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中华传世草书神品-李翰文选 黄山书社 9787546144177

{RT}中华传世草书神品-李翰文选 黄山书社 978754614417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翰文选 著
图书标签:
  • 书法
  • 草书
  • 李翰文
  • 中华传世
  • 艺术
  • 黄山书社
  • 字帖
  • 临摹
  • 传统文化
  • 书法作品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裕京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黄山书社
ISBN:9787546144177
商品编码:2975020835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6-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中华传世草书神品 作者 李翰文选
定价 520.00元 出版社 黄山书社
ISBN 9787546144177 出版日期 2014-06-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古代草书作品的合集,本辑精选底本,精心印制,以求全面展示古代书法佳作的神韵,从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延续古圣先贤智慧,使传世典藏存世弥久。手工线装,精致典雅,有的文学欣赏和收藏价值。延续古圣先贤智慧,使传世典藏存世弥久。

   作者简介
李翰文,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在中华书局从事编辑工作八年,后期负责《国务院古籍整理简报》的编辑和出版。1997年任智品书业(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编。2012年创建北京崇贤馆世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兼总编。先后策划和主编的有《唐宋八大家全集》、《康熙字典》、《说文解字》、《中国历代碑刻书法全集》、《百衲本二十四史》、《中国通史》等出版项目。

   目录
《中华传世草书神品1》
册一
三国
急就章
两晋
咸宁四年吕氏砖
月仪帖
顿首州民帖
平复帖
初月帖
行穰帖
远宦帖
上虞帖
瞻近帖、龙保帖
破羌帖
儿女帖
胡桃帖
秋月帖
游目帖
袁生帖
鸭头丸帖
中秋帖
地黄汤帖
南朝
得柏酒帖
隋代
真草千字文

书谱序
孝经
古诗四帖
上阳台帖
争座位帖
册二
食鱼帖
论书帖
自叙帖
苦笋帖
大草千字文
千字文残卷
五代
神仙起居法帖
夏热帖
宋代
新记帖
与当世屯田帖
与大姐帖
诸上座帖
李白忆旧游诗帖
花气诗帖
杜甫寄贺兰钴诗
廉颇蔺相如传卷
刘禹锡竹枝词卷
草书千字文
……
册三
册四
……
《中华传世草书神品2》
《中华传世草书神品3》
《中华传世草书神品4》

   编辑推荐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文摘





   序言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笔墨飞扬,风骨自成:一部关于中国草书艺术的深度探索 在中国浩瀚的艺术长河中,书法以其独特的东方韵味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草书,作为书法艺术中最具表现力、最富情感张力的书体,更是将书写者的精神世界与笔墨的律动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呈现出一种“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的艺术境界。本书并非是某位特定书家的选集,也非某家出版社的简易图录,而是一次对中国草书艺术本体的全面、深入、富有学术价值的探索。它旨在带领读者穿越千年时光,领略草书发展的脉络,洞悉不同时代草书的风貌,体悟其中蕴含的审美哲思与人文精神。 本书的撰写,以严谨的学术态度为根基,以丰厚的史料为支撑,力求呈现一个立体而生动的草书世界。我们并非简单地罗列名家名帖,而是致力于挖掘草书艺术背后的文化基因和时代精神。从汉末的章草,魏晋的今草,到唐代的狂草,每一时期的草书都承载着独特的历史信息和艺术诉求。本书将逐一梳理这些流变,剖析其在形态、风格、技法上的演进,以及它们如何受到当时社会政治、文化思潮、哲学观念的影响。 一、 草书的源起与萌芽:从实用到艺术的蜕变 草书的产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着汉字书写效率的不断提升而逐渐形成的。在早期,隶书的结构相对规整,书写起来耗时费力。为了追求书写便捷,人们开始在书写中简化笔画,连带笔势,草书的雏形便由此产生。本书将追溯草书的最初形态,探讨章草的特点及其在汉代实用书写中的地位。我们将解析章草笔画的断连、字形的变化,以及其与隶书之间的渊源关系。通过对简牍、帛书等出土文物的深入研究,我们将还原章草在历史中的真实面貌,理解它作为一种过渡性书体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二、 魏晋风度与草书的黄金时代:情感的释放与个性的张扬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与创造的时代。政治上的动荡、思想上的活跃,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艺术创作。在这个时期,草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逐渐摆脱了单纯的实用性,朝着艺术化的方向迈进。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更是将草书的艺术价值推向了顶峰。本书将重点剖析这一时期的草书特点,深入探讨“二王”草书的艺术成就。我们将从笔法、墨法、结构、章法等多个维度,解析“二王”草书的精妙之处。我们会引导读者领略王羲之《丧乱帖》中的悲怆,感受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的飘逸。我们将分析“二王”草书如何将情感的抒发与笔墨的飞动融为一体,以及它所代表的魏晋名士那种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的精神风貌。 三、 唐代草书的辉煌与创新:从奔放到恣意 唐朝,是中国古代书法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各书体都达到了新的高度。草书在继承魏晋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呈现出更加奔放、更加恣意的风格。张旭、怀素等人的出现,将草书的艺术表现力推向了一个新的极限。他们以其“狂草”的艺术风格,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书将深入研究唐代草书的特点,重点解读张旭的“笔势委蛇”,怀素的“笔画如骤雨”,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对笔墨的极致运用,来表达内心的激昂与奔放。我们将分析他们的草书作品,探究其线条的力度、墨色的浓淡、结体的变化,以及它们所传达出的那种无拘无束、纵横捭阖的艺术气魄。同时,我们也会探讨唐代草书的创新之处,以及它对后世草书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四、 草书的审美意境与文化内涵:笔墨之外的哲学思考 草书的魅力,不仅在于其视觉上的美感,更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深邃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考。草书的笔画连绵、气势贯通,恰恰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书写者在挥毫泼墨之际,仿佛将自己的生命节奏、思想情感融入笔尖,与宇宙万物的规律产生共鸣。本书将从审美的角度,深入剖析草书的艺术特征。我们将探讨草书的“势”,即笔势的起伏、力量的传递,以及它如何构建出作品的整体韵律。我们将解析草书的“韵”,即笔墨之外的雅致与灵动,以及它如何触动观者的心灵。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引导读者去理解草书所承载的文化意义。草书的自由奔放,是对僵化思想的挑战;草书的意会传神,是对理性束缚的超越。它体现了中国文人对精神自由的向往,对生命活力的追求。通过对草书作品的解读,我们不仅是在欣赏笔墨的技巧,更是在体悟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人生哲学。 五、 草书的传承与当代视野:古韵新生 草书艺术并非只属于过去,它在当代的中国艺术界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本书将简要回顾草书在宋元明清以及近现代的发展演变,并重点关注当代草书创作的新趋势与新探索。我们将探讨当代艺术家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审美观念,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草书作品。本书将鼓励读者,在欣赏古人草书的杰作之余,也能关注当下,感受草书艺术在现代语境下的生命力。 本书的阅读价值与特色: 学术性与可读性的平衡: 本书以严谨的学术研究为基础,同时注重语言的通俗易懂,力求让广大书法爱好者和艺术史研究者都能从中获益。 深度与广度的结合: 既有对草书发展历程的宏观梳理,也有对具体名家名作的微观解析,内容丰富且深入。 图文并茂的视觉体验: 大量精选的高清书法图片,将配合文字讲解,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草书的魅力。 启发式阅读: 本书并非简单地传递知识,更注重启发读者的独立思考和审美判断,鼓励读者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见解。 本书,是一次对中国草书艺术的深度对话,一次对千年笔墨精神的虔诚追溯。它邀请您一同走进草书的世界,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艺术力量,领略那份融于笔墨的生命智慧。在这里,没有冗余的枝蔓,没有无谓的铺陈,只有对草书艺术本体最纯粹、最深刻的呈现。希望通过本书的引领,您能更真切地理解草书的妙处,更深刻地体会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厚实的纸张,细腻的印刷,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下了血本的精品。尤其是封面那种淡淡的复古感,配上精致的字体排版,让人在书店里一眼就被它吸引住了。我个人对这种对细节一丝不苟的出版方总是心存敬意。内页的留白处理得非常巧妙,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突出了主体内容本身的艺术价值。每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场视觉上的洗礼,让人感到心旷神怡。装帧上的用心程度,直接提升了拥有它的满足感,感觉这不只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长期珍藏的艺术品。那些古朴的纹饰和边框,绝非是随意的点缀,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设计,与书的主题气质完美契合。

评分

这本书的选材视角非常独特,它并没有走那种大而全的路线,而是聚焦于某个特定领域进行深入挖掘,这种专注度让人非常佩服。主编的学术功底显然是深厚的,他/她对这个主题的理解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能把复杂的概念用如此清晰且富有条理的方式呈现出来,实属不易。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论述某个观点时,总能旁征博引,从不同的维度去剖析问题,使得整个论述体系非常立体和丰满。不像有些书籍那样干巴巴地堆砌事实,这本书的文字是有温度的,充满了对所讨论对象的真挚热爱。尤其是一些对历史背景的梳理,考据得极其严谨,让人不得不对作者的治学态度肃然起敬。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质量,特别是纸张的选择,真的很值得称赞。我是一个有点“手感控”的读者,对印刷品的质感要求比较高。这本书的纸张厚实适中,触感温润,油墨的着色均匀且清晰,即便是最细微的图文细节都能完美展现出来。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劳,这无疑是经过精心考量的排版和用料的结果。很多市面上同类的书籍为了节约成本,往往在纸张上敷衍了事,结果不是反光严重就是有异味。但这本书完全没有这些问题,体现了一种对读者体验负责任的态度,让人感觉到出版方是真的用心在做文化产品,而非仅仅是赶工上市的商品。

评分

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来消化这本书的内容,最大的感受是知识的密度非常高,但阅读体验却出奇地流畅。这可能归功于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他/她擅长设置悬念和引导读者思考,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接受了新的知识框架,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灌输。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方法论的部分,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范式,让我开始审视自己过去处理类似问题的方式。这本书不像一本标准的教科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身边耳提面命,既有理论高度,又不乏实践指导意义。对于想要从初级水平迈向更高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座坚实的阶梯。

评分

我必须强调这本书在逻辑构建上的精妙之处。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信息,而是构建了一个严密的知识网络。每一章、每一节之间的衔接都如同水到渠成般自然,让你在读完前一部分后,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下一部分会如何展开和深化。作者在处理复杂的交叉学科内容时,展现出了极强的驾驭能力,他/她成功地搭建了一座桥梁,让原本看似孤立的知识点汇集成一条奔腾的江河。这种结构上的严谨性,使得读者在吸收知识时,不容易产生碎片化的感觉,而是能够建立起一个完整且坚固的认知体系。这种整体性的思考引导,是许多专业书籍所欠缺的宝贵品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