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空间信号处理及应用 | 作者 | 刘影 |
| 定价 | 25.00元 | 出版社 |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64736316 | 出版日期 | 2017-02-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刘影主编的这本《空间信号处理及应用》内容共 9章,**章概括地介绍了信号处理相关概念以及空间信号特点;第2章介绍信号处理中的傅里叶变换理论;第3章介绍信号空间概念;第4章介绍信号空间中的希尔伯特空间概念以及框架理论;第5章介绍短时傅里叶变化理论;第6章介绍小波技术概念;第7章介绍小波滤波器组设计方法以及相应的特性分析;第8章介绍基于小波滤波器组的宽带波束形成技术;第9章介绍基于小波滤波器组的多载波调制系统波束形成技术。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章 绪论 1.1 信号的概念 1.2 信号的分类 1.3 空间信号接收模型 1.3.1 窄带信号模型 1.3.2 宽带信号模型 1.4 阵列波束形成准则 1.4.1 窄带波束形成器的优化准则 1.4.2 影响波束图的因素 思考题与讨论题第2章 傅里叶变换 2.1 连续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变换 2.2 连续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2.3 离散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级数 2.4 离散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2.5 各种变换之间的关系 2.5.1 傅里叶变换与傅里叶级数变换 2.5.2 傅里叶变换与离散傅里叶变换 2.5.3 离散傅里叶级数变换与其他变换的关系 2.6 从傅里叶变换到离散傅里叶级数变换 2.7 傅里叶变换的局限性 思考题与讨论题第3章 信号空间 3.1 问题的提出 3.2 信号空间 3.2.1 线性空间 3.2.2 赋范信号空间 3.2.3 连续时间信号空间的范数 3.3 距离空间 3.4 内积空间 3.5 信号的积分变换 3.6 信号表示法 思考题与讨论题第4章 希尔伯特空间中框架理论 4.1 希尔伯特空间 4.2 框架的定义及应用 4.2.1 框架 4.2.2 伪逆的定义 4.2.3 对偶框架 4.2.4 双正交基(Riesz基) 4.3 部分重构 思考题讨论题第5章 短时傅里叶变化 5.1 时频原子 5.2 时频能量密度 5.3 短时傅里叶变化 5.3.1 短时傅里叶变换的时频原子 5.3.2 能量关系 5.4 离散短时傅里叶变化 思考题与讨论题第6章 小波变化基础 6.1 小波时频原子 6.2 小波变化 6.3 参数的作用 6.3.1 尺度因子 6.3.2 位移因子 6.4 小波变换的时频特性 6.5 小波分析的重构原理 思考题与讨论题第7章 小波滤波器组设计与特性分析 7.1 傅里叶算法的滤波特性分析 7.1.1 傅里叶算法的滤波器的结构 7.1.2 采样点数对信号频率分辨率影响 7.2 小波滤波器组的设计 7.2.1 构造小波算法滤波器 7.2.2 小波基函数构造原型滤波器 7.2.3 小波滤波器组的设计 7.3 小波滤波器组的特性分析 7.3.1 滤波器组的特性 7.3.2 幅频特性分析 思考题与讨论题第8章 小波滤波器组的宽带波束形成 8.1 宽带波束图 8.2 频域宽带波束形成 8.2.1 频域波束形成 8.2.2 时频波束形成算法性能对比分析 8.3 小波滤波器组的宽带波束形成算法 8.3.1 时频结合频率不变波束形成 8.3.2 低旁瓣的波束形成 8.3.3 稳健的波束形成 思考题与讨论题第9章 小波滤波器组多载波调制系统的波束形成 9.1 多载波系统模型 9.1.1 OFDM系统模型 9.1.2 小波滤波器组多载波调制系统模型 9.2 多载波系统的波束形成 9.2.1 OFDM系统的波束形成 9.2.2 基于小波滤波器组多载波调制系统的波束形成 9.2.3 仿真分析 思考题与讨论题参考文献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对于一些涉及复杂数学推导的部分,作者的讲解方式也让我印象深刻。他并没有简单地给出结论,而是会详细地展示推导过程,并解释每一步的逻辑依据。即便是一些需要较高数学基础的读者,也能够通过这本书提供的详细过程,逐步理解其中的奥秘。
评分在阅读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书中包含了很多我一直想深入了解的理论背景。例如,作者在介绍某些概念时,并非直接抛出结论,而是从历史渊源、发展脉络等方面娓娓道来,让我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些理论是如何一步步演变至今的。这种追根溯源的叙述方式,让我感觉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更是在回顾一段知识发展的历史,充满了智慧的光芒。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考究,封面采用了一种沉静的深蓝色调,点缀着抽象的几何图形,仿佛预示着书中将要探索的未知领域。书脊处的烫金字体清晰而有力,传递出一种严谨的学术气息。拿到手中的分量恰到好处,纸张的质感也十分不错,翻阅时没有廉价的沙沙声,而是带来一种厚重而令人安心的触感。我尤其喜欢书眉处的留白设计,在阅读疲惫时,目光可以稍作休憩,不会感到压迫。
评分书中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不仅总结了当前的研究热点,还对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出了富有洞察力的预测。这为我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让我能够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去思考问题,也激发了我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
评分书中对某些核心概念的阐释,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严谨。作者在定义一个术语时,会从多个角度进行解释,并提供多种等价的表述方式,确保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视角去理解其本质。这种层层递进、多维度分析的处理方法,对于我这样非科班出身但对该领域充满好奇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帮助。我甚至可以想象,对于专业人士而言,这本书的严谨性也是毋庸置疑的。
评分这本书在语言表达上,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充满了启发性。作者善于运用类比和生动的语言来解释抽象的概念,使得阅读过程不会枯燥乏味。同时,他提出的问题也引人深思,能够激发读者主动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布局合理,段落之间的间距处理得当,使得阅读体验非常舒适。章节的划分清晰明了,每个小节的标题都能够准确地概括其内容,方便我快速定位感兴趣的部分。公式的呈现也十分规范,字体大小适中,符号清晰可辨,即使是复杂的数学推导,也能够轻松地跟随作者的思路。图表的插入也很有技巧,不仅能够直观地展示数据,还能够起到辅助理解的作用,整体视觉效果非常专业。
评分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让我感到惊喜和收获满满的书。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传递者,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带领我一步步深入探索这个充满魅力的领域。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此领域感兴趣的朋友们,相信你们也会像我一样,从中获得宝贵的知识和启发。
评分这本书在理论深度和实践应用的结合上做得非常出色。在介绍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后,作者紧接着就会给出相应的应用案例,并对这些案例的实现细节进行分析。这让我能够将抽象的理论与实际的工程问题联系起来,理解理论的价值所在,也为我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评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某个技术细节时,所表现出的耐心和细致。他能够将复杂的算法步骤分解成一个个逻辑清晰的子过程,并通过详细的伪代码或者流程图来辅助说明。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作者还会适时地进行对比和辨析,指出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从而避免了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