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晚清金石文化研究
定价:98.00元
作者:程仲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6-01
ISBN:978752012634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书稿以潘祖荫为纽带的金石文化群体为分析对象,揭示特色的晚清金石文化,梳理书法艺术发展的社会基础和学术支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具体论述:
概述部分阐明金石文化的内涵与历史沿革,介绍晚清京师、山左、南中、岭南、西南等几个主要的金石文化群体以及潘祖荫、陈介祺、王懿荣、鲍康、吴云、吴大澂等代表人物,分析晚清金石文化的主要特征与成因。
论文的主题分为四部分:
鉴藏部分主要围绕藏品*富的潘祖荫,分析其富藏彝器的原因与特点,分析其收藏碑石的理念,通过大盂鼎的收藏以及访碑拓碑的事例,分析金石群体的重要作用,并对晚清出现的异域石刻收藏进行梳理,体现晚清金石学家开放的视野。陶器、埙、古泉属于晚清后期所特有或日益丰富的收藏种类,对它们的收藏展示出收藏领域不断扩大的趋势。
传承部分主要分析金石传拓的经验,包括方法的探讨、拓工及用材的影响,以及对照相术的尝试。分析金石著述的出版、刊刻以及不同的出版观念,以好大王碑、华山庙碑为例说明拓本流转的过程,反映金石文化传播的情况。
考辨部分主要从辨伪存真促进收藏、群体考证模式探索、辨文与稽史结合等方面,以沙南侯获刻石、郘钟、姜遐碑为例,分析金石考辨方法以及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态度,体现晚清金石研究的主要做法。
影响部分主要论述晚清金石文化对于书法篆刻艺术的影响,对书法的影响主要是从书法观和书法实践角度分析,对篆刻的影响主要对取法的变化进行论述。
创新之处:
一是研究资料方面。直接材料有与所述金石文化群体相关的书信、日记、著述、序跋、诗文等,间接材料有方志、传记、年谱、丛刊等,这些资料有的已经出版,有的散落在各大图书馆,无人问津,如潘祖荫的手札尚未有人进行系统整理,本文还就涉及到的人物及事件,尽可能发掘各方面资料,以资利用。
二是研究范围方面。过去的研究以个案居多,本文围绕以潘祖荫为纽带的金石文化群体进行分析,侧重展示主要成员间的交流活动,力求呈现群体的风貌。通过研究金石文化,反映官僚体制、个人爱好与行为方式、社会关系网的构建与作用、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东西方文化交流等多个层面。
三是研究方法方面。本文研究涉及文献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艺术学,还包括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知识,主要运用实物例证、分析归纳、历史比较等方法,注重史论结合。
四是研究成果方面。本文通过潘祖荫和交游群体反映出文人士子的交流活动在晚清文化史上的重要性,他们不仅大量收藏、研究金石,同时非常重视修书、刻书等图书出版事业,因此他们的成就包括文献、校勘、目录、考古、出版等很多方面。
目录
作者介绍
程仲霖,山东莒南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产经网高级艺术顾问。2006年获北京师范大学书法方向文学硕士学位,2013年获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方向文学博士学位。先后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颜真卿》,参编《图注红楼梦》、《书法练习与指导》等。自幼习书, 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各种展览,个展有:美国俄亥俄“程仲霖中国书法展”(2012.5);山东青州“半程壹品——程仲霖博士书法展”(2016.12);山东临沂“观自在——程仲霖博士书法精品展”(2017.9)。
文摘
序言
《RTDK 晚清金石文化研究》这个题目,让我联想到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忽视的文化瑰宝。晚清,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意味着屈辱、衰败,但我想,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也一定有无数的学者和文人,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守护着中华文化的薪火。金石学,作为一种古老的学问,在那个时代面临着怎样的挑战?是与西方的考古学、博物馆学产生的碰撞?是受到新式教育的冲击?抑或是,它在新的环境下,找到了新的生命力,焕发了新的光彩?我特别关注的是,晚清的金石研究,是否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寻根”的功能?在那个传统被颠覆、民族自信心受到打击的年代,对古代文献和器物的研究,是否成为了凝聚民族文化认同、重塑民族精神的一种方式?我期待这本书能通过对金石学的细致梳理,展现出那个时代文化精英们在艰难环境中,所表现出的文化坚守和创新精神。或许,那些在故纸堆中闪烁的文字,那些在博物馆中静默的器物,承载着那个时代特有的智慧和情感,等待着我们去倾听、去解读。
评分《RTDK 晚清金石文化研究》这个题目,让我立刻联想到那种在旧书店里,古朴装帧的书籍散发出的淡淡墨香。晚清,一个在我脑海中总是与“巨变”、“动荡”联系在一起的时期,而金石文化,则是我一直以来觉得深邃而充满智慧的领域。我渴望在这本书里,找到晚清的金石研究,是如何在那个特殊的历史节点上,展现出它独特的面貌的。我的想象中,那些学者们,或许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依然在小心翼翼地拓印着残破的石碑;或许在西学东渐的浪潮中,尝试着将古老的金石学与新式的考古方法相结合。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呈现出,在那个充满挑战的时代,金石学研究是如何在“守”与“变”之间寻找平衡,是如何在保存文化遗产的同时,又为后世留下宝贵的学术财富。这不仅仅是关于器物的考据,更是关于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承和演进,关于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的坚守与抉择。
评分仅仅是《RTDK 晚清金石文化研究》这个书名,就勾起了我对于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无穷好奇。晚清,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在此交汇,激荡出无数的文化火花。而金石研究,本身就充满了对历史深邃的探寻和对文明脉络的追溯。我很好奇,在晚清那样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背景下,金石学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作为一种承载着民族记忆的学术传统,在动荡中努力寻找自己的定位?还是,它也受到了西方科学思潮的影响,在研究方法、理论框架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深入了解,晚清的金石学者们,他们是如何在那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进行他们的学术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又是如何影响当时社会对历史的认知,对自身文化的理解?我期待能看到,那些在书本中可能被略过的细节,被作者细致地挖掘出来,展现出那个时代金石研究的独特魅力和历史意义。这不仅仅是对古老学问的复原,更是对一个时代文化精神的一次深度挖掘。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虽然是《RTDK 晚清金石文化研究》,但真正吸引我的是它背后那个庞大的历史图景。晚清,一个动荡变革、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而金石文化,作为一种深植于中国古代的学术传统,在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时期,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嬗变与再生?我的想象力已经开始驰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当古老的铭文与现代的科学思潮相遇,当传统的鉴赏方法与新兴的考古技术碰撞,那些尘封的铜器、石碑会发出怎样的声音?它们又如何折射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学术取向,甚至是对民族命运的思考?我希望作者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的迷雾,去触摸那些冰冷的金属和坚硬的石头,感受它们所承载的温度和重量。这不仅仅是关于器物和文字的研究,更是一次深入那个时代精神世界的探索,一次对文化韧性与生命力的追寻。或许,它能让我看到,即便在风雨飘摇之际,中华文明的根基依然深厚,它总能以新的姿态,在变革中找到自己的延续之道。我迫切地想知道,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遗忘的细微之处,在作者的笔下将如何焕发新的生机,如何串联起一个更加完整、更加立体的晚清社会文化生态。
评分读到《RTDK 晚清金石文化研究》这个书名,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幅幅充满古韵的画面。想象一下,在晚清那个充满诗意的年代,士大夫们如何怀着对先贤的崇敬,在书斋中摩挲着古老的铜镜、拓印着斑驳的石碑,细细品味其上的文字和纹饰。我很好奇,当时的“金石学”研究,究竟是一种纯粹的学术爱好,还是一种更为深层的文化自觉?它是否在那个民族危亡的时刻,成为了一种寄托、一种精神慰藉,甚至是唤醒民族记忆的一种方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那些具体的个案,比如某位学者对某件青铜器的考证,某一位收藏家对某块石刻的珍视,以及这些研究背后的故事和情感。这些细节,往往比宏大的叙事更能触动人心。我也期待作者能展现出,金石研究是如何与当时的社会思潮、政治变动发生联系的。例如,对古代礼制的研究是否影响了当代的政治改革?对历史文献的考订是否影响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这些联系,或许能让我们看到,看似远离尘嚣的学术活动,实则与时代脉搏紧密相连,甚至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一个时代的文化走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