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國外的服飾
:11.00元
售價:7.7元,便宜3.3元,摺扣70
作者:姚彥芳
齣版社:中國社會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8-09-01
ISBN:9787508714691
字數:
頁碼:171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259kg
生活中,有許多種方式可以用來反映自己的情感和價值觀念。服飾便是其中的一種,而且是比較重要的一種。一個人穿什麼樣的衣服,可以傳遞給彆人什麼樣的信息。而且,衣著可以給彆人留下瞬間的印象,也可以嚮彆人傳達個人的社會地位、職業、角色、自信心以及其他個性特徵。《國外的服飾》為“世界知識叢書”中的一本,簡要介紹瞭關於亞洲、歐洲、美洲、大洋洲、非洲以及阿拉伯民族的一些主要國傢的民族的特色服飾和品牌服飾知識,圖文結閤,敘述扼要,語言通俗,值得一讀。自從有人類記載的曆史以來,服飾或者更通俗的說穿著,就被看作是和食物、住所一樣,是人類的基本的需要之一。但是,人們從來都隻是從實用的角度去看待服飾,去理解服飾,而常常忽略瞭眼飾本身作為人類生活的一部分,它也有著自己特定的意義。因為每個人都是社會生活的一部分,有著和彆人不同的需要,同時這種需要也要通過與眾不同的方式來得到滿足。而服飾就和個人的需要和情感有著密切的關係。《國外的服飾》分彆介紹瞭亞洲、歐洲、美洲、大洋洲、非洲以及阿拉伯民族的一些主要國傢的民族的特色服飾和品牌服飾,相信讀者能從中獲益。
第五節 耐剋
品牌資料
耐剋公司創建於20世紀60年代,當時的公司首席執行官菲爾·奈特斷定高檔優質跑鞋定會有銷路,於是發動瞭一場製鞋業的革命。到80年代,他又把紅紅火火的運動鞋公司變成瞭一部營銷機器。自1986年以來,該公司的股票收益率每年平均增長47%,在1986—1996年期間,《財富》雜誌排齣全美1000傢公司中,該公司排在前10名之內。
“體育、錶演、灑脫自由的運動員精神”是耐剋追求的個性化的公司文化。這個具有鮮明特徵的公司文化一反傳統觀念的企業形象,是由公司創始人菲爾.奈特創立的。
耐剋公司初創時為藍帶體育用品公司,它是以奈特在斯坦弗商業研究生院上學時寫的一篇論文為模擬創建的。作為公司的創始人,奈特把永不停息的個人奮鬥精神和商業倫理貫穿於企業運營的始終。當奈特被選人俄勒岡州大學田徑隊,成為專業中長跑隊員後,他對體育用品的激情被磨掉瞭。後來他曾在波蘭當瞭5年會計師,他的商業意識也就是在那時培養起來。俄勒岡傳奇式的田徑教練彼爾·鮑爾,總是給他的明星運動員訂做跑鞋。他告訴奈特,一個田徑隊是由一些個體隊員組成的,每個人必須永不停息地拼命提高他或她的成績,徑賽運動員的信條是:“沒有端點”。而在波蘭的經驗給他的啓示是“商業行為有基本的原則”。耐剋的曆史是以上兩個信條不斷對話的過程,是運動員的個人奮鬥精神與商業約束相協調的過程。奈特與鮑爾曼開始共同創辦藍帶,並於1972年更名為耐剋,從那以後,它開始設計帶本公司商標的鞋,並在亞洲生産。永不停息是耐剋的公司文化。當時,在美國運動鞋市場占據統治地位的是阿迪達斯、彪馬和Tiger。20世紀70年代初期,慢跑熱逐漸興起,數百萬人開始穿用運動鞋,因為運動鞋不僅穿著舒適,而且還是健康而年輕的象徵——這就是大多數人嚮往的形象,運動鞋即將流行起來,但以阿迪達斯為首的“鐵三角”卻沒有掌握這一發展趨勢,“耐剋”卻跑步進入瞭。1974年,鮑爾曼教練沒計齣一種新型的鞋,鞋底還有小橡膠圓釘,使它比市場流行的其他鞋底的彈性更強,這項看上去很簡單的産品革新推動瞭奈特的事業,産品迅速打開市場,耐剋1976年的銷售窗口從前一年的830萬美元猛增到1400萬美元。
耐剋像野火一樣發展起來,公司為開發新樣式跑鞋而花費巨資,到70年代末,耐剋公司有將近100名研究人員。其中許多人有生物、化學、實驗生物學、工程技術、工業設計學、化學和多種相關領域的學位。這雄厚的研究力量開發齣140餘種不同式樣的産品,其中不少産品是市場上新穎和工藝先進的。這些樣式是根據不同腳型、體重、跑速、訓練計劃、性彆和不同技術水平設計的。這些風格各異、價格不同和多種用途的産品,吸引瞭成韆上萬的跑步者,使他們感到耐剋是提供品種齊全的跑鞋製造商。數百萬各式各樣、各種能力的跑步者都有瞭這種觀念,這在一個正在發展的行業裏是個非常吸引人的形象。
靠著永不停息的企業理念,到瞭1979年,耐剋通過策劃新産品的上市及其強勁推銷,市場占有率達33%,終於擠進原來的阿迪達斯、彪馬和Tiger所建的“鐵三角”,成為銷售明星。到瞭1981年,其市場份額甚至達到50%,遙遙於阿迪達斯,而奈特本人也跑步進入瞭《福布斯》雜誌令人垂涎的美國富有400人之列。耐剋是富有冒險精神的開拓型公司,在青翠的俄勒岡州公司所在地,已經培育齣一種精心設計的文化。耐剋一位老資格的經理曾迴憶:“那就像是在一個充滿手足情義的環境中工作。同事們在一起痛快地喝酒,滔滔不絕地談論體育,並自詡為活躍且反傳統的人物。”每6個月,奈特的管理隊伍要聚會討論策略。奈特總是鼓勵對抗,甚至慫恿對抗,而且他和其他人一樣,接受彆人的大聲指責。耐剋企業的所在地,就像校園一樣,有森林、慢跑小徑、湖泊、足球場。奈特希望創造齣一個祥和的工作環境,他認為世界已經夠混亂的瞭,工作時間應像傢一樣自由。
耐剋鮮明的企業文化,吸引大批年輕人,40%的耐剋員工不到30歲,他們一天的工作是這樣安排的:中午時間在“校園”裏的運動休閑中心運動兩小時,然後一直工作到晚上,他們對公司都非常忠誠,耐剋公司的管理並不嚴謹,但是必須打破阿迪達斯的強烈信念把整個隊伍團結在一起。公司的營銷人員說:“我們本能地就能判斷,什麼事是耐剋公司要做的,什麼事是耐剋公司不做的。”奈特對自己創辦的公司一往情深,就像對自己的孩子一樣充滿感情,對公司的事務,隻要他認為需要,每天都事必躬親,齣齣進進辦公室。奈特大部分時間都呆在辦公室隔壁的小屋裏。小屋的地闆上放著髒衣服,旁邊是成堆的東西和文件,幾乎沒有其他人進他的屋子,奈特發牢騷說:“一旦讓人們進你的屋子,他們便會整天進進齣齣,而我需要的是思考問題。”
設計風格
簡潔、大膽、充滿想象的空間,用速度徵服一切!
品牌就像是一個人,其核心價值和信仰要保持不變,纔能成就自我。要有自己長久的特徵,無論什麼錶現,都要堅持到底。要用創意去打動人,而不是自我錶白。
……
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對“風格”的解讀,我之前總覺得“風格”是一個很虛幻的概念,很難把握,但這本書通過大量的實例和細緻的分析,把不同國傢、不同時代的服飾風格拆解得淋灕盡緻。它不是簡單地告訴你“這是法式浪漫”或者“那是英倫復古”,而是會深入到構成這種風格的每一個細節:比如,為什麼某個國傢的服飾會偏愛某種麵料,這種麵料又與當地的氣候和生活習慣有什麼樣的聯係;又比如,某個時代流行的廓形,背後是受到瞭怎樣的審美理念的影響,又或者與當時的社會階層劃分有什麼樣的關聯。我尤其喜歡它對“解構主義”和“極簡主義”在不同國傢服飾上的體現的分析,它能讓你看到,即使是同樣的風格概念,在不同的文化土壤裏,也會孕育齣截然不同的錶達方式。這本書並沒有給我提供一個“穿搭指南”或者“潮流預測”,但它給瞭我一個更強大的工具,讓我自己能夠去辨彆、去理解、去欣賞各種各樣的服飾風格,甚至是在自己搭配衣服的時候,也能多一些思考和靈感。它就像是一本“時尚的解碼器”,讓我能夠看透服飾背後隱藏的語言。
評分這本書真的讓我大開眼界,我一直以為時尚這種東西是國外的專利,尤其是那些 T 颱上光鮮亮麗的時裝秀,總是能讓人覺得遙不可及,也充滿瞭神秘感。這本書的齣現,就像是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世界時尚殿堂的大門。它沒有直接給我展示某一個國傢或者某一個品牌的服飾,而是從一個更宏觀的角度,去剖析“國外服飾”這個概念。我最喜歡的部分是它對不同文化背景下服飾演變的梳理,例如,它會提到某個時期,因為某個曆史事件,某個國傢的服飾風格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然後這種變化又是如何影響到其他地區的。它不是簡單地羅列圖片或者介紹設計師,而是深入到服飾背後的社會、經濟、甚至哲學思潮。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時尚”的理解不再是浮於錶麵的潮流,而是有瞭更深層次的認知。有時候,我會覺得很多我們在國內看到的潮流元素,其實都源自於某個遙遠的國度,這本書就幫我把這些綫索串聯起來,讓我對“模仿”和“創新”有瞭更清晰的界定。而且,它在講解時,會穿插很多有趣的民間故事和曆史軼聞,讓整個閱讀過程一點都不枯燥,反而像是在聽一位博學的朋友娓娓道來。
評分我一直覺得,服飾不僅僅是蔽體之物,更是個人乃至一個民族身份的象徵,這本書恰恰從這個角度切入,給我帶來瞭很多啓發。它沒有像很多時尚雜誌那樣,隻關注最新的流行趨勢,而是把目光投嚮瞭服飾在更廣闊的社會背景下的作用。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探討瞭民族服飾的傳承與演變,以及在全球化浪潮下,這些傳統服飾是如何被保留、被改良,甚至是被重新詮釋的。它舉瞭很多生動的例子,比如某個國傢為瞭保護本民族的傳統服飾,所做的努力和麵臨的挑戰,以及一些年輕一代設計師如何將傳統元素巧妙地融入現代設計,創造齣既有民族特色又不失時尚感的作品。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很多我們現在看到的“異域風情”,背後都承載著一個民族厚重的曆史和文化積澱,而不僅僅是某種“新奇”的元素。它讓我對“文化認同”和“時尚錶達”之間的關係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讓我開始更加珍視我們自己民族的服飾文化。
評分我抱著一種非常好奇的心態開始閱讀這本書,因為它承諾要探討“國外的服飾”,這是一個非常寬泛的主題,我原本以為會看到各種各樣精美的圖片和對不同品牌設計師的介紹。然而,這本書給我的驚喜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期。它並沒有簡單地堆砌大量的視覺素材,而是側重於從曆史、文化、社會學等多個維度去分析“國外的服飾”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審美觀念。我特彆喜歡它對於“功能性”與“裝飾性”之間平衡的討論,例如,在一些寒冷地區,服飾的功能性是如何驅動其設計走嚮,而又如何在滿足基本需求的同時,融入地域特有的審美元素。它沒有給我預設一個“好看”的標準,而是讓我去理解,在不同的環境和文化下,“美”的定義本身就韆差萬彆。這本書讓我學會瞭用一種更批判、更深思熟慮的眼光去看待服飾,不再是被動地接受潮流,而是能夠主動地去探索服飾背後的邏輯和價值。
評分坦白說,我一開始對這本書的期待並沒有那麼高,我以為會是一本比較輕鬆的讀物,能夠讓我瞭解一些不同國傢的穿著打扮。但讀完之後,我纔發現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遠超我的想象。它並沒有給我介紹具體的某個國傢的“潮流單品”,而是更側重於去探討“服飾”這個載體所承載的更深層次的含義。我非常欣賞它對於“身份認同”和“群體歸屬感”在服飾選擇中的作用的分析,例如,在某些特定時期,某個國傢的服飾風格是如何成為區分社會階層、職業或者政治立場的標誌。它讓我意識到,人們在選擇穿著時,很多時候並不是單純地為瞭“好看”,而是為瞭嚮外界傳達某種信息,或者在某個群體中獲得認同感。這本書沒有給我提供“流行秘籍”,但它給瞭我一套“解讀服飾的密碼”,讓我能夠看到服飾背後隱藏的復雜的人類社會學和心理學現象。它讓我從一個旁觀者,變成瞭一個能夠理解服飾背後故事的“解讀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