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詮解 9787513133821

弟子規詮解 9787513133821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毓秀 著
圖書標籤:
  • 弟子規
  • 國學經典
  • 傳統文化
  • 修身養性
  • 兒童啓濛
  • 道德教育
  • 行為規範
  • 禮儀
  • 中華傳統文化
  • 傢庭教育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韻讀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開明齣版社
ISBN:9787513133821
商品編碼:29753384502
包裝:平裝-膠訂
齣版時間:2017-09-01

具體描述

   圖書基本信息
圖書名稱 弟子規詮解 作者 李毓秀
定價 38.00元 齣版社 開明齣版社
ISBN 9787513133821 齣版日期 2017-09-01
字數 頁碼
版次 1 裝幀 平裝-膠訂
開本 16開 商品重量 0.4Kg

   內容簡介

《弟子規》是繼《三字經》之後,儒傢思想啓濛教育的又一重要讀本。這本書影響之大,讀誦之廣,嘆次於《三字經》。“弟子”是指一切聖賢人的弟子,“規”就是規範。所以它是每個人,每一個學習聖賢經典,效仿聖賢的人都應該學的。我們編著的這本《弟子規詮解》,書中所講,處處皆是我們身邊的學問,是學習古聖先賢為人處世的根基,每一個人都能從中瞭解到應當如何做人。它不僅可以使個人的修養得到提高,傢庭得到幸福,子孫也都可以興旺發達。而今重讀這部經典,你會發現,它仍然對兒童的修養和學習具有深遠的影響和教育意義。


   作者簡介

李毓秀字子潛,號采三。山西省新絳縣龍興鎮周莊村人,生於清代順治年間,卒於雍正年間,享年83歲。清初學者、教育傢。他的著作有《訓濛文》,後來經過賈存仁修訂,改名《弟子規》,他的著作還有《四書正僞》、《四書字類釋義》、《學庸發明》、《讀大學偶記》、《宋孺夫文約》、《水仙百詠》。


   目錄

目  錄

前言

《弟子規》全文

總敘

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弟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2

入則孝篇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8

鼕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 齣必告 反必麵 居有常 業無變 11

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 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 14

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18

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 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26

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 親有疾 藥先嘗 晝夜侍 不離床 33

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 喪盡禮 祭盡誠 事死者 如事生 39

齣則弟篇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 46

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後 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49

稱尊長 勿呼名 對尊長 勿見能 路遇長 疾趨揖 長無言 退恭立 騎下馬

乘下車 過猶待 百步餘 52

長者立 幼勿坐 長者坐 命乃坐 尊長前 聲要低 低不聞 卻非宜 55

進必趨 退必遲 問起對 視勿移 事諸父 如事父 事諸兄 如事兄 60

謹篇

朝起早 夜眠遲 老易至 惜此時 68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迴 輒淨手 冠必正 紐必結 襪與履 俱緊切 73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亂頓 緻 衣貴潔 不貴華 上循分 下稱傢 78

對飲食 勿揀擇 食適可 勿過則 年方少 勿飲酒 飲酒醉 為醜 82

步從容 立端正 揖深圓 拜恭敬 勿踐閾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搖髀 88

緩揭簾 勿有聲 寬轉彎 勿觸棱 執虛器 如執盈 入虛室 如有人 92

事勿忙 忙多錯 勿畏難 勿輕略 96

信篇

凡齣言 信為先 與妄 奚可焉 112

話說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語 穢汙詞 市井氣 切戒之 117

見未真 勿輕言 知未的 勿輕傳 事非宜 勿輕諾 苟輕諾 進退錯 122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說長 此說短 不關己 莫閑管 132

見人善 即思齊 縱去遠 以漸躋 見人惡 即內省 有則改 無加警 137

惟德學 惟纔藝 不如人 當自勵 若衣服 若飲食 不如人 勿生戚 141

聞過怒 聞譽樂 損友來 益友卻 聞譽恐 聞過欣 直諒士 漸相親 145

無心非 名為錯 有心非 名為惡 過能改 歸於無 倘掩飾 增一辜 151

泛愛眾篇

凡是人 皆須愛 天同覆 地同載 156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纔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159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輕訾 勿諂富 勿驕貧 勿厭故 勿喜新 167

人不閑 勿事攪 人不安 勿話擾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說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175

揚人惡 即是惡 疾之甚 禍且作 善相勸 德皆建 過不規 道兩虧 179

凡取與 貴分曉 與宜多 取宜少 將加人 先問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報 怨欲忘 報怨短 報恩長 182

待婢僕 身貴端 雖貴端 慈而寬 勢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無言 189

親仁篇

同是人 類不齊 流俗眾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諱 色不媚 194

能親仁 無限好 德日進 過日少 不親仁 無限害 小人進 百事壞 198

餘力學文篇

不力行 但學文 長浮華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學文 任己見 昧理真 204

讀書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讀此 勿慕彼 此未終 彼勿起 207

寬為限 緊用功 工夫到 滯塞通 心有疑 隨劄記 就人問 求確義 213

非聖書 屏勿視 蔽聰明 壞心誌 222

勿自暴 勿自棄 聖與賢 可馴緻 224

附錄一 小學詩禮 229

《小學詩禮》全文 229

《小學詩禮》解讀 231

附錄二 弟子職 245

《弟子職》全文 245

《弟子職》解讀 246


   編輯推薦

★*受歡迎的中國傳統濛學讀物之一,帶你初入傳統文化之門;

★一綫專傢解讀,迄今為止*的“弟子規”讀本;

★內容深入淺齣,詳略得當,學習傳統文化的;

★參考版本多樣,力求精益求精,準確無誤;

★編寫體例彆齣心裁,給你不一樣的閱讀體驗;

★注釋講解緊貼生活,真正實現活學活用;


   文摘

   序言

《弟子規》中的智慧傳承:古聖先賢的教誨與現代生活的啓示 《弟子規》,這部古老的濛學讀物,以其簡潔的語言和深刻的道理,成為中華傳統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不僅僅是一本教導孩童為人處世的入門書籍,更是蘊含著中華民族韆百年來所秉持的道德規範、倫理觀念和行為準則。時至今日,《弟子規》依然散發著強大的生命力,為現代社會的人們提供瞭寶貴的精神滋養和行為指引。 源遠流長,德育之基 《弟子規》並非憑空而生,而是根植於儒傢思想的深厚土壤。《論語》有雲:“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孝經》也言:“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弟子規》正是以“孝”和“悌”為起點,將儒傢“仁、義、禮、智、信”等核心價值觀,通過貼近生活的具體條目,生動地展現齣來。它將抽象的道德理念轉化為可感可行的日常實踐,讓學童在耳濡目染中,逐漸內化為自身的品德。 該書的編撰者李毓秀,在清代康熙年間,集結瞭曆代聖賢的教誨,將其提煉成一套易於理解和遵循的規範。其內容涵蓋瞭弟子在傢、齣外、待人、接物、求學等各個方麵的行為準則。每一個條目都言簡意賅,卻又寓意深刻,如“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應勿辭”,寥寥數字,便道齣瞭對父母的尊敬與順從;“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笑常融”,則強調瞭傢庭和睦的重要性。這些看似樸素的道理,實則凝聚瞭中華民族幾韆年來對於傢庭倫理、社會交往的深刻認識。 知行閤一,生活實踐 《弟子規》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強調“知行閤一”。它並非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將道德規範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中。書中提到的“晨則省,昏則定”,要求子女早晚嚮父母請安,瞭解父母的日常起居,這體現瞭一種關懷與責任。“入學處,必有禮”,則告誡學童在進入學習場所時,要保持恭敬的態度,尊重師長和學習環境。“就飲食,不挑剔”,倡導的是節約樸素的生活態度,不浪費糧食,不追求口腹之欲。“聞過則喜”,更是將虛心納諫、自我反省的品德,融入到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 這些看似微小的舉動,卻構成瞭一個人品德修養的基礎。通過日復一日的踐行,學童在不知不覺中,培養齣勤奮、孝順、友愛、誠實、恭敬等優良品質。這種潛移默化的教育方式,比枯燥的理論灌輸更為有效,更能深入人心,並為終身受益打下堅實的基礎。 超越時空,普適價值 盡管《弟子規》成書於古代,但其所倡導的許多價值觀,在當今社會依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傢庭倫理的迴歸: 現代社會,傢庭結構日益多元,親子關係也麵臨著新的挑戰。《弟子規》中關於孝敬父母、兄友弟恭的教誨,提醒人們重視傢庭的和諧與溫馨,父母與子女之間應建立起相互尊重、關愛與理解的良性互動。 人際交往的智慧: 在一個日益復雜和快節奏的社會裏,良好的人際關係至關重要。《弟子規》中的“言忠信,行篤敬”,強調瞭誠實守信的重要性;“泛愛眾,而親仁”,則指齣瞭與人相處應懷有仁愛之心,尊重他人,團結友善。“不責人小過,不揭人隱私”,更是現代人際交往中不可或缺的智慧,學會寬容與體諒,營造和諧的社會氛圍。 個人品德的塑造: 《弟子規》的核心在於培養一個正直、善良、有責任感的人。無論是“勿自暴,勿自棄”,鼓勵人們自尊自強,還是“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強調做事要有準備,這些都對個人的成長發展有著積極的指導意義。在浮躁的現代社會,重溫《弟子規》的教誨,有助於人們沉澱心性,迴歸本真,塑造健康嚮上的人格。 學習與成長的動力: 《弟子規》對學習的態度提齣瞭明確的要求,如“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睏。”以及“能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些都鼓勵人們保持終身學習的態度,不斷探索,精進不輟。對於現代社會而言,知識更新迭代的速度如此之快,這種主動學習、精益求精的精神尤為寶貴。 啓迪現代,傳承中華 《弟子規》的價值,絕不僅僅在於它是一部古籍,更在於它所蘊含的智慧能夠穿越時空,啓迪現代人。在快餐文化盛行、道德滑坡的時代,重拾《弟子規》,可以為我們的精神世界注入一股清流,幫助我們找迴失落的傳統美德。 然而,我們也不能僵化地理解和運用《弟子規》。古人的生活環境、社會背景與我們當下存在差異,因此,在藉鑒其教誨時,需要結閤現代社會的特點,進行閤理的詮釋和應用。例如,對於“父母呼,應勿緩”的理解,在強調尊敬父母的同時,也要認識到子女有自己的獨立空間和人生規劃,需要在尊重與溝通中找到平衡。 《弟子規》是一份珍貴的精神財富,它為我們提供瞭認識自我、認識社會、認識人生的基本框架。通過對《弟子規》的學習與踐行,我們不僅能夠提升個人的道德修養,更能為構建一個更加和諧、美好的社會貢獻力量。這份源遠流長的智慧,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深入體悟,並將其融入到自己的生命旅程之中,讓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得以傳承與發揚。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編排結構非常具有匠心,絕非簡單的字句堆砌。它似乎是經過瞭精心的“情景化”處理。每條格言後麵,都會跟上作者結閤自身體悟或曆史案例的深入闡發,讀起來絲毫不覺枯燥。有一種章節專門討論瞭如何處理與長輩之間的意見分歧,這個部分對我觸動非常大。古代強調的是絕對的順從,但作者的解讀卻多瞭幾分人性的溫暖和智慧——如何在尊重的前提下,用恰當的方式錶達自己的觀點,這纔是真正的高情商。這讓我意識到,傳統美德並非意味著僵硬的教條,而是蘊含著高超的處世哲學。我甚至開始嘗試將書中的一些小建議應用到日常瑣事中,比如對待鄰裏的問候方式,走路的姿態,這些細微的調整,竟然讓我的內心平靜瞭許多,周圍人對我的反饋也似乎變得更柔和瞭。

評分

如果用現代的詞匯來形容,這本書就像是一套頂級的“心性操作係統”的說明書。它沒有花哨的界麵和炫目的功能,但它提供的底層邏輯是如此穩定和可靠。我過去常為一些人際關係的復雜性感到睏擾,總覺得人情世故太難拿捏,但讀完這本書後,那些曾經纏繞心頭許久的問題,忽然間都有瞭清晰的脈絡。它提供瞭一套清晰的行為邏輯體係:從孝敬父母開始,推及兄弟朋友,再到對待社會大眾,每一步都有章可循,都有理可依。這種由內而外、由小及大的道德建構過程,令人感到安全和踏實。它不像一本單純的“成功學”,它更像是讓你迴歸到“做一個好人”的本質上去,而這,也許纔是所有成功和幸福的真正源頭。

評分

這本厚厚的書拿在手裏,沉甸甸的,光是封麵那種古樸的裝幀設計就讓人心生敬畏。我本來是抱著一種輕鬆的心態來翻閱的,想著無非是些老生常談的教誨,沒想到越往後看,越是陷進去,仿佛被一股無形的力量牽引著,走入瞭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古代生活場景中。書裏的文字並非那種生硬的訓誡,而是融入瞭大量生動的曆史典故和生活細節。作者的筆觸極其細膩,即便是最基本的“晨則省,昏則 dậy”這樣看似簡單的要求,也能被他解讀齣深層的孝道與自律精神。我尤其欣賞他對“德行”二字的多層次剖析,它不是空泛的口號,而是滲透在衣食住行、待人接物每一個微小之處的實踐。讀完某個章節後,我常常需要停下來,靠在椅背上,靜靜地迴味那種古人的生活哲學——那種對秩序、對規範近乎虔誠的維護,在如今這個節奏快到讓人喘不過氣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現代人精神世界中缺失的那一塊堅實的基石。

評分

說實話,一開始我對這種傳統倫理讀物是持懷疑態度的,總覺得它們太過說教,缺乏與現實的連接點。然而,這本書的魅力就在於它巧妙地搭建瞭古今之間的橋梁。它沒有直接批判現代人的生活方式,而是通過對古代行為準則的細緻闡釋,讓我們自己去體會,在高速發展的社會中,哪些根本性的“人情世故”正在被無意識地拋棄。比如書中關於“交友之道”的論述,它沒有用時下流行的“人脈”概念來包裝,而是迴歸到“誠信為本”、“擇善而交”的古樸原則。這種看似緩慢的論證過程,反而帶來一種更深層次的震懾力。它不急於讓你改變,而是先讓你“理解”,理解瞭,自然而然地就會産生一種迴歸傳統的衝動。我感覺自己像是在一個喧鬧的集市裏,突然被拉進瞭一個安靜的茶室,所有的浮躁都被隔絕在瞭門外,隻剩下清茶和沉思。

評分

這是一本需要“慢讀”的書,急匆匆地翻過去,隻會錯過那些“滴水不漏”的細節。我發現,作者在詮釋每一個字時,都會追溯其最原始的本意,那種考據的嚴謹程度,讓人不得不佩服。舉個例子,關於“讀書”的段落,它探討的遠不止是識字認文,更是對“學以緻用”的執著追求。書中描繪的讀書人,不是書呆子,而是身體力行、德行兼備的社會中堅力量。這種對“知行閤一”的強調,對於當下許多隻會“談論”卻不願“行動”的現象,構成瞭強有力的反思。我特彆喜歡那些穿插在注解中的小故事,它們如同散落在黑土地上的珍珠,閃爍著智慧的光芒,讓原本嚴肅的理論瞬間變得鮮活可親,仿佛能聞到竹簡上散發齣的墨香。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