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中国出土玉器全集
主 编: 古方
出 版: 科学出版社
开 本: 国际大16开全15册
版 次: 2005年10月出版
装 祯: 豪华精装 铜版纸 彩色精美印刷
定 价: 4980.00元
内容简介
鉴定玉器的标准
研究玉器的著作
欣赏玉器的精美图录
中国是文化史上长盛不衰、大放异彩的“玉器之邦”。早在一万年前左右,原始先民就开始用玉料制作工具和装饰品,以后历朝历代更是将玉器广泛用于祭祀、礼仪、丧葬、装饰等生活的各个领域。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的玉文化成为一只与中华文明同生存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玉器在其自身发展的历程中,给世人留下了难以数计的艺术品,同时,以它丰富的内涵、优雅的造型、瑰丽的图案、精巧的工艺、完美的材料,显示了中华古国文明的泱泱风采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分15卷,收集了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五十多年来在古代遗址和墓葬考古发掘中出土玉器约4000余件(套),时代从新石器时代至清代(个别玉器到民国时代)。每卷有玉器彩色图盘240幅,配有文字说明。各卷前还附有概述一篇,简要介绍本地区玉器考古出土概况。全书均为中英文对照。
全书资料丰富翔实,图版装祯精美,为研究中国古代玉器发展史和普及与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在鉴定方面为古玉爱好和收藏者提供了为全面的标准器。
古代中国作为古文明的中心之一,以其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为人类文化遗产宝库奉献了无尽的宝藏。中华玉器和与文化则是这丰厚宝藏中璀璨瑰丽的明珠。
中国玉器以其温润莹洁的玉料、端庄多姿的造型、华美典雅的纹饰、精美绝伦的做工而为人民所珍爱,更以其博大精深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意蕴而为世人所敬仰。它作为一种承载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内涵的高层次物质载体,自古以来就是王公贵族、达官显贵、富商巨贾、文人雅士的爱。从古至今一直为华夏子孙所挚爱、珍藏和研究。
我国现存的古代玉器,除一部分是传世遗留之外,绝大部分都来自于考古发掘。从1928年对阴虚的发掘至今,中国的考古工作者已走过了近80年的难忘路程,发掘了无以数计的古代遗址和墓葬,出土了大量的中国古代玉器。这其中,既有坚该朴拙的新石器时代玉器、钢劲凝重的夏商玉器、流畅剔透的两周玉器、厚重有力的两汉玉器,也有新异典丽的唐代玉器、灵秀简劲的两宋玉器、敦厚别致的辽金元玉器,还有简练圆熟的明代玉器和繁缛福利的清代玉器。基本展现了中国古代玉器发展的全貌。为中国古代玉器的研究、断代、辨伪积累了大量的通过正规田野发掘获得的科学资料。
在专家学者的科研和教学迫切需要科学资料、文博单位库存玉器的整理和断代迫切需要标准器、收藏人士的辨伪和收藏迫切需要较准器、广大民众对玉器的学习和欣赏迫切需要更多精品的,公布这几十年间科学发掘的中国古代出土玉器,就显得异常重要和迫在眉睫了。为了还这些出土玉器学术研究的资料、整理库存的标尺、收藏鉴定的准星、价值连城的瑰宝的高贵地位,发挥其特有的非凡价值,传递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考古所、各地文博单位和高等院校文博学院等260多个部门的上千名专家。满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调查、整理、鉴析了各地考古所和文博单位科学发掘的出土玉器,并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了这套15巨册的大型考古巨制—《中国出土玉器全集》。这些出版工程历时数年,参编人数达近千人,遍及全国全部省、市、自治区。这套书以全国范围内的出土玉器为经,以各地区考古部门、文博单位科学发掘玉器为纬,向读者介绍了中国出土玉器的概况。她寓创新、、精美、全面于一炉,4000余幅高保真出土玉器图片,涵盖了中国80年、特别是新中国50多年田野考古科学发掘出土玉器的全貌,其中90%的玉器图片为大型彩版面世。这些昔日帝王、巫覡、贵族手中的玉器,深埋华夏大地千万年,成就了人类历史上独特、系统、完整、深奥、久远的一脉中华万年玉文化体。但愿这套文化巨制的出版,在我们一睹这些面世的璀璨玉器的不朽风采的同时,能够起到全方位、深层次地推介中华玉文化的作用,以增强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
本套书由我国玉器专家古方担任主编,众多玉器专家,向、张广文、殷志强、刘云辉、刘国祥、常素霞、杜耀西、孔德安、于明担任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及全国各地考古所所长任顾问。国内中国考古,文博专家,如卢兆荫先生担任编委。编者阵容之强大,实属考古文博界之罕见。
4000余幅高保真出土玉器图片,涵盖中国近80年,特别是新中国50多年田野考古科学发掘出土玉器全貌。书中90%的玉器图片为大型彩版面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考古所、各地文博单位和高等院校文博学院联合编著15巨册《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本套书由我国玉器专家古方担任主编,众多玉器专家,向、张广文、殷志强、刘云辉、刘国祥、常素霞、杜耀西、孔德安、于明担任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及全国各地考古所所长任顾问。国内众多考古,文博专家,如卢兆荫等担任编委。编者阵容之强大,实属考古文博界之罕见。
第1卷 北京、天津、河北卷
第2卷 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卷
第3卷 山西卷
第4卷 山东卷
第5卷 河南卷
第6卷 安徽卷
第7卷 江苏、上海卷
第8卷 浙江卷
第9卷 江西卷
第10卷 湖北、湖南卷
第11卷 广东、广西、福建、海南、香港、澳门、台湾卷
第12卷 云南、贵州、西藏卷
第13卷 四川、重庆卷
第14卷 陕西卷
第15卷 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卷
我平时更偏向于研究良渚文化和红山文化的玉器,这两部分内容在这套书中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而且处理得非常到位。良渚玉琮和玉璧的排列组合规律,红山玉龙、玉猪龙的造型演变,在这套书中都有详细的对比分析。以前看其他书籍,对于那些造型极为相似的器物,总是难以区分其文化归属或细微差别的含义。但在这套全集中,通过将不同遗址出土的同类器物并置对比,那些看似随机的造型变化,其实都蕴含着特定的文化符号和审美取向。文字部分对“神徽”的解读非常深入,结合了当时巫术和宗教的背景进行阐述,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理解维度。阅读这套书,感觉自己就像是跟随考古队一起重新走过那些发掘现场,亲手触摸历史的脉搏。这套书的出版,无疑为史前玉器研究树立了一个极高的标杆,任何想深入了解中国玉文化的人,都不能错过它。
评分作为一名资深的古玩收藏爱好者,我深知一套权威性、系统性的图录对市场判断和知识体系构建的重要性。市面上流传的许多玉器图录,要么是私人收藏的精选集,带有很强的主观倾向性;要么是过于偏重某一时代或某一地域。而这套《中国出土玉器全集》最吸引我的是它的“全”和“权威”。它几乎囊括了近几十年重要考古发掘中出土的典型器物,资料的全面性是其他任何单行本都无法比拟的。我尤其喜欢它在卷末附带的详细的考古简报索引和出土地点地图,这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追溯每一件器物的“身世背景”。这种严谨的考据精神,让收藏者在面对市场上良莠不齐的仿制品时,能够有一个坚实的标准来做参照。虽然价格不菲,但考虑到这是15卷的精装本,涵盖了如此海量的、经过科学界认证的第一手资料,平摊下来,性价比其实非常高,是对自己知识储备的一次长期投资。
评分我主要关注的是商周时期的玉礼器,所以迫不及待地翻阅了相关卷册。以往的很多图录,对于礼器组套的完整性展示总是不够到位,或者照片的色差比较大,让人难以判断其原貌和组合关系。但这部《全集》在这方面做得极为出色。它不仅提供了高分辨率的拓片和器物的侧面、局部特写,更难得的是,它尝试还原了某些重要墓葬中玉器组的原始陈列状态,虽然是推测性的复原图,但对于理解“礼制”的构建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那些柄形器、玉戈、玉璧的组合,通过多角度的实物对比,我发现了一些以往文献中忽略的细微纹饰差异,这对于辨别不同文化圈或不同时期的风格演变提供了非常可靠的视觉证据。学术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它的叙事方式却一点都不枯燥,文字部分深入浅出,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快速入门,而专家也能在其中找到新的研究切入点。这套书真正做到了将学术的深度与艺术的广度完美结合,是案头必备的工具书。
评分我对古代玉器的工艺技术特别感兴趣,比如玉器的钻孔技术和砣具痕迹的分析。这套书的图片精细到令人发指的程度,我甚至可以用放大镜去观察那些极细小的沁色变化和加工痕迹。以往我们只能通过文字描述来想象古人如何使用那原始的工具,将坚硬的玉石加工成如此精美的形象。然而,在这套书中,许多重要出土玉器的微观照片,清晰地展示了螺旋纹的走向、砣具抛光留下的痕迹,甚至是早期的砂眼处理方式。这对于研究古代的金属冶炼和工具制造技术进步有着直接的参考价值。它不仅仅是一部玉器鉴赏集,更像是一部关于古代手工业技术史的百科全书。特别是对于那些有包浆和皮壳的玉器,如何通过影像技术最大程度地还原其出土时的状态,这套书的影像处理水平绝对是业界顶尖的。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人不得不对科学出版社的出版质量竖起大拇指。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真是没得挑剔,精装本,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就知道分量。尤其是那个8开的尺寸,拿到手上简直就是一种享受,每一个玉器的细节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不像有些图录,缩手缩脚的,看着都费劲。我之前淘过不少关于古代器物的书,但能把“出土玉器”这个主题做得如此全面和精细的,真是少见。光是看第一卷的目录,我就知道这套书的编辑团队下了多少功夫,从新石器时代一直梳理到清代,脉络清晰,时间跨度大,但每一步的衔接都做得非常自然。那些来自不同考古现场的一手资料,配上清晰的考古报告照片和专业的解读,对于我们做器物研究的人来说,简直就是如获至宝。我特别欣赏它在器物分类上的严谨性,不是简单地按时间堆砌,而是结合了玉材、工艺和文化内涵进行多维度分析,让人在欣赏美感的同时,也能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历史和社会意义。至于“可货到付款”这一点,说实话,对于这么一套大部头、价值不菲的典籍,提供了这样的便利,确实让人感到踏实和放心,体现了出版社对读者的尊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