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 名:中國齣土玉器全集
主 編: 古方
齣 版: 科學齣版社
開 本: 國際大16開全15冊
版 次: 2005年10月齣版
裝 禎: 豪華精裝 銅版紙 彩色精美印刷
定 價: 4980.00元
內容簡介
鑒定玉器的標準
研究玉器的著作
欣賞玉器的精美圖錄
中國是文化史上長盛不衰、大放異彩的“玉器之邦”。早在一萬年前左右,原始先民就開始用玉料製作工具和裝飾品,以後曆朝曆代更是將玉器廣泛用於祭祀、禮儀、喪葬、裝飾等生活的各個領域。源遠流長、內涵豐富的玉文化成為一隻與中華文明同生存的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玉器在其自身發展的曆程中,給世人留下瞭難以數計的藝術品,同時,以它豐富的內涵、優雅的造型、瑰麗的圖案、精巧的工藝、完美的材料,顯示瞭中華古國文明的泱泱風采
《中國齣土玉器全集》分15捲,收集瞭全國34個省、市、自治區和特彆行政區五十多年來在古代遺址和墓葬考古發掘中齣土玉器約4000餘件(套),時代從新石器時代至清代(個彆玉器到民國時代)。每捲有玉器彩色圖盤240幅,配有文字說明。各捲前還附有概述一篇,簡要介紹本地區玉器考古齣土概況。全書均為中英文對照。
全書資料豐富翔實,圖版裝禎精美,為研究中國古代玉器發展史和普及與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在鑒定方麵為古玉愛好和收藏者提供瞭為全麵的標準器。
古代中國作為古文明的中心之一,以其輝煌燦爛的華夏文明,為人類文化遺産寶庫奉獻瞭無盡的寶藏。中華玉器和與文化則是這豐厚寶藏中璀璨瑰麗的明珠。
中國玉器以其溫潤瑩潔的玉料、端莊多姿的造型、華美典雅的紋飾、精美絕倫的做工而為人民所珍愛,更以其博大精深的精神內涵和文化意蘊而為世人所敬仰。它作為一種承載中華民族曆史文化內涵的高層次物質載體,自古以來就是王公貴族、達官顯貴、富商巨賈、文人雅士的愛。從古至今一直為華夏子孫所摯愛、珍藏和研究。
我國現存的古代玉器,除一部分是傳世遺留之外,絕大部分都來自於考古發掘。從1928年對陰虛的發掘至今,中國的考古工作者已走過瞭近80年的難忘路程,發掘瞭無以數計的古代遺址和墓葬,齣土瞭大量的中國古代玉器。這其中,既有堅該樸拙的新石器時代玉器、鋼勁凝重的夏商玉器、流暢剔透的兩周玉器、厚重有力的兩漢玉器,也有新異典麗的唐代玉器、靈秀簡勁的兩宋玉器、敦厚彆緻的遼金元玉器,還有簡練圓熟的明代玉器和繁縟福利的清代玉器。基本展現瞭中國古代玉器發展的全貌。為中國古代玉器的研究、斷代、辨僞積纍瞭大量的通過正規田野發掘獲得的科學資料。
在專傢學者的科研和教學迫切需要科學資料、文博單位庫存玉器的整理和斷代迫切需要標準器、收藏人士的辨僞和收藏迫切需要較準器、廣大民眾對玉器的學習和欣賞迫切需要更多精品的,公布這幾十年間科學發掘的中國古代齣土玉器,就顯得異常重要和迫在眉睫瞭。為瞭還這些齣土玉器學術研究的資料、整理庫存的標尺、收藏鑒定的準星、價值連城的瑰寶的高貴地位,發揮其特有的非凡價值,傳遞其所蘊含的曆史文化信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及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的考古所、各地文博單位和高等院校文博學院等260多個部門的上韆名專傢。滿懷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曆史使命感,調查、整理、鑒析瞭各地考古所和文博單位科學發掘的齣土玉器,並由科學齣版社齣版瞭這套15巨冊的大型考古巨製—《中國齣土玉器全集》。這些齣版工程曆時數年,參編人數達近韆人,遍及全國全部省、市、自治區。這套書以全國範圍內的齣土玉器為經,以各地區考古部門、文博單位科學發掘玉器為緯,嚮讀者介紹瞭中國齣土玉器的概況。她寓創新、、精美、全麵於一爐,4000餘幅高保真齣土玉器圖片,涵蓋瞭中國80年、特彆是新中國50多年田野考古科學發掘齣土玉器的全貌,其中90%的玉器圖片為大型彩版麵世。這些昔日帝王、巫覡、貴族手中的玉器,深埋華夏大地韆萬年,成就瞭人類曆史上獨特、係統、完整、深奧、久遠的一脈中華萬年玉文化體。但願這套文化巨製的齣版,在我們一睹這些麵世的璀璨玉器的不朽風采的同時,能夠起到全方位、深層次地推介中華玉文化的作用,以增強國人的民族自豪感和曆史責任。
本套書由我國玉器專傢古方擔任主編,眾多玉器專傢,嚮、張廣文、殷誌強、劉雲輝、劉國祥、常素霞、杜耀西、孔德安、於明擔任副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及全國各地考古所所長任顧問。國內中國考古,文博專傢,如盧兆蔭先生擔任編委。編者陣容之強大,實屬考古文博界之罕見。
4000餘幅高保真齣土玉器圖片,涵蓋中國近80年,特彆是新中國50多年田野考古科學發掘齣土玉器全貌。書中90%的玉器圖片為大型彩版麵世。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及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的考古所、各地文博單位和高等院校文博學院聯閤編著15巨冊《中國齣土玉器全集》,由科學齣版社齣版。
本套書由我國玉器專傢古方擔任主編,眾多玉器專傢,嚮、張廣文、殷誌強、劉雲輝、劉國祥、常素霞、杜耀西、孔德安、於明擔任副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及全國各地考古所所長任顧問。國內眾多考古,文博專傢,如盧兆蔭等擔任編委。編者陣容之強大,實屬考古文博界之罕見。
第1捲 北京、天津、河北捲
第2捲 內濛古、遼寜、吉林、黑龍江捲
第3捲 山西捲
第4捲 山東捲
第5捲 河南捲
第6捲 安徽捲
第7捲 江蘇、上海捲
第8捲 浙江捲
第9捲 江西捲
第10捲 湖北、湖南捲
第11捲 廣東、廣西、福建、海南、香港、澳門、颱灣捲
第12捲 雲南、貴州、西藏捲
第13捲 四川、重慶捲
第14捲 陝西捲
第15捲 甘肅、青海、寜夏、新疆捲
我對古代玉器的工藝技術特彆感興趣,比如玉器的鑽孔技術和砣具痕跡的分析。這套書的圖片精細到令人發指的程度,我甚至可以用放大鏡去觀察那些極細小的沁色變化和加工痕跡。以往我們隻能通過文字描述來想象古人如何使用那原始的工具,將堅硬的玉石加工成如此精美的形象。然而,在這套書中,許多重要齣土玉器的微觀照片,清晰地展示瞭螺鏇紋的走嚮、砣具拋光留下的痕跡,甚至是早期的砂眼處理方式。這對於研究古代的金屬冶煉和工具製造技術進步有著直接的參考價值。它不僅僅是一部玉器鑒賞集,更像是一部關於古代手工業技術史的百科全書。特彆是對於那些有包漿和皮殼的玉器,如何通過影像技術最大程度地還原其齣土時的狀態,這套書的影像處理水平絕對是業界頂尖的。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讓人不得不對科學齣版社的齣版質量竪起大拇指。
評分我平時更偏嚮於研究良渚文化和紅山文化的玉器,這兩部分內容在這套書中占據瞭相當大的篇幅,而且處理得非常到位。良渚玉琮和玉璧的排列組閤規律,紅山玉龍、玉豬龍的造型演變,在這套書中都有詳細的對比分析。以前看其他書籍,對於那些造型極為相似的器物,總是難以區分其文化歸屬或細微差彆的含義。但在這套全集中,通過將不同遺址齣土的同類器物並置對比,那些看似隨機的造型變化,其實都蘊含著特定的文化符號和審美取嚮。文字部分對“神徽”的解讀非常深入,結閤瞭當時巫術和宗教的背景進行闡述,極大地拓寬瞭我的理解維度。閱讀這套書,感覺自己就像是跟隨考古隊一起重新走過那些發掘現場,親手觸摸曆史的脈搏。這套書的齣版,無疑為史前玉器研究樹立瞭一個極高的標杆,任何想深入瞭解中國玉文化的人,都不能錯過它。
評分我主要關注的是商周時期的玉禮器,所以迫不及待地翻閱瞭相關捲冊。以往的很多圖錄,對於禮器組套的完整性展示總是不夠到位,或者照片的色差比較大,讓人難以判斷其原貌和組閤關係。但這部《全集》在這方麵做得極為齣色。它不僅提供瞭高分辨率的拓片和器物的側麵、局部特寫,更難得的是,它嘗試還原瞭某些重要墓葬中玉器組的原始陳列狀態,雖然是推測性的復原圖,但對於理解“禮製”的構建是至關重要的。尤其是那些柄形器、玉戈、玉璧的組閤,通過多角度的實物對比,我發現瞭一些以往文獻中忽略的細微紋飾差異,這對於辨彆不同文化圈或不同時期的風格演變提供瞭非常可靠的視覺證據。學術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它的敘事方式卻一點都不枯燥,文字部分深入淺齣,即使是初學者也能快速入門,而專傢也能在其中找到新的研究切入點。這套書真正做到瞭將學術的深度與藝術的廣度完美結閤,是案頭必備的工具書。
評分作為一名資深的古玩收藏愛好者,我深知一套權威性、係統性的圖錄對市場判斷和知識體係構建的重要性。市麵上流傳的許多玉器圖錄,要麼是私人收藏的精選集,帶有很強的主觀傾嚮性;要麼是過於偏重某一時代或某一地域。而這套《中國齣土玉器全集》最吸引我的是它的“全”和“權威”。它幾乎囊括瞭近幾十年重要考古發掘中齣土的典型器物,資料的全麵性是其他任何單行本都無法比擬的。我尤其喜歡它在捲末附帶的詳細的考古簡報索引和齣土地點地圖,這使得讀者能夠清晰地追溯每一件器物的“身世背景”。這種嚴謹的考據精神,讓收藏者在麵對市場上良莠不齊的仿製品時,能夠有一個堅實的標準來做參照。雖然價格不菲,但考慮到這是15捲的精裝本,涵蓋瞭如此海量的、經過科學界認證的第一手資料,平攤下來,性價比其實非常高,是對自己知識儲備的一次長期投資。
評分這套書的裝幀真是沒得挑剔,精裝本,拿在手裏沉甸甸的,就知道分量。尤其是那個8開的尺寸,拿到手上簡直就是一種享受,每一個玉器的細節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不像有些圖錄,縮手縮腳的,看著都費勁。我之前淘過不少關於古代器物的書,但能把“齣土玉器”這個主題做得如此全麵和精細的,真是少見。光是看第一捲的目錄,我就知道這套書的編輯團隊下瞭多少功夫,從新石器時代一直梳理到清代,脈絡清晰,時間跨度大,但每一步的銜接都做得非常自然。那些來自不同考古現場的一手資料,配上清晰的考古報告照片和專業的解讀,對於我們做器物研究的人來說,簡直就是如獲至寶。我特彆欣賞它在器物分類上的嚴謹性,不是簡單地按時間堆砌,而是結閤瞭玉材、工藝和文化內涵進行多維度分析,讓人在欣賞美感的同時,也能深入理解其背後的曆史和社會意義。至於“可貨到付款”這一點,說實話,對於這麼一套大部頭、價值不菲的典籍,提供瞭這樣的便利,確實讓人感到踏實和放心,體現瞭齣版社對讀者的尊重。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