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羌笛悠悠-大地震后羌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定价:38.00元
售价:25.8元,便宜12.2元,折扣67
作者:邓廷良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5-01
ISBN:978722007861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00kg
本书图文并茂全方位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族系之一羌族的历史与现状,是对5.12汶川大地震中遭受严重破坏的千百年积淀下来的羌族文明的传承和保护;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与世隔绝》,以写实主义手法,描写灾难带给人的生死冲击以及强烈的心灵震撼,讴歌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抗争精神,揭示出了“地震毁灭了人类的生存家园,却重塑了人类的心灵家园”这一主题。一场突如其来的8.0级特大地震,对古老的羌族和羌族文明造成了巨大创痛,抢救和保护羌文化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历史课题。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方位地介绍了羌族的历史、文化、宗教和习俗,对于保护和传承羌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中,记录着羌族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200余幅图片,在这个特殊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
前记
曾经辉煌的古羌
当代羌族
汶川之羌
理县之羌
茂县之羌
松潘之羌
北川之羌
宗教
火神崇拜
白石崇拜
祭山大典
羌年
图腾崇拜
斑斓的文化
巍巍羌碉
石棺葬文化
婚姻
服饰
女装
男装
羊皮坎肩
羌巫的百褶裙
丧葬
议话坪
羌舞
遗留在兄弟部落中的古羌文化
摄影作者及目录
初次翻开《羌笛悠悠-大地震后羌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便被那份沉甸甸的情感深深吸引。书名本身就如同悠扬的羌笛声,在经历了那场撼动山河的灾难后,依然顽强地回响,诉说着一个民族不屈的生命力。我并非羌族,对羌文化的了解也仅限于一些零散的印象,但这本书却如同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一个鲜活、立体、且充满韧性的羌族世界。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羌族的习俗或历史,而是将镜头对准了大地震后的羌山羌水,聚焦于那些在灾难中受到冲击、又在坚韧中寻求重生的人们。我仿佛能听到羌族人民在废墟中歌唱古老的歌谣,看到他们在重建家园的同时,如何努力地将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薪火相传。书中的文字,时而如绵密的细雨,滋润着干涸的心田,时而又如奔腾的河流,激荡着生命的澎湃。我尤其关注到书中关于羌族传统技艺、民间艺术以及口头文学在震后如何被重新挖掘、整理和保护的篇章,这些细节让我看到了文化并非一成不变的陈列品,而是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并在时代变迁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学术报告,更是一曲关于家园、关于文化、关于民族精神的壮丽挽歌,也是一曲充满希望的黎明颂歌。它让我深刻体会到,文化的力量,即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能照亮前行的道路,给予人们最坚实的支撑。
评分《羌笛悠悠-大地震后羌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这本书,如同题目所示,如同一曲悠扬的羌笛,在经历了那场世纪大地震后,依然能在风雨中飘荡,诉说着一个民族坚韧的生命和不灭的文化。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震后的羌山,感受着那份劫后余生的宁静,也感受着人们心中涌动的力量。作者以一种沉静而又充满力量的笔触,描绘了羌族人民在大地震后的艰难处境,以及他们是如何在废墟之上,努力地守护和传承着自己宝贵的文化遗产。我被书中那些鲜活的个体故事所吸引,那些羌族的长者,如何在失去家园后,依然坚守着古老的习俗,用歌谣和舞蹈来传递对生命的希望;那些年轻一代,如何在废墟中,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学习和重拾那些濒临失传的技艺。这本书让我看到,文化并非是静态的、冰冷的,而是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在灾难面前,文化所展现出的顽强生命力和强大的凝聚力,是任何物质力量都无法比拟的。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保护和传承文化,就是在守护一个民族的根,就是在为未来播撒希望的种子。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掩卷沉思、久久不能平静的书。《羌笛悠笛-大地震后羌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以一种令人动容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民族在灾难中不屈不挠的故事。我一直对少数民族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但这本书所带来的体验却是前所未有的。作者没有采取宏观的、泛泛而谈的叙述方式,而是将镜头聚焦于大地震这一特殊的历史节点,观察和记录羌文化如何在生命的极限中挣扎、适应和重生。我看到了羌族人民在失去家园、亲人和物质财富后,是如何紧紧抓住那份精神的慰藉——也就是他们的传统文化。无论是古老的节日庆典,还是口耳相传的歌谣,亦或是代代相传的手工艺,它们在震后的重建过程中,扮演了比物质支持更为重要的角色。它们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是抚慰伤痛的良药,更是凝聚族群力量的火炬。书中对具体保护和传承案例的描述,比如某个村落如何自发地组织起来保护濒临失传的羌绣,或者年轻一代如何学习古老的羌语,这些细节都充满了生机和希望。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文化的韧性,以及人类在面对苦难时,对生命和精神的不懈追求。
评分怀着一份对历史的敬畏和对人类精神的探寻,我阅读了《羌笛悠悠-大地震后羌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远超预期的文字量。它不仅仅是对一场自然灾害后物质损失的记录,更是一场关于民族灵魂在烈火中淬炼的深刻展示。我被书中描绘的羌族人民在极度困境中的坚韧和智慧所深深打动。他们失去了家园,但并未失去根。那种对自身文化传统的执着,那种将古老习俗融入灾后重建的点点滴滴,让我看到了一个民族最深沉的根基所在。书中的叙述,并非冰冷的学术分析,而是充满了鲜活的个体故事和情感的温度。我仿佛能看见,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是如何在临时搭建的住所里,为孩子们讲述古老的传说;我仿佛能看见,年轻一代的羌族青年,是如何将传统的歌舞融入赈灾义演,以此传递希望和力量。作者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记录下这一切,让读者得以窥见羌文化在危难中的顽强生命力。这本书让我明白,文化传承不仅仅是博物馆里的文物,更是流淌在血液里、体现在行动中的活态生命。它告诉我们,无论经历怎样的磨难,只要民族的根还在,只要文化的火焰还在燃烧,希望就永远不会熄灭。
评分《羌笛悠悠-大地震后羌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饱满的情感,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羌文化的新窗口。在阅读之前,我总觉得“文化保护”是一个相对宏大而抽象的概念,但这本书却将它具象化,落实到每一个受灾的羌族家庭、每一个幸存的村落、乃至每一个传承者身上。作者并非简单地陈述事实,而是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大地震给羌族文化带来的严峻挑战,以及羌族人民如何以惊人的毅力去应对这一切。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个体故事的深入挖掘,那些来自普通羌族人民的讲述,朴实无华,却充满了震撼人心的力量。他们如何在废墟中寻找丢失的古籍,如何组织临时的歌舞表演来慰藉心灵,如何将祖先的智慧运用到新的生活环境中,这些都让我看到了文化传承的另一种可能——它不是被动地等待,而是主动地创造。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文化保护不仅仅是政府或学者的责任,更是每一个身处其中的民族成员最自然的行动。它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文化自信”的含义,尤其是在经历了巨大的创伤之后,文化所能给予的,不仅仅是身份认同,更是前行的勇气和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