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论集 | 作者 | 谢大研 马大正 李朝晖 李世愉 莫增纯 韦英 |
| 定价 | 158.00元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ISBN | 9787509791721 | 出版日期 | 2016-08-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为第四届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土司制度是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各民族统治阶级互相联合、斗争的一种妥协形式。土司制度在社会发展史上的地位与影响为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一个范本,具体表现在:区域社会管理的新模式、文化包容和管控的新实践、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土司治理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书中利用各种文献资料,从以上几个方面对土司制度的历史地位进行了深入探讨。 |
| 作者简介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目录 | |
| 土司制度历史地位新论【李世愉】 土司制度与元明清三朝治夷【方 铁】 土司制度的根本性质 ——论多民族国家间接统治的必然性与普遍性【谢国先】 共识缺失:土司研究泛化的成因【罗 中 罗维庆】 中国土司国家认同的逻辑起点与利益法则【彭福荣】 改土归流后湖广土家族地区的士绅培育与社会控制研究【郗玉松】 土司制度:国家权力在西南土司地区的延伸【李良品 赵 毅】 清朝民族“大一统”观与在西南边疆的实践【于爱华】 清代西南边疆地区“”问题述论【黄 梅】 播州土司、永顺土司和唐崖土司文化中的国家认同观念初探【陈季君 宋 娜】 湘黔滇古驿道开通对元代湖广土官社会的影响【成臻铭 张 科】 “杨保”名义演变考【曾 超】 试论清雍正时期南丹土司续存的原因【莫艳婷】 试论播州土兵的用兵特点【陈 旭】 明代云南改流归土初探【刘祥学 邹 映】 论雍正朝对广西泗城的改土归流及黔粤划界事宜【黄禾雨】 明清时期土家族地区“自置土司”研究【莫代山】 清代的边境土司与边疆秩序的维护 ——以云南孟连土司为个案的分析【张 宁】 忻城莫氏土司传袭探析【韦嘉雅】 明嘉靖时期永顺土司寿命短的原因探究 ——以《历代稽勋录》资料为中心【瞿州莲】 土族的土司制及其式微【祁进玉】 从争土到划界:广西土司辖地问题浅议【胡小安】 从明朝广西的形势看王阳明对思田土司的治理【张 洁】 崇左“封眼”习俗初探【杨丽云】 论元明清时期土司区贡赋与环境的兼容 ——以贵州及其毗连地带为中心【马国君】 论土司区贡赋变化对农业生产结构的影响 ——以播州土司区改土归流前后为视野【李红香】 近代滇黔桂改土归流地区矿业生产的估值研究【徐 毅 张紫鹏】 改土归流后云南民族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马廷中】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土司职名”条笺注 ——兼谈《野获编》土司资料史学价值【陈 潘】 “权”:土家族土司没有享有的文化“盛宴”【田清旺】 清代宜山土司政区长寿现象之我见【施铁靖】 鄂西土司社会身份变迁研究 ——兼论土司的“地方化”与“国家化”【岳小国】 论戏剧作品中的土司形象【谭为宜】 儒家文化在民族地区社会变革中的历史作用 ——以忻城土县为重点的考察【韦升鸿 唐 凌】 从申遗看土司制度研究存在的问题【苍 铭】 宜州村永定长官司衙署遗迹调查研究【谢 铭 庞志明】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现状分析【陈同滨 李 敏 吴 东 韩 蕾】 西南地区土司衙署的保护和研究 ——以广西忻城莫氏土司衙署为例【陈寿文】 旅游视角下忻城土司文化资源深度开发的战略机遇及其品牌强化策略【蓝 武】 以“七”为节 ——唐崖、海龙屯土司建筑群空间尺度设计思想及其反映的汉地特质【于志飞】 人类学空间视角下“申遗”实践的反思——以永顺老司城遗址为例【李凌霞】 附 未收论文目录 |
| 编辑推荐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文摘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这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学术力作,它以“土司制度”和“土司文化”为切入点,系统地展现了中国古代西南边疆地区的历史风貌。作者的论述严谨而富有洞见,他不仅详细梳理了“土司制度”的形成、发展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运作,更深刻揭示了这一制度背后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动因。我被书中对中央王朝与地方土司之间复杂关系的分析所吸引,它展现了中国古代治理智慧的灵活性与多样性。同时,本书对“土司文化”的探讨更是精彩绝伦。它不仅仅是对物质文化的介绍,更是对民族精神、价值观念、社会习俗的深度挖掘。作者通过对各民族独特文化元素的描绘,让我领略到西南地区绚烂多彩的文化宝库,感受到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如何保持自身特色并与中华文明融合发展。阅读此书,我不仅拓宽了历史视野,更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特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同。
评分这本书仿佛带领我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亲身见证了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智慧与挑战。它深入浅出地解读了“土司制度”,让我明白这并非简单的“羁縻”政策,而是一套精巧的设计,旨在平衡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维护边疆的稳定与繁荣。作者的分析鞭辟入里,从制度的起源、运行机制到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土司制度背后的社会经济动因的探讨,以及它如何与当地的宗族体系、宗教信仰相结合,形成稳固的统治基础。此外,书中对“土司文化”的描绘更是精彩纷呈。它不仅仅是物质文化的展示,更是精神世界、价值观念、社会习俗的呈现。通过对服饰、建筑、歌舞、祭祀等方面的介绍,我得以窥见西南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感受到他们独特的民族精神和生活智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历史的窗口,更让我们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在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促进民族团结与共同发展。
评分这本学术著作以其深邃的研究和独特的视角,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的全新大门。作者对“土司制度”的剖析,突破了以往的一些刻板印象,展现了该制度在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复杂性和适应性。书中对中央王朝如何通过任命、册封、考核等多种方式来管理土司,以及土司如何应对中央政令、处理内部事务的描写,都极为生动和详实。它揭示了在看似统一的帝国框架下,存在着多么多元的治理实践和民族互动。我尤其被书中对“土司文化”的阐释所打动。作者并没有将这些文化视为静态的、孤立的存在,而是将其置于历史的动态发展中,探讨它们如何与汉文化以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相互影响、融合,最终塑造了西南边疆地区独特的文化风貌。这种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正是中华文明强大生命力的体现。阅读此书,我不仅增长了历史知识,更深刻地理解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根源,以及各民族在共同发展中如何既保留特色又相互学习的智慧。
评分一本关于明清时期西南边疆民族史的巨著,让我对那段复杂的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以宏大的视角,深入剖析了中央王朝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书本详细阐述了“土司制度”这一独特的治理模式是如何形成、发展并最终演变的,它不仅是政治制度的体现,更是民族文化、经济形态与社会结构的缩影。阅读过程中,我被作者严谨的考证和生动的笔触所吸引。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包括官方档案、地方志、民族传说等,为论证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作者并没有局限于枯燥的史实罗列,而是通过对具体人物、事件的细腻描绘,将历史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比如,书中对一些地方土司家族的兴衰历程的追溯,让我深刻体会到历史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更重要的是,本书对“土司文化”的探讨,展现了各民族在与中央王朝互动过程中,如何保持自身独特文化的同时,又吸收融合外来影响,形成多元一体的文化景观。这对于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让我意识到,历史从来不是单一维度的,而是由无数个鲜活的个体和多元的文化交织而成。
评分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古代的治理智慧有了前所未有的认识。作者以精湛的史学功底,深入探讨了“土司制度”这一中国古代特有的地方行政管理模式。它不仅仅是一个政治符号,更是中央王朝与边疆民族地区互动的一种精妙设计。书中对制度的起源、发展、演变过程的梳理,以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实践,都展现了作者严谨的研究态度和宏观的视野。我被书中对土司如何处理与中央政府关系、如何进行内部治理、如何维护地方稳定的论述所深深吸引。同时,本书对“土司文化”的解读,则将我带入了西南地区丰富多彩的民族世界。作者通过对民族服饰、建筑、宗教信仰、社会习俗等方面的细致描绘,勾勒出了一幅幅生动的民族画卷。它让我感受到,在中华文明的广阔舞台上,各民族文化如何相互辉映,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璀璨星河。阅读此书,我不仅在知识层面得到了提升,更在情感上受到了触动,对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认同有了更深的体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