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礼制与风俗(“我们的国家”系列丛书)
:25.00元
售价:17.0元,便宜8.0元,折扣68
作者:叶国良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8-01
ISBN:978730909109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300kg
自序
一、行进的姿态
靠右边走
趋与翔
二、相见的礼容
跪与拜
坐姿与家具
拱手与叉手
揖的种类
执手与握手
三、应对的声音
唱喏
唯与诺
四、装扮的义涵
左袒与右袒
肉袒牵羊
扮佛
摄盛
五、位置的尊卑
古人尚左
宴会的座次
六、权力的表征
爵与官
官衔
官名别称
非官名
官员的服色
官员的假期
丁忧与夺情
七、官场的荣辱
封赠三代
庇荫子孙
左迁
八、计数的标准
身量的尺度
布匹的长度
里程的距离
园林的面积
饮食的计量
九、褪色的民俗
命名与取字
催妆与却扇
七七与百日
尸与祝
十、变调的节庆
上元登高
上巳修禊
七夕曝书
十一、饮食的艺术
俎豆簠簋
盘匙碗筷
脍与炙
茶与酒
十二、高雅的衣物
合欢衣物
金缕衣物
麈尾与拂尘
火炬与蜡烛
主要参考书目
叶国良(YehKuo-Liang),1949年生,台湾桃园县人,台湾大学中文所博士(1983年4月),现任台大中文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先后师从山东籍名宿屈万里、孔德成。学术专长:经学、金石学、诗学。曾开设课程:国文领域、历代文选及习作、诗选及习作、文史基础、礼记、书法、金石学概要、石刻资料研究、应用文。
评价四 “我们的国家”系列向来是我书架上的常客,每一次的新作都给我带来惊喜,而《礼制与风俗》这次的表现,更是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以为会是一本充斥着繁琐规条的学术读物,但实际阅读下来,却被其深入浅出、妙趣横生的叙述方式所折服。作者在书中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古人的行为规范,而是将它们视为一面镜子,折射出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从政治制度到民间生活,无不包含其中。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娱乐”的章节,它打破了我对古代生活刻板单调的印象。从古代文人的琴棋书画、饮酒作乐,到普通百姓的歌舞游乐、庙会集市,作者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尤其是在探讨“戏曲”的起源与发展时,我才了解到,这些看似轻松的娱乐方式,其实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道德教化意义。作者在书中对“婚丧嫁娶”的解读,更是让我眼前一亮。他不仅仅是介绍了这些人生大事中的各种习俗,更是深入剖析了它们背后所反映的社会结构、家庭伦理以及人们的情感寄托。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嫁妆”的分析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体现,更是家族实力、女儿在婆家的地位以及婚姻契约的重要象征。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灵活,他会引用大量的史料,但又不会让读者感到枯燥,而是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历史人物和事件重新鲜活起来。我特别喜欢他在描写古代“拜师学艺”的章节时,那种对师徒之间情感的细腻刻画,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传道授业解惑”的尊崇。整本书就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古代生活画卷,让我看到了那些鲜活的人物,听到了那些动人的故事,感受到了那些流传千年的情感。它让我明白,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许多风俗习惯,都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根基。
评分评价五 “我们的国家”系列丛书,一直以来都是我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而《礼制与风俗》这本新作,则以一种更为贴近生活的方式,让我对我们的祖先有了更深的理解。我曾以为“礼制”是高高在上的规章制度,而“风俗”则是零散的民间习惯,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它们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以及它们是如何共同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作者在书中对“教育”的论述,让我颇有启发。从古代的“蒙学”到“科举”,再到各种形式的家庭教育,都体现了中国人对于知识传承和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古代“书院”时,那种对知识分子生活状态的描绘,让我看到了在那个时代,知识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安身立命的根本。书中关于“节令”的章节,更是让我感受到了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厚文化情感。从春节的团圆祈福,到清明的祭祖扫墓,再到重阳的登高思亲,每一个节日都承载着中国人对于家庭、对于祖先、对于自然的特殊情感。作者用一种充满温度的笔触,描绘了这些节日场景,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那份温馨与庄重。我特别被书中关于“年夜饭”的描写所打动,它不仅仅是一顿饭,更是全家人情感的凝聚,是辞旧迎新的仪式,是对于来年美好生活的期盼。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细腻,他善于从细微之处着手,挖掘出那些隐藏在普通风俗背后的深层文化含义。我尤其喜欢他在分析古代“邻里关系”时,那种对中国社会互助合作精神的描绘,让我看到了在那个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关怀。总而言之,《礼制与风俗》这本书,让我对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有了更深的认识。它让我看到了那些流传千年的文化基因,也让我对我们今天所享有的生活有了更深的感悟。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让我更加热爱我的国家。
评分评价二 说实话,一开始翻开《礼制与风俗》这本《我们的国家》系列丛书中的新书,我心里是有些忐忑的。毕竟,“礼制”这个词听起来就带着一种古板和距离感,而“风俗”虽然贴近生活,但又常常被认为是细枝末节。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它与其说是一本学术著作,不如说是一位知识渊博的长者,娓娓道来地讲述着我们民族之所以是我们民族的那些“硬道理”。作者在书中巧妙地将宏大的礼制规范与生动的民间风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叙事张力。我尤其被书中关于“食”的礼俗章节所打动。从古代“君子远庖厨”的理念,到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对于饮食的讲究,再到日常餐桌上的礼仪,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一种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对人际关系的维系。读到这里,我才意识到,我们每天的“吃”,早已被深深的礼仪文化所浸染。再比如,书中关于“衣”的论述,从古代“章服之美谓之华,君子之风谓之夏”的阐释,到不同朝代服饰的演变,再到普通百姓在节日庆典中衣着的变化,都让我看到了“衣”在古代社会所扮演的不仅仅是蔽体御寒的功能,更是身份、等级、审美的载体。作者并非简单地介绍这些外在的规章制度,而是深入挖掘它们背后的社会逻辑和文化基因。他通过大量生动的史料和形象的比喻,将那些复杂的概念变得易于理解。我尤其赞赏作者在阐述“节庆”部分时,那种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他不仅仅是讲述了各种节日的来历和庆祝方式,更重要的是,他让我们看到了这些节日如何成为维系家庭情感、促进社会和谐、传承民族记忆的重要载体。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了时空,亲身经历着那些古老的仪式,感受着那些流传千年的情感。它让我明白,我们今天所享受的许多便利和进步,都离不开那些前人奠定的基础,而这些基础,恰恰就体现在那些看似平常却又意义深远的礼制与风俗之中。
评分评价一 “我们的国家”这个系列,一直以来我都十分关注,它那种深入浅出的方式,总能让我对我们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国度产生新的认知。这次读了《礼制与风俗》这本,虽然书名听起来有些严肃,但实际阅读体验却远比想象中要生动有趣得多。作者在开篇就抛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很多我们现在视为理所当然的风俗习惯,其实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是古人基于特定社会环境和文化理念所构建的“行为准则”。读到这里,我立刻被吸引住了。比如,书中对古代婚嫁礼仪的细致描写,从“六礼”的层层递进,到各种繁琐却充满象征意义的仪式,都让我深刻体会到婚姻在古代社会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结合,更是一个家族、一个宗族乃至整个社会关系网的重塑。作者没有止步于简单的罗列,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礼仪背后所蕴含的等级观念、宗法制度以及伦理道德。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探讨丧葬习俗时,那种既尊重传统又带有现代视角的解读。古代人对死亡的敬畏,体现在丧葬的每一个细节中,从墓葬的规格到守孝的时间,都体现了对生者情感的安抚和对逝者尊重的极致追求。读完这部分,我才真正理解了“慎终追远”这几个字的分量,原来这些看似遥远的仪式,也连接着我们与祖先的情感纽带。书中还涉及到很多关于节日习俗的章节,像春节的年夜饭、中秋的赏月、端午的赛龙舟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场景,但作者通过历史的回溯,让我们看到这些习俗是如何一步步演变而来,又如何承载了人们祈福、团聚、纪念等多种情感寄托。整本书就像是一部活态的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将那些冰冷的制度和抽象的文化,通过生动的风俗故事呈现出来,让我对“礼”与“俗”在塑造我们民族性格和行为方式上的巨大影响力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评价三 “我们的国家”系列一向以其严谨又不失趣味的风格吸引我,而《礼制与风俗》这本新成员,更是让我耳目一新。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和人们的行为准则很感兴趣,而这本书正是满足了我这一好奇心。它并没有将礼制和风俗割裂开来,而是将它们置于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动态过程中进行阐释,这使得整个论述既有宏观的架构,又不失微观的细腻。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居”的礼俗部分。从古代“择地而居”、“前朝后寝”的宫殿布局,到普通百姓家中的“左图右室”格局,再到室内陈设的讲究,无不体现了中国人对于“家”的重视,以及“礼”在家庭生活中的体现。作者通过对这些空间布局的解读,让我看到了古代中国人对于秩序、和谐以及与自然融洽相处的追求。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建筑和陈设的层面,而是将这些外在的物质载体与内在的精神追求联系起来。例如,在探讨“祭祀”这一章节时,我看到了中国古代人对于祖先的崇敬,以及这种崇敬是如何通过复杂的礼仪程序,转化为一种强烈的家族认同感和集体归属感。作者用一种充满敬意的笔触,描绘了那些庄严肃穆的祭祀场景,让我深刻理解了“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句话的深意。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独特,它没有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大量运用了生动的故事和形象的比喻,将那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读起来引人入胜。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分析古代“交际”礼仪时,那种洞察人心的笔触。从“投名状”到“拜帖”,再到不同场合下的称谓和问候,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古代中国人对于人际关系的精妙把握和对社会秩序的维护。总的来说,《礼制与风俗》这本书,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通往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大门的锁。它让我看到了那些隐藏在日常风俗背后的深刻的文化内涵,也让我对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智慧有了更深的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