生獨特變奏的分析所吸引。這種“潤物細無聲”式的文化溝通,遠比生硬的理論灌輸來得更加深刻和持久。書中對“幽懷”的處理也十分彆緻,它並非是封閉的、孤芳自賞的情感,而是一種能夠被理解、被分享、甚至被轉化的內在精神力量,通過象徵性的藝術形式,得以溢齣並觸動他者的心靈。
評分第四段: 這是一本讓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的書。它不僅僅是關於宗白華先生的學術研究,更像是一次對人類共通情感和思想的探尋之旅。我被書中對“文化幽懷”的獨特視角深深吸引,這種“幽懷”並非是沉溺於過往,而是一種對生命深層意義的感悟,一種對逝去美好的追憶,同時又蘊含著對未來生生不息的期盼。而“審美象徵”的運用,則為這種抽象的情感找到瞭具象的錶達方式,使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都能在其中找到共鳴。書中對跨文化溝通的闡釋,更讓我耳目一新。它摒棄瞭強硬的文化輸齣模式,而是強調通過藝術和象徵,實現一種更加溫和、更加深刻的理解。我尤其對書中關於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如何在藝術中體現,並以此與西方文化進行對話的案例分析感到著迷。這種“潤物細無聲”的交流方式,纔是真正能夠化解隔閡、增進理解的有效途徑。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