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壮族三声部民歌
定价:60.00元
作者:廖昆铭,楚卓
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6-01
ISBN:978753046635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壮族三声部民歌历史悠久,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聚居的马山、上林、忻城等县,尤以马山盛名。壮语称之为“三顿欢”“三里欢”“蛮欢”等。壮族三声部以支声结合为主,多为同声三重唱,其音域宽广,音色高亢、明亮,旋律动听。歌伴随着民间信仰、人生礼仪、节庆活动、歌圩活动等传统文化走过无数个春秋,2008年“壮族三声部民歌”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这种乡音,成为壮民族的一种文化,被誉为中国民歌~绝。本书为广西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集大成者,采用图、文、谱相结合的方式,为读者全面了解壮族三声部民歌整体风貌提供了方便,根据田野调查、文献资料研究,书收集了近200幅图片和近30首不同风格的曲谱,从壮族三声部民歌概貌、艺术特征、文化内涵、传承与保护等4个方面深入探究壮族三声部民歌音乐文化特质。希望这本融学术性和鉴赏性为一体的书稿,能带您从“无声”文字走进有声的壮族三声部民歌世界。
目录
章 中国民歌一绝
节 走进马山
第二节 壮族三声部民歌概貌
第二章 音随心动、天人合一 ——三声部重唱的特点
节 三声部的奥妙
第二节 乐声形态之美
第三节 歌词艺术特征
第四节 壮族三声部民歌歌谱选录
第三章 情到深处便是歌——三声部民歌的文化解读
节 神灵与民歌安魂
第二节 节庆与民歌唱情
第三节 人生礼仪与民歌功能
第四章 壮族三声部民歌的传承与保护
节 价值窥视
第二节 传承方式
第三节 民间歌手
第四节 保护
大事记
内容分析索引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老实说,我是一个对音乐理论了解不深的人,但对民族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有点担心里面的术语和分析会过于专业,让我望而却步。然而,当我翻开书页,我发现我的担忧是多余的。作者们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将复杂的理论用一种相对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即使是对于非音乐专业的读者,也能够理解其中的奥妙。他们并没有一味地堆砌学术名词,而是用生动的语言,结合大量的实例,来解释壮族三声部民歌的独特性。比如,他们是如何讲解“三声部”的具体演唱方式的?是怎样的音程关系、怎样的声部配合,才能形成那种和谐而又饱满的音响效果?书中的乐谱分析,是否配有音频链接,让我可以边看边听,加深理解?我非常欣赏这种“接地气”的写作风格,它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学术课题,而是能够被普通大众所感知和喜爱。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的老师,循循善诱地引导我走进壮族三声部民歌的世界。
评分这是一本我期待了很久的书!一直对广西的民间音乐情有独钟,尤其是那些充满古朴韵味的三声部民歌,总觉得它们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从书名就能感受到它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正版新书”和“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这些都让我对内容的可靠性有了初步的信心。更重要的是,它聚焦于“壮族三声部民歌”,这是一个非常有地域特色和文化价值的音乐形式。我曾有幸在一次民族节庆活动中亲耳听到过类似的三声部合唱,那种层层叠叠、回荡交织的声音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仿佛能听到远古的呼唤,感受到一代代人的情感抒发。我非常好奇书里究竟会如何解读和展现这种独特的音乐魅力,是会从历史渊源、演唱技巧、曲式结构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还是会收录一些经典的曲目,配以详实的注释和赏析?廖昆铭和楚卓两位作者的名字也让我充满了期待,他们想必是对这一领域有着深入研究的专家,我渴望从他们的笔下,窥见壮族三声部民歌的精髓,了解它们是如何在岁月的长河中传承至今,又如何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评分收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激动又好奇的。打开目录,发现里面涉及的不仅仅是音乐本身,还有大量的民族学、社会学研究视角,这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认为,民歌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音乐现象,它们是特定民族生活方式、社会结构、情感表达方式的载体。因此,这本书对“壮族三声部民歌”的探讨,如果能结合当地的风俗习惯、婚丧嫁娶、节庆仪式等场景进行分析,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例如,某段民歌可能是在农闲时节大家围坐一起吟唱的,歌词内容可能反映了当年的收成、对爱情的憧憬,甚至是社会矛盾的隐喻。又或者,某些三声部的演唱方式,是否与古代的祭祀仪式、劳动号子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我想,本书的作者们一定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才能将这些复杂的文化元素梳理清楚,并呈现在读者面前。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真实的演唱场景的图片或者描绘,让我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那种氛围,理解歌声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我仿佛跟随作者的脚步,走进了广西的山山水水,看到了壮族人民淳朴的面容,听到了他们世代传唱的歌谣。《壮族三声部民歌》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音乐的书,它更是一部关于民族情感、历史记忆的史书。我尤其被书中所描绘的一些民歌的创作背景所打动。在艰辛的生活岁月里,劳动人民用歌声来抒发情感,排遣愁苦,也寄托希望。三声部的合唱,或许更能体现出他们团结协作、共同面对生活的精神。我很好奇,书里有没有收录一些反映特定历史时期或者重大社会事件的民歌?它们是如何在口耳相传中被记录下来,并流传至今的?书中对于歌词的解读,是否能够触及到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比如其中可能隐藏的古代神话传说、宗教信仰,甚至是社会伦理观念?我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壮族人民的精神世界,以及他们的音乐是如何成为他们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分说实话,我入手这本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被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签所吸引。如今,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失传的危机,而能够将它们以书籍的形式记录下来,并向公众推广,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在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廖昆铭和楚卓两位作者,更是为这项工作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我特别想了解,他们在进行这项研究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他们是否与当地的传承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访谈?书中关于三声部民歌的演唱技巧和乐器配置的介绍,是否能够为当代的音乐人提供一些创作灵感?我更希望,通过这本书的传播,能够引起更多人对壮族三声部民歌的关注,从而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到传承和发展中来,让这朵民族音乐的奇葩,在新的时代继续绽放光彩。这本书,不仅仅是为学界人士准备的,更是为所有热爱民族文化、关注文化遗产保护的读者们而写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