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女性文化(第二十一辑)
定价:99.00元
作者:王红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52011365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无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中国女性文化》第21辑,主要从女性文学在场研究、女性精神与自然生态、新作名篇解读、女与生命故事、人类意识与生态关怀、海外生存与生命体验等方面,聚焦女性研究的前沿问题,探讨女性生存与精神的实践经验,发现女性在现实生活中的精神价值,并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融前沿性、思想性、学术性、精神性与可读性为一体。
目录
对话:女性文学在场研究
【夏芸梦】“她世纪”华文女性文学发展的世界版图
——从旅美女作家陈瑞琳的《他乡望月》谈海外华文女作家崛起/3
【夏芸梦】无穷镜下女性精神生命的体验
——与旅美女作家陈谦就其长篇新作《无穷镜》的对话/16
性别:精神与自然生态变奏曲
【安 顿】我的“口述实录”实践:价值与局限/31
【田 泥】蒋子丹:走向生态秩序的文学书写
——从《动物档案》到《一只蚂蚁领着我走》/42
【卓慧臻】二十一世纪的挑战:海外女作家的写作困境与突破/51
【马 峰】马华女作家的两性和谐小说探析/60
赏典:新作名篇各抒己见的解读
【白 烨】“关系”的江湖——评余红的长篇新作《琥珀城》/71
【白 烨】故事里的心事——读李燕蓉的长篇小说处女作《出口》/74
【白 烨】真情地“寻找”——读杨则纬长篇新作《于是去旅行》/79
【陆士清】光耀女性意识的光芒——评施玮的长篇小说《世家美眷》/84
【〔美〕梓 樱】婚姻中的罂粟花——江岚新作《合欢牡丹》赏析/91
【郭玉琴】低徊愧人女,不敢叹风尘——读虹影自传体小说《好儿女花》有感/96
论坛:世界华文女性文学观点荟萃
·关于女和生命故事·
【〔美〕陈 谦】《无穷镜》里的女性/103
【〔德〕刘 瑛】女与生命故事/106
【〔日〕陈永和】《一九七九年纪事》创作谈/109
【〔德〕倪 娜】华文写作:通往家乡思念的通行证/110
【〔美〕宋晓亮】女人的翅膀/113
【〔加拿大〕王海伦】变生活为梦想,变梦想为生活
——长篇小说《枫叶为谁红》创作札记/115
【〔美〕孟 悟】海外经验对女性创作的影响/118
【〔巴西〕周长莉】圣保罗华人女性的生存故事/120
【陆卓宁】台湾排湾族女作家阿乌的“女与生命故事”/122
·跨时空、超性别文学叙事·
【〔美〕陈瑞琳】北美新移民女性创作的汉语成就/126
【〔美〕秋 尘】关于“北美新移民文学婚恋书写中的女性形象”的题外话/129
【朱育颖】新移民女作家的时空感知/131
【王彦彦】论新移民小说历史叙事/134
【〔德〕麦胜梅】欧华女作家吕大明的文字魅力/136
【王文胜】疾病作为隐喻——评融融的《死亡日记》/139
【许爱珠】映日之花别样红——日华女作家创作综论/141
【〔新西兰〕杨元勇】新西兰女性文学推动本地华文创作的发展/144
【张勇耀】海外女性华文写作对新一代女性写作的启示/147
·人类意识和生态关怀·
【〔美〕张 凤】生态关怀永续发展与东西方简约生活/150
【古 月】人类意识与生态关怀/153
【〔瑞士〕朱颂瑜】用有限的笔力传送无限的美与光明/155
【戴冠青】美食书写中的生命追求——以美华女作家周芬娜散文集《人生真滋味》为例/157
【〔马来西亚〕潘碧华】《遗梦之北》——对南洋女性的生命和宿命的思考/159
【王红旗】以社会众生灵魂相探究“人类精神”生态嬗变
—— 谈荷兰华文女作家林湄长篇小说《天望》《天外》的世界性价值/162
【樊洛平】世界华文女性文学论坛学术总结/165
笔谈:“第二故乡”的生存与写作
·灵魂记忆与故乡韵味·
【〔美〕朱立立】献给母亲:女性的百年迈进/173
【〔美〕张 凤】关怀与写作/175
【〔美〕顾月华】张开我的天眼/177
【〔美〕海 云】此心安处,是吾故乡/180
【〔美〕石丽东】回忆我的写作现场/183
【〔美〕余国英】行走的树木/186
【〔美〕王克难】我的快乐异国写作生涯/188
·生命体验与写作智慧·
【〔德〕麦胜梅】我在德国做一个志工/191
【〔美〕龚则韫】不眠的想念/193
【〔美〕云 霞】休恋逝水/196
【〔美〕王正军】美国夜/198
【〔美〕陈漱意】秋日午茶/201
【〔美〕周典乐】河口上的老城/204
【〔美〕邱大陆】一路风光/207
课题:女性领导力与家庭的调查
【王红旗 艾 尤 田美莲 于玉蓉】
“京津冀”新农村“女村官领导力与家庭”现状研究报告/213
学术:台湾女作家个案研究
【花 卉】论蒋晓云《民国素人志》系列小说中的女性书写/255
【赵 青】女性的困境与挣扎——凌烟小说《扮装画眉》中出走模式的探讨/262
会讯:国际视野下的女性文化/文学
【李英桃】平衡家庭与工作,提升女性领导力
—— 北京代表参加“首届女性领导力与家庭研究中德论坛”/271
【〔美〕云 霞】从陆地到海洋的文学论坛
——第十四届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双年会别样纪实/276
作者介绍
王红旗,女,山西洪洞县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编审。现任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女性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女性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女性文学委员会主任委员,常年从事女性文学与文化研究工作。教授,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女性文化研究中心及《中国女性文化》学刊创始人之一。自2001年6月至2017年4月担任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女性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女性文化》学刊主编。自2010年开始担任中国女性文化研究基地主任,中国网“中国女性文化论坛”主持人。现为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女性文化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中国女性文化》学刊主编,北京妇女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华女子学院特聘讲座教授,清华大学性别与伦理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女性文学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女性文学委员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女性文学、性别文化与艺术研究。
文摘
无
序言
无
我是一位对历史和哲学都颇有研究的读者,而“中国女性文化(第二十一辑)”这本书,从书名上看,似乎触及了这两个领域的核心交集。我一直认为,女性文化并非一个孤立的概念,它与整个民族的精神气质、价值取向、以及哲学思考息息相关。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有机会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发展。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女性文化”这一主题,融入到更宏大的历史叙事和哲学思辨之中的。是会从儒家思想、道家智慧中挖掘女性的特质,还是会关注女性在现代哲学思潮中的地位和作用?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打破过去一些固有的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展现出中国女性思想的深刻性与独特性。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能对中国文化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并从中获得一些关于人生、关于社会、关于存在的哲学启示。
评分最近我一直在关注社会学领域的研究,特别是关于性别议题的探讨。当我在书店看到“中国女性文化(第二十一辑)”这本书时,立刻被吸引住了。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社会的文化,就必须深入了解该社会中占一半人口的女性所展现出的特质、她们的生活方式、她们的社会角色以及她们在社会变迁中的适应与反抗。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基于社会学研究的分析,用扎实的数据和严谨的逻辑,来揭示中国女性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社会群体中的具体表现。它或许会探讨女性的家庭地位、职业选择、教育经历、以及她们在公共领域中的参与度等问题,并且会分析这些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中国女性的整体文化面貌。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认识中国社会的新窗口,让我能够更客观、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女性的现状与未来。
评分我是一名热爱文学的读者,尤其偏爱那些能够触及人内心深处,展现细腻情感的作品。而“中国女性文化(第二十一辑)”这本书,虽然书名听起来似乎偏向学术,但“文化”二字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和人文气息。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能像一部史诗,用生动的故事、感人的细节、鲜活的人物,来展现中国女性多姿多彩的精神世界。它或许会收录那些被历史长河淹没的女性故事,关于她们的爱情、亲情、友情,关于她们的梦想、追求、失落,以及她们在平凡生活中的闪光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一个充满温情与力量的女性世界,让我能够感受到女性特有的韧性、智慧和美丽。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能获得心灵的洗礼,更能体会到生活的美好,并对那些为生活辛勤付出的女性们,心生敬意。
评分对于“中国女性文化(第二十一辑)”这本书,我最近恰好在翻阅一些关于近代中国女性社会地位变迁的资料,而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一道及时雨,能够为我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具体的案例。我一直觉得,探讨中国女性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学艺术的层面,更需要深入到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教育普及以及法律制度等多个维度。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有一种典雅而又不失力量的美感,这让我猜测其中的内容一定也会是兼具学术深度与人文关怀的。我特别期待它能探讨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或社会现象,是如何影响中国女性的生存状态和价值观念的,例如辛亥革命对女性解放的影响,又或是改革开放以来女性在经济社会中扮演的新角色。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鲜活的人物故事,让我们能够触摸到历史的脉络,理解女性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困境与机遇,以及她们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去适应、去改变、去创造。
评分这本书我早就想读了,尤其是知道它是“中国女性文化”系列的第二十一辑,更是勾起了我的兴趣。我平时就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女性在其中的地位和发展颇为关注,但总觉得市面上这类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流于表面。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填补这一空白,它似乎能带领我走进一个更加真实、细腻、富有层次的中国女性世界。从书名上就能感受到一种厚重感,仿佛一本穿越时空的女性史诗,收录了不同时代、不同阶层女性的生活片段、思想观念、情感体验,甚至是她们在历史洪流中的抗争与绽放。我尤其好奇,作为“第二十一辑”,它是否在前二十辑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是否有更深入的视角,是否能呈现出当下中国女性的新面貌和新挑战。读这本书,我希望能获得一种深刻的共鸣,理解那些曾经被忽视的声音,感受女性力量的传承与演变,从而对自己所处的时代和女性的未来有更清晰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