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孟子全编 | 作者 | 道纪居士 |
| 定价 | 39.80元 | 出版社 | 海潮出版社 |
| ISBN | 9787515708188 | 出版日期 | 2016-02-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孟子》是儒家精典著作,被列为“四书”之一,它既吸收了论语中的精华,也接受了《大学》、中庸的一些特点。其文章议论风发,文辞华丽,大气磅礴,奔放不羁。《孟子全编》在对原典注释、翻译的基础上,以全新的解读方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去接近孟子,读者可深切感受到孟子的仁爱思想和思辨智慧,从而将先贤思想好地运用在现实生活中。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卷一 梁惠王(上) n 不要总把利挂在嘴边 n 独自享乐不会有好下场 n 五十步莫要笑百步 n 不做损人利己的事 n 天下无敌的奥秘所在 n 统治者要注意自身形象 n 上位者要有仁爱之心 n 好的行为要尽力推广 n 施行仁政能让四方归服 n n 卷二 梁惠王(下) n 与民同乐才是长久之道 n 匹夫之勇难成大事 n 乐忧全为天下事 n 小瑕疵并不影响王道 n 不要听信片面之词 n 不做刚愎自用的人 n 发动战争要顺应民意 n 关注民生才能凝聚民心 n 施行仁政则人人向往 n 不要受小人的 n n 卷三 公孙丑(上) n 解民倒悬则会赢取民心 n 浩然正气是大丈夫的气度 n 以德服人方能教化天下 n 自作孽,不可活 n 爱护百姓才能受到拥护 n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n 遇事多从自身找原因 n n 卷四 公孙丑(下) n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n 对饱学之人要以礼相待 n 君子不会被金钱收买 n 在其位就要谋其政 n 亲人丧礼不能马虎 n 犯错了就不要找借口 n 官场与商场都存在垄断 n 礼贤下士才会招来人才 n 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n n 卷五 滕文公(上) n 大国小国都可以施行仁政 n 实施政令需要统治者以身作则 n 老百姓生活富足是重要的 n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n 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是有差别的 n n 卷六 滕文公(下) n 立身处世不能以屈求伸 n 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 n 通过正当途径获得官职 n 空口白话不如实际业绩 n 四海归心则会战无不胜 n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n 君子应培养自己的节操 n 为真理而辩,受万人称颂 n 做个真正的廉洁之人 n n 卷七 离娄(上) n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n 严以律己才能治天下 n 自作自受,害人害己 n 人才的流失是可悲的 n 通过仁义使天下归心 n 人要学会通权达变 n 侍奉父母是做人的根本 n 上梁不正下梁歪 n 不做不尊敬师长的人 n 治理国家也离不开孝道 n n 卷八 离娄(下) n 圣贤的准则是一样的 n 领导应该学会尊重下属 n 学会灵活变通至关重要 n 教化他人要以身作则 n 教人应该既传艺也传德 n 人与人之间应该互敬互爱 n 换位思考就能急人之所急 n 灵活选择佳的处世方略 n 不要做爱慕虚荣的人 n n 卷九 万章(上) n 孝子应终生感恩父母 n 用佳方式来应对局 n 身居高位更应奉行孝道 n 百姓的拥护是关键的 n 为主也要看对象 n n 卷十 万章(下) n 集人所长者必成大事 n 重在看其品德 n 在其位就要谋其政 n 对待贤才要谦恭 n 要有自己的做事原则 n n 卷十一 告子(上) n 有悖人性的事勿做 n 人的天性到底是什么 n 恻隐之心众人皆有 n 善良之心需要时常滋养 n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n 善良之心不能丢弃 n 分清主次才不会误入歧途 n n 卷十二 告子(下) n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n 和平的前提不是利害关系 n 不要忽略礼节的重要性 n 人心归附才能拥有天下 n 以邻为壑的行为不可取 n 集思广益才能治理好天下 n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n n 卷十三 尽心(上) n 命运全靠自身掌握 n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n 用良好的教育来感化百姓 n 立志要高远,胸襟要开阔 n 未雨绸缪是佳的解决方式 n 行仁义之举才是正确的做法 n 学会正确处理公与私的问题 n 生活环境会影响人的气度 n 因材施教是好的教育方法 n 避免让自己因小失大 n n 卷十四 尽心(下) n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n 用仁爱之心去感召对方 n 老百姓才是重要的 n 百代之师高风亮节 n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n 为政者忌讳玩物丧志 n 正人先正己才能服人 n 以仁治天下则天下大治 n 好好先生做不得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翻译风格,我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信达雅”的完美融合。很多古代典籍的现代译本,要么为了追求“信”而变得佶屈聱牙,读起来像是在硬啃石头,要么为了追求“达”而失去了原有的气势和韵味,变得过于平庸。这本书的译者显然是位深谙此道的高手。他的译文保留了孟子论辩时那种咄咄逼人、逻辑严密的强大气场,读起来酣畅淋漓,仿佛能感受到那位先哲在稷下学宫中与人交锋的激情。比如在处理那些著名的诘问句时,译者使用的词汇精准而有力,既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又没有抛弃原文中那种古典的张力和节奏感。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一些比喻和排比句时的处理方式,那种层层递进的韵律感被很好地保留了下来,使得即使是初次接触这些思想的读者,也能被其强大的说服力所震撼。这种既忠实于原文精神,又兼顾当代阅读体验的译法,实属难得。
评分我对这本著作的整体编排逻辑感到十分佩服,它并非简单地将篇章堆砌在一起,而是通过一种极为巧妙的脉络串联起孟子的思想体系。序言部分的处理非常到位,它没有直接陷入艰深的哲学讨论,而是用一种近乎白话的方式,为读者搭建了一个理解先秦儒家思想背景的阶梯。章节之间的过渡处理得非常自然流畅,仿佛一位高明的导游,牵引着我们一步步深入到孟子思想的复杂迷宫中去,每到一个关键节点,作者都会适时地插入一些现代语境下的对照和解释,但又绝不喧宾夺主,只是点到为止,留给读者充分的思考空间。这种“亦步亦趋”又不失独立的编排风格,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却又保持了原著的深度和力度。特别是那些看似零散的辩论片段,被巧妙地组织成了主题鲜明的单元,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孟子是如何一步步确立“性善论”的基石,以及他如何应对当时的各种思潮的挑战。
评分这本书的注释系统简直是为我这种半路出家的“野路子”学者准备的。我以前读古籍时最怕的就是遇到那些晦涩难懂的专有名词或典故,一查就要翻好几本工具书,效率极低。然而,这套注释的精妙之处在于它的“平衡感”。它足够详尽,对于一些关键的历史人物、地理位置的指代,解释得清清楚楚,让你在阅读时无需跳脱出文本的氛围去进行大量的外部检索。更难能可贵的是,它懂得克制。那些不影响理解的、仅仅是文献学上的考证细节,它会巧妙地放在页脚,不打断主文的阅读节奏。对于那些哲学概念,比如“浩然之气”或者“权”、“变”的深层含义,注释者给出了多家主流学派的解读侧重,这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明白即便是同一句话,在不同的历史解读下可以产生多么丰富的意义。这套注释不是在“教”你怎么想,而是在为你提供一把把精良的钥匙,让你自己去开启不同的理解之门。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本,那种沉甸甸的实在感,拿到手里就能感觉到作者和出版方对内容的尊重。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不是那种廉价的、一翻就起皱的纸,而是带着微微哑光的质感,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酸涩,这对于阅读经典著作来说简直是福音。封面设计也颇具匠心,那种内敛的古典美学,没有丝毫的浮夸,仅仅是书名和作者的排版,就透露出一种历经沧桑的厚重感。我特别喜欢它侧边留白的宽度,既方便夹书签,也让整本书看起来更加大气舒展。装订之处的处理得极为精细,即便是翻到最中间的部分,也丝毫没有松动的迹象,可见工艺之精湛。这种对实体书细节的把控,让阅读过程本身变成了一种享受,仿佛不是在消费一个知识载体,而是在收藏一件艺术品。对于爱书之人来说,一个好的版本能极大地提升阅读的沉浸感和体验的愉悦度,这本书在这方面无疑是做到了极致,光是摆在书架上,就足以让人心生敬意。
评分从阅读体验来说,这本书带给我一种久违的“沉浸式”精神洗礼。在如今这个信息碎片化、注意力稀缺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完整地阅读一部如此厚重的经典,本身就是一种挑战。但这本书的整体设计,从字体大小的适中,到行距的宽松,再到章节间的留白,都营造出一种宁静的阅读氛围,让你不自觉地放慢呼吸和思考的速度。我发现自己不再是那种“扫视”文字,而是真的在与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圣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阅读过程中,那些关于民生、关于政治理想、关于个体修养的论述,并非是遥远的古代教条,反而像是对当下社会弊病的深刻洞察和无声的批判。每读完一个段落,我都需要停下来,默默地咀嚼其中的深意,思考它与我日常所见所闻的关联。这本书带来的满足感,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知识获取,更像是一次对自我思想体系的校准和升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