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说明
上编 中国部分
**单元 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与名作赏析
一、中国古代音乐文化概述
(一)远古、夏商时期音乐
(二)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音乐
(三)秦汉至南北朝时期音乐
(四)隋唐时期音乐
(五)宋元时期音乐
(六)明清时期音乐
二、名作赏析
(一)歌曲类
1.《胡笳十八拍》(古代歌曲)
2.《阳关三叠》(古代歌曲)
3.《扬州慢》(古代歌曲)
(二)器乐类
1.《流水》(古琴曲)
2.《广陵散》(古琴曲)
3.《梅花三弄》(古琴曲)
4.《十面埋伏》(琵琶曲)
(三)戏曲音乐类
1.《捉放曹》(京剧选段)
2.《花木兰羞答答施礼拜上》(豫剧选段)
(四)说唱音乐类
1.《丑末寅初》(京韵大鼓)
2.《情探·梨花落》(苏州弹词)
第二单元 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与名作赏析
一、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概述
(一)以学堂乐歌为中心的启蒙阶段
(二)传统音乐的发展与专业音乐的建立阶段
(三)以救亡歌咏运动为中心的全面提高阶段
二、名作赏析
(一)歌曲类
1.《问》(易韦斋词、萧友梅曲)
2.《教我如何不想他》(刘半农词、赵元任曲)
3.《玫瑰三愿》(龙七词、黄自曲)
4.《松花江上》(张寒晖词曲)
5.《游击队歌》(贺绿汀词曲)
6.《延安颂》(莫耶词、郑律成曲)
7.《黄河大合唱》(光未然词、冼星海曲)
(二)器乐类
1.《百鸟朝凤》(唢呐曲)
2.《喜相逢》(笛子曲)
3.《二泉映月》(二胡曲,华彦钧曲)
4.《渔舟唱晚》(筝曲)
5.《春江花月夜》(民乐合奏曲)
6.《将军令》(吹打乐)
7.《雨打芭蕉》(广东音乐)
8.《金蛇狂舞》(民乐合奏曲,聂耳编曲)
9.《牧童短笛》(钢琴曲,贺绿汀曲)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极其考究,用词精准,逻辑缜密,完全符合高等教育教材的定位,但阅读起来又不像传统教材那样令人望而生畏。作者在描述音乐的审美体验时,那种富有感染力的文字,简直让人仿佛置身于音乐厅之中。他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试图去捕捉和传达作曲家创作时的心境和意图,这种情感层面的共鸣,是其他很多只侧重技术分析的著作所缺乏的。比如在分析某部协奏曲时,作者会详细描绘独奏乐器与乐队之间对话的张力,那种文学性的描述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想象空间。此外,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音乐的社会功能和接受群体的变化也有细致的分析,这对于理解音乐如何融入大众生活和精英文化至关重要。我感觉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架设起了一座连接专业知识和大众欣赏之间的桥梁,让学习音乐历史不再是象牙塔里的枯燥学问,而是一场充满乐趣的文化探索之旅。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很有现代感,装帧质量也相当不错,让人拿在手里感觉挺有分量的。我刚翻开目录,就被它庞大的知识体系给镇住了,从巴洛克时期的宏伟到浪漫主义的激情,再到二十世纪的实验与多元,几乎把西方音乐史的脉络梳理得清清楚楚。尤其是那些经典曲目的选取,真的是下了不少功夫,既有耳熟能详的“金曲”,也有一些相对冷门但同样极具研究价值的作品,这对于一个想要系统构建音乐知识框架的学习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事上的那种娓娓道来的细腻感,没有那种枯燥的教科书腔调,而是将音乐的发展如同讲故事一般徐徐展开,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被带入了那个时代的氛围之中。而且,书中对不同音乐流派的风格特点分析得非常到位,那种对和声语言、配器手法的深入解读,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大致领会到其中的精髓,这比那些只停留在历史年代和人物介绍上的教材要高明得多。我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份私人音乐导览手册,带领我这个门外汉,跨越时空,去聆听那些不朽的旋律背后的故事和哲思。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逻辑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清晰到让人心服口服。它没有采用那种纯粹的年代线性推进方式,而是巧妙地将“史”与“赏析”进行了有机结合。每一章节在介绍完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特征和代表人物后,会紧接着深入解析几部标志性的作品,这种“先立论后举例”的结构,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代入感和理解的深度。我尤其喜欢它在阐述复杂音乐理论概念时所采用的比喻和类比,非常生动形象,一下子就把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变得具体可感了。举个例子,书中对“奏鸣曲式”的解释,就运用了一个建筑学上的结构模型来比拟,让我瞬间明白了其内在的张力和平衡感。对于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不仅是知识储备,更是一种教学思路的启发——如何把复杂的音乐史变成生动有趣的课堂内容。作者的学术功底毋庸置疑,但更难能可贵的是其将高深学问平民化的能力,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几乎没有卡壳的感觉。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虽然传统,但内页的排版布局却透露出一种严谨的学者风范。字体选择适中,图文混排的处理也十分得当,重要的术语和人名都做了加粗或斜体处理,方便快速定位信息。让我惊喜的是,很多关键的历史图片和作曲家肖像的印刷质量非常高,细节清晰,这在很多同类教材中是很难得的。更不用说,这本书的理论深度是毋庸置疑的,它不仅仅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更深入探讨了“为什么会这样”的历史必然性和社会文化背景。例如,作者在论述民族乐派的兴起时,并没有简单归结于爱国主义,而是结合了十九世纪欧洲的政治思潮和社会思潮,将音乐的变革置于一个更宏大的历史语境中去审视,这种洞察力让人佩服。读完后,我对很多以往只是模糊听过的音乐家和作品,都有了一种全新的、立体的认识,感觉自己的音乐素养被拔高了一个台阶,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工具书,而不是一次性消费品。
评分我特别关注这本书在处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交流与影响时的视角,这一点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将西方音乐史视为一个封闭的、自洽的系统,而是十分敏锐地指出了它在不同阶段与其他文化,特别是东方文化(虽然篇幅有限)的碰撞与借鉴。这种开阔的全球视野,对于培养未来教育者的跨文化理解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对二十世纪音乐的探讨部分,作者对于前卫艺术和电子音乐的引入也处理得相当得体,没有采取排斥或简单归类的态度,而是以一种审慎和开放的态度去解析了它们产生的社会动因和艺术价值。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兼具,既能满足专业人士对细节的苛求,也能让对音乐有初步兴趣的读者获得扎实的知识基础。它提供了一种完整的、具有批判精神的音乐史观,而非僵化的教条,是近年来我接触到的同类书籍中,综合质量最高的一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