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性文化(第二十一辑) 9787520113656 王红旗-RT

中国女性文化(第二十一辑) 9787520113656 王红旗-RT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红旗 著
图书标签:
  • 女性文化
  • 中国女性
  • 文化研究
  • 社会学
  • 历史
  • 女性主义
  • 文学
  • 民俗学
  • 王红旗
  • 9787520113656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万卷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13656
商品编码:29753642347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女性文化(第二十一辑)

定价:99.00元

作者:王红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52011365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中国女性文化》第21辑,主要从女性文学在场研究、女性精神与自然生态、新作名篇解读、女与生命故事、人类意识与生态关怀、海外生存与生命体验等方面,聚焦女性研究的前沿问题,探讨女性生存与精神的实践经验,发现女性在现实生活中的精神价值,并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融前沿性、思想性、学术性、精神性与可读性为一体。

目录


对话:女性文学在场研究
【夏芸梦】“她世纪”华文女性文学发展的世界版图
     ——从旅美女作家陈瑞琳的《他乡望月》谈海外华文女作家崛起/3
【夏芸梦】无穷镜下女性精神生命的体验
     ——与旅美女作家陈谦就其长篇新作《无穷镜》的对话/16

性别:精神与自然生态变奏曲
【安 顿】我的“口述实录”实践:价值与局限/31
【田 泥】蒋子丹:走向生态秩序的文学书写
     ——从《动物档案》到《一只蚂蚁领着我走》/42
【卓慧臻】二十一世纪的挑战:海外女作家的写作困境与突破/51
【马 峰】马华女作家的两性和谐小说探析/60

赏典:新作名篇各抒己见的解读
【白 烨】“关系”的江湖——评余红的长篇新作《琥珀城》/71
【白 烨】故事里的心事——读李燕蓉的长篇小说处女作《出口》/74
【白 烨】真情地“寻找”——读杨则纬长篇新作《于是去旅行》/79
【陆士清】光耀女性意识的光芒——评施玮的长篇小说《世家美眷》/84
【〔美〕梓 樱】婚姻中的罂粟花——江岚新作《合欢牡丹》赏析/91
【郭玉琴】低徊愧人女,不敢叹风尘——读虹影自传体小说《好儿女花》有感/96

论坛:世界华文女性文学观点荟萃
·关于女和生命故事·
【〔美〕陈 谦】《无穷镜》里的女性/103
【〔德〕刘 瑛】女与生命故事/106
【〔日〕陈永和】《一九七九年纪事》创作谈/109
【〔德〕倪 娜】华文写作:通往家乡思念的通行证/110
【〔美〕宋晓亮】女人的翅膀/113
【〔加拿大〕王海伦】变生活为梦想,变梦想为生活
      ——长篇小说《枫叶为谁红》创作札记/115
【〔美〕孟 悟】海外经验对女性创作的影响/118
【〔巴西〕周长莉】圣保罗华人女性的生存故事/120
【陆卓宁】台湾排湾族女作家阿乌的“女与生命故事”/122
·跨时空、超性别文学叙事·
【〔美〕陈瑞琳】北美新移民女性创作的汉语成就/126
【〔美〕秋 尘】关于“北美新移民文学婚恋书写中的女性形象”的题外话/129
【朱育颖】新移民女作家的时空感知/131
【王彦彦】论新移民小说历史叙事/134
【〔德〕麦胜梅】欧华女作家吕大明的文字魅力/136
【王文胜】疾病作为隐喻——评融融的《死亡日记》/139
【许爱珠】映日之花别样红——日华女作家创作综论/141
【〔新西兰〕杨元勇】新西兰女性文学推动本地华文创作的发展/144
【张勇耀】海外女性华文写作对新一代女性写作的启示/147
·人类意识和生态关怀·
【〔美〕张 凤】生态关怀永续发展与东西方简约生活/150
【古 月】人类意识与生态关怀/153
【〔瑞士〕朱颂瑜】用有限的笔力传送无限的美与光明/155
【戴冠青】美食书写中的生命追求——以美华女作家周芬娜散文集《人生真滋味》为例/157
【〔马来西亚〕潘碧华】《遗梦之北》——对南洋女性的生命和宿命的思考/159
【王红旗】以社会众生灵魂相探究“人类精神”生态嬗变
     —— 谈荷兰华文女作家林湄长篇小说《天望》《天外》的世界性价值/162
【樊洛平】世界华文女性文学论坛学术总结/165

笔谈:“第二故乡”的生存与写作
·灵魂记忆与故乡韵味·
【〔美〕朱立立】献给母亲:女性的百年迈进/173
【〔美〕张 凤】关怀与写作/175
【〔美〕顾月华】张开我的天眼/177
【〔美〕海 云】此心安处,是吾故乡/180
【〔美〕石丽东】回忆我的写作现场/183
【〔美〕余国英】行走的树木/186
【〔美〕王克难】我的快乐异国写作生涯/188
·生命体验与写作智慧·
【〔德〕麦胜梅】我在德国做一个志工/191
【〔美〕龚则韫】不眠的想念/193
【〔美〕云 霞】休恋逝水/196
【〔美〕王正军】美国夜/198
【〔美〕陈漱意】秋日午茶/201
【〔美〕周典乐】河口上的老城/204
【〔美〕邱大陆】一路风光/207

课题:女性领导力与家庭的调查
【王红旗 艾 尤 田美莲 于玉蓉】
  “京津冀”新农村“女村官领导力与家庭”现状研究报告/213

学术:台湾女作家个案研究
【花 卉】论蒋晓云《民国素人志》系列小说中的女性书写/255
【赵 青】女性的困境与挣扎——凌烟小说《扮装画眉》中出走模式的探讨/262

会讯:国际视野下的女性文化/文学
【李英桃】平衡家庭与工作,提升女性领导力
      —— 北京代表参加“首届女性领导力与家庭研究中德论坛”/271
【〔美〕云 霞】从陆地到海洋的文学论坛
        ——第十四届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双年会别样纪实/276

作者介绍


王红旗,女,山西洪洞县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编审。现任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女性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女性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女性文学委员会主任委员,常年从事女性文学与文化研究工作。教授,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女性文化研究中心及《中国女性文化》学刊创始人之一。自2001年6月至2017年4月担任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女性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女性文化》学刊主编。自2010年开始担任中国女性文化研究基地主任,中国网“中国女性文化论坛”主持人。现为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女性文化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中国女性文化》学刊主编,北京妇女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华女子学院特聘讲座教授,清华大学性别与伦理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女性文学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女性文学委员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女性文学、性别文化与艺术研究。

文摘


序言



《中国女性文化(第二十一辑)》是一部深入探讨中国女性多元文化面貌的学术力作。本辑延续了该系列一贯的严谨治学态度与前瞻性视野,汇聚了国内外顶尖学者关于中国女性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它并非孤立地呈现某个单一视角,而是试图勾勒出中国女性在历史长河中,以及当下社会转型期中,其文化身份、社会角色、精神世界以及文化实践所经历的复杂演变与独特表达。 本书的研究范畴广泛,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从宏观的社会结构到微观的个体经验,从传统的性别观念到新兴的女性议题。其中,对于中国古代女性在家庭、社会中的地位以及她们的文化贡献的再审视,是本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者们运用扎实的文献考据和创新的解读方法,挖掘被历史尘埃掩埋的女性声音,重新评估她们在诗歌、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的独特价值。这部分内容旨在打破传统的男性中心史观,揭示女性在构建中国传统文化过程中的隐形力量与不可替代的作用。 进入近现代,本书深入分析了中国女性在社会变革浪潮中的身份重塑。从晚清的启蒙思潮,到民国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再到新中国成立后女性地位的提升,每一阶段都伴随着复杂的文化碰撞与观念革新。本辑的学者们关注女性如何在新旧交替的时代背景下,既要回应外来思想的冲击,又要挣脱束缚自身的传统礼教,同时积极参与到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的洪流之中。他们探讨了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女性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多样角色,以及她们在争取自身权利、实现价值过程中的个体选择与集体行动。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本辑对当代中国女性的文化生存状态进行了细致的描摹与深刻的剖析。在市场经济的浪潮和全球化进程的影响下,中国女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本书从性别研究、社会学、文化批评等多个维度,探讨了女性在职场中的玻璃天花板,家庭中的传统与现代角色冲突,消费文化对女性身份的建构,以及互联网时代女性社群的兴起与发展。学者们关注女性如何在高压竞争的环境中保持自我,如何在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下确立个人信仰,如何在亲密关系中寻找平衡与尊重,以及如何在数字空间中发声与互动。 《中国女性文化(第二十一辑)》在理论方法上也展现了多元化的特点。除了传统的历史学、文学批评、社会学研究方法外,本辑还积极引入了性别研究、后殖民理论、酷儿理论、媒介研究、心理学等跨学科的理论视角。这种跨学科的融合,使得研究能够更深入地触及中国女性文化的复杂肌理,更全面地理解女性经验的多样性与差异性。例如,在分析当下女性的身体政治和情感表达时,书中借鉴了女性主义的身体理论,探讨了身体的社会建构性及其在女性自我认同中的重要作用。在研究女性的跨文化交流与认同建构时,则运用了后殖民理论,分析了西方文化对中国女性文化的影响与中国女性对此的积极回应。 此外,本书还关注了中国女性在特定文化现象中的具体实践。比如,对不同时代女性的服饰、妆容、婚俗、生育观念的演变进行的考察,不仅展现了物质文化层面女性生活方式的变化,更折射出社会经济发展、思想观念进步以及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深层原因。书中对女性文学、女性影视作品、女性艺术展览等文化产品的分析,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女性如何通过创作来表达自我、反思社会、建构文化认同的窗口。这些案例研究,使得抽象的理论得以具象化,研究成果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中国女性文化(第二十一辑)》的出版,不仅为中国女性文化研究领域增添了一部重要的学术文献,也为关注中国社会变迁、性别平等以及女性发展的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平台。它以开放的姿态,邀请读者一同走进中国女性丰富多彩、跌宕起伏的文化世界,感受她们在历史与现实中的坚韧、智慧与创造力。本书所呈现的,是中国女性文化的一个重要切片,也是对其复杂性、动态性和生命力的生动注解。它呼唤着我们以更加包容、多元的视角,去理解和尊重每一个个体女性的独特价值,去共同塑造一个更加平等、多元、美好的未来。 本书所包含的研究,均围绕着“中国女性文化”这一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挖掘其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当代形态以及未来趋势。在内容的选择上,严谨遵循学术规范,力求客观真实,避免臆测与空泛之谈。每一篇文章都经过精心筛选与严格评审,确保了其学术价值与研究质量。读者可以通过本书,系统性地了解中国女性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文化语境下的生活状态、思想观念、精神追求以及她们为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本书旨在为相关领域的学者、研究人员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同时也为对中国社会和文化感兴趣的广大读者提供一次深入的探索机会。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位对历史和哲学都颇有研究的读者,而“中国女性文化(第二十一辑)”这本书,从书名上看,似乎触及了这两个领域的核心交集。我一直认为,女性文化并非一个孤立的概念,它与整个民族的精神气质、价值取向、以及哲学思考息息相关。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有机会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发展。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女性文化”这一主题,融入到更宏大的历史叙事和哲学思辨之中的。是会从儒家思想、道家智慧中挖掘女性的特质,还是会关注女性在现代哲学思潮中的地位和作用?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打破过去一些固有的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展现出中国女性思想的深刻性与独特性。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能对中国文化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并从中获得一些关于人生、关于社会、关于存在的哲学启示。

评分

最近我一直在关注社会学领域的研究,特别是关于性别议题的探讨。当我在书店看到“中国女性文化(第二十一辑)”这本书时,立刻被吸引住了。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社会的文化,就必须深入了解该社会中占一半人口的女性所展现出的特质、她们的生活方式、她们的社会角色以及她们在社会变迁中的适应与反抗。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基于社会学研究的分析,用扎实的数据和严谨的逻辑,来揭示中国女性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社会群体中的具体表现。它或许会探讨女性的家庭地位、职业选择、教育经历、以及她们在公共领域中的参与度等问题,并且会分析这些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中国女性的整体文化面貌。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认识中国社会的新窗口,让我能够更客观、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女性的现状与未来。

评分

我是一名热爱文学的读者,尤其偏爱那些能够触及人内心深处,展现细腻情感的作品。而“中国女性文化(第二十一辑)”这本书,虽然书名听起来似乎偏向学术,但“文化”二字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和人文气息。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能像一部史诗,用生动的故事、感人的细节、鲜活的人物,来展现中国女性多姿多彩的精神世界。它或许会收录那些被历史长河淹没的女性故事,关于她们的爱情、亲情、友情,关于她们的梦想、追求、失落,以及她们在平凡生活中的闪光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一个充满温情与力量的女性世界,让我能够感受到女性特有的韧性、智慧和美丽。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能获得心灵的洗礼,更能体会到生活的美好,并对那些为生活辛勤付出的女性们,心生敬意。

评分

对于“中国女性文化(第二十一辑)”这本书,我最近恰好在翻阅一些关于近代中国女性社会地位变迁的资料,而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一道及时雨,能够为我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具体的案例。我一直觉得,探讨中国女性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学艺术的层面,更需要深入到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教育普及以及法律制度等多个维度。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有一种典雅而又不失力量的美感,这让我猜测其中的内容一定也会是兼具学术深度与人文关怀的。我特别期待它能探讨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或社会现象,是如何影响中国女性的生存状态和价值观念的,例如辛亥革命对女性解放的影响,又或是改革开放以来女性在经济社会中扮演的新角色。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鲜活的人物故事,让我们能够触摸到历史的脉络,理解女性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困境与机遇,以及她们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去适应、去改变、去创造。

评分

这本书我早就想读了,尤其是知道它是“中国女性文化”系列的第二十一辑,更是勾起了我的兴趣。我平时就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女性在其中的地位和发展颇为关注,但总觉得市面上这类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流于表面。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填补这一空白,它似乎能带领我走进一个更加真实、细腻、富有层次的中国女性世界。从书名上就能感受到一种厚重感,仿佛一本穿越时空的女性史诗,收录了不同时代、不同阶层女性的生活片段、思想观念、情感体验,甚至是她们在历史洪流中的抗争与绽放。我尤其好奇,作为“第二十一辑”,它是否在前二十辑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是否有更深入的视角,是否能呈现出当下中国女性的新面貌和新挑战。读这本书,我希望能获得一种深刻的共鸣,理解那些曾经被忽视的声音,感受女性力量的传承与演变,从而对自己所处的时代和女性的未来有更清晰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