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教育史料汇编 9787305171369

中央苏区教育史料汇编 978730517136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挚,张玉龙 著
图书标签:
  • 中央苏区
  • 红色教育
  • 教育史
  • 史料
  • 地方史
  • 革命历史
  • 井冈山
  • 瑞金
  • 赣南
  • 历史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5171369
商品编码:2975399261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8-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中央苏区教育史料汇编 作者 张挚、张玉龙
定价 280.00元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305171369 出版日期 2016-08-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中央苏区的历史,不仅仅是一部军事史,也是一部革命的社会史。张挚、张玉龙主编的《中央苏区教育史料汇编(上下)》整理了中央苏区教育的相关史料,是研究苏区教育、苏区社会变迁的重要支持。本书是中央苏区研究中心整理的系列历史文化丛书之一,主要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妇女教育、儿童教育、军队文化教育等,对于探讨早期苏区的教育历史和教育思想,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作者简介

   目录
一、教育管理 (一)政策与法规 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宣言 2.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3.关于中国境内少数民族问题的决议案 4.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节录) 5.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执行委员会训令第九号(节录) 6.临时中央文告人民委员会训令第六号(节录) 7.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人民委员会训令第十七号 8.中央关于查田运动的训令(节录) 9.八县查田运动大会所通过的结论(节录) 10.八县贫农团代表查田运动大会的决议(节录) 11.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传大纲(节录) 12.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成立两周年纪念对全体选民的工作报告书(节录) 13.党红军第四军军党部《告商人及知识分子》(节录) 14.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征求专门技术人才启事 15.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人民委员会命令第九号 16.中华苏维埃共和国l临时中央文告中国工农红军优待条例(节录) 17.关于优待红军家属的决定(节录) 18.中央内务、教育人民委员部联合通知——红军子弟免费读书 19.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训令号 20.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训令第二号 2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训令第三号 22.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训令第四号 2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训令第五号 附:少共中央局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联席会议 24.中央文化教育建设大会决议案 25.团与教育部关于教育工作的协助条约 26.中国农业工人工会次全国代表会决议案(节录) 27.中国店员手艺青工次代表会的决议(节录) 28.店员手艺工人工会在苏区内的组织任务决议案(节录) 29.苏区文教费用的支出 30.江西省革命委员会行动政纲(节录) 31.江西省苏维埃教育部训令第十一号 32.江西省苏维埃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文化教育工作决议 33.江西省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决议案(节录) 34.江西省次教育会议的决议案 35.教育经费节省运动的开始 36.决议案 37.湘赣苏区全省次代表大会苏维埃问题决议案(节录) 38.湘赣省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决议案(节录) 39.苏维埃问题决议案(节录) 40.湘赣省苏维埃训令第六号 41.湘赣省苏维埃训令抚字第十九号 42.湘赣省文化教育建设决议草案(节录) 43.湘鄂赣省工农兵苏维埃次代表大会文化问题决议案 44.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鄂赣省苏维埃训令文字号 45.中国党赣东北省代表大会苏维埃工作决议案(节录) 46.赣东北特委扩大会议决议之三(节录) 47.第二次闽浙赣省苏大会文化工作决议案 48.闽浙赣省第二次全省工农兵代表大会听了省苏执委工作报告后的决议案(节录) 49.瑞金县苏维埃目前文化工作总计划(节录) 50.文化教育问题决议案 51.万载县苏维埃关于各区乡苏文委的指示 52.江西福建两省各县及中心区教育部长联席会议决议案 53.中央批复福建省委关于“闽西斗争的经验教训问题”的信(节录) 54.中央执行委员会批准福建省次工农兵苏维埃大会各种决议的决议(节录) 55.福建省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决议案(节录) ……二、教育类型三、教育内容与方法四、教育的成就和经验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革命的熔炉,理想的摇篮:中央苏区教育史料汇编 9787305171369 引言 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时代,以其独特的激情与创造,在特定区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并对后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中央苏区,在中国革命的艰难岁月中,作为中国共产党最初的根据地之一,不仅是军事斗争的战场,更是社会变革的试验田。在这片充满挑战与希望的土地上,教育事业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迸发出了惊人的生命力,成为塑造革命人才、巩固革命政权、传播革命思想的重要力量。 《中央苏区教育史料汇编》正是对这段波澜壮阔的教育历史的系统梳理与深度挖掘,它汇集了那个时代最为珍贵的文字、图片、口述等一手资料,勾勒出中央苏区教育发展的全貌,揭示了革命根据地教育的独特模式、实践经验及其历史价值。 第一章:历史的召唤——中央苏区教育的时代背景与萌芽 中央苏区教育的兴起,绝非偶然,而是与中国革命发展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在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与压迫下,旧中国的教育体系腐朽不堪,官僚、腐败、封建思想充斥其中,难以满足人民大众的文化需求。与此同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也为新教育思想的萌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反动统治的夹缝中,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和革命者,怀揣着改造国民素质、培养革命力量的理想,开始在中等教育、职业教育等领域进行有益的探索。他们认识到,要实现革命的胜利,必须首先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和政治觉悟,培养出一批批能够理解并投身革命事业的骨干力量。 中央苏区建立后,革命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巩固政权、发展生产、赢得民心。而教育,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当时的中央苏区,经济基础薄弱,文化教育水平普遍低下,但正是这种“一穷二白”的境况,反而激发了革命者大胆探索、敢于创新的勇气。他们相信,教育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工具,更是改造社会、锻造新人的革命武器。 本章通过梳理中央苏区成立前后的社会状况,分析当时教育的落后面貌,以及革命的洪流如何催生了对新式教育的迫切需求,为理解中央苏区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奠定历史基础。 第二章:革命的熔炉——中央苏区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 中央苏区教育的发展,呈现出多层次、多形式的鲜明特点,涵盖了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干部教育到农民教育,从军事教育到技术教育的方方面面。 2.1 普及初等教育,奠定文化基础 在中央苏区,普及初等教育被视为提高群众文化水平、传播革命思想的首要任务。尽管条件艰苦,但苏区政府竭尽全力,在农村地区建立起大量的初等学校,招收适龄儿童入学。学校的经费来源、师资的配备、教材的编写,都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教材内容上,不仅教授基本的读写算,更融入了革命理论、爱国主义、阶级斗争等内容,旨在培养具有革命意识的新一代。 2.2 干部教育,锻造革命中坚 干部教育在中央苏区教育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为了培养大批能够领导革命斗争、建设根据地的干部,苏区创办了各类干部学校,如中国工农红军学校、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党校等。这些学校不仅传授军事知识、党的理论,更注重培养干部的革命意志、组织能力和群众工作本领。通过严格的训练和深刻的思想改造,一批批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由此诞生。 2.3 工农教育,服务革命实践 针对工农群众的特点,中央苏区积极开展工农教育。在农村,兴办识字班、夜校,教授农民识字、算术、农业技术,以及革命道理。在工厂,开展工人培训,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和政治觉悟。这种面向基层、服务生产的教育模式,不仅提高了工农的文化素质,更增强了他们对革命的支持度和参与度。 2.4 特殊教育,应对战争需求 在战争年代,特殊教育也应运而生。例如,针对伤残军人的康复教育,培养医务人员的卫生学校,以及为革命烈士子女设立的保育院等。这些教育形式,体现了苏区政府对生命的关怀和对革命事业延续性的重视。 2.5 军事教育,保障武装斗争 军事教育是中央苏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军学校、军事政治学校等,负责培养各级军事指挥员和政治干部,教授军事理论、作战技能、政治工作等。这些教育机构为红军的革命战争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本章通过对中央苏区各级各类教育的详细介绍,展现了其教育体系的完整性与独特性,以及在资源匮乏的条件下,革命者如何以极大的能动性,将教育办得有声有色。 第三章:思想的洗礼——中央苏区教育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中央苏区教育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其办学形式,更在于其鲜明的教学内容和创新性的教学方法。 3.1 革命化、大众化的教学内容 中央苏区教育的教学内容,最显著的特点是其“革命化”和“大众化”。 革命化: 教材内容紧密结合革命斗争的需要,政治思想教育居于首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的纲领政策、阶级斗争学说、革命历史经验等,成为核心的教学内容。同时,也注重科学知识、文化知识的传授,但都围绕着革命的旗帜展开。 大众化: 教学内容力求通俗易懂,贴近工农的生活实际,避免空洞的理论说教。例如,将革命道理融入故事、歌谣、戏剧之中,便于群众理解和接受。 3.2 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 为了克服教育的脱离实际,中央苏区教育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实践导向: 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斗争中,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例如,干部学校的学员常常参与土地改革、宣传群众等实际工作。 启发式教学: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简单的灌输。教师的角色更多是引导者和启发者。 集体学习与讨论: 提倡小组讨论、集体备课,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革命文艺的运用: 将歌曲、戏剧、快板等多种形式的革命文艺融入教学,寓教于乐,生动活泼。 3.3 现实主义的教材编写 教材的编写也体现了革命的现实性。一方面,力求反映苏区实际,解答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另一方面,为了克服纸张、印刷的困难,也出现了用土办法编写教材、手抄教材的情况。 本章深入剖析中央苏区教育的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和教学手段,展现了其教育的鲜明政治立场和强大的实践指导意义,以及在资源匮乏下,教育工作者所表现出的非凡智慧。 第四章:艰苦的奋斗——中央苏区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中央苏区教育的发展,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战争的频仍、经济的困窘、人才的匮乏,以及敌人的封锁和破坏,都给教育事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4.1 战争与破坏的阴影 苏区频繁的军事斗争,导致学校被毁、师生伤亡、教学中断的情况时有发生。敌人的“清剿”和“扫荡”,也使得学校和教育机构不得不经常迁移,教学秩序受到严重干扰。 4.2 经济的拮据与物资的匮乏 苏区的经济基础薄弱,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学校缺乏校舍、桌椅、教材,教师的工资也难以保证。在艰苦的环境下,师生们只能克服重重困难,就地取材,自力更生。 4.3 师资力量的严重短缺 革命根据地的建设急需大量人才,而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和教师数量有限。因此,苏区教育常常面临师资短缺的困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苏区大力开展师范教育,培养本土教师,并鼓励有识之士投身教育事业。 4.4 敌人的封锁与思想渗透 国民党反动派对苏区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和政治文化渗透,企图扼杀苏区的教育事业。苏区教育需要同时抵御外部的压力和内部的思想混乱。 4.5 应对策略与伟大实践 面对这些挑战,中央苏区人民和教育工作者展现了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卓越的创造力。 艰苦奋斗,自力更生: 广泛开展劳动生产,节衣缩食,将有限的资源用于教育。 就地取材,因陋就简: 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建立简易校舍,自制教学工具。 加强政治思想教育,统一思想认识: 提高师生的政治觉悟,坚定革命信念。 大力发展师范教育,解决师资问题: 培养新一代教育工作者。 广泛发动群众,争取社会支持: 将教育事业视为全民的事业。 本章客观地分析了中央苏区教育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深入挖掘了在这些困境中,革命者如何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非凡的智慧,探索出一条条克服困难的道路,谱写了革命教育的壮丽篇章。 第五章:不朽的遗产——中央苏区教育的历史意义与现实启示 中央苏区教育,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教育探索的宝贵实践,不仅对当时的革命斗争产生了深远影响,更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为后世教育发展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5.1 革命人才的培养基地 中央苏区教育最直接的贡献,在于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革命干部和建设者。他们不仅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娴熟的专业技能,更具备坚定的革命理想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成为中国革命事业的中坚力量。 5.2 革命思想的传播阵地 教育是传播思想的有效途径。中央苏区教育通过系统性的教学,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等革命思想深入人心,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为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奠定了思想基础。 5.3 社会主义教育模式的早期探索 中央苏区教育所形成的一些教育理念和实践,如普及教育、干部教育、工农教育、理论联系实际、教育为人民服务等,都为后来中国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原型。 5.4 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传承 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中央苏区人民所展现出的顽强斗争精神和自力更生的奋斗品格,是中央苏区教育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这种精神,至今仍然激励着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克服困难,锐意进取。 5.5 对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启示 坚持教育的政治方向: 明确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 注重实践教育,理论联系实际: 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注教育公平与普及: 努力缩小教育差距,保障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 面对教育改革中的挑战,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 结语 《中央苏区教育史料汇编》所呈现的,是一段在枪林弹雨中孕育,在物质匮乏中成长,在理想信念指引下奋进的教育史诗。它不仅仅是历史文献的简单集合,更是对那段峥嵘岁月里,革命者们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大胆探索和不懈奋斗的生动记录。这些珍贵的史料,如同革命的火种,穿透历史的尘埃,再次点燃我们对教育真谛的思考,激励我们在新的时代,继续传承和发扬中央苏区教育的宝贵精神,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智慧和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从目录和一些篇章的标题就能窥见其厚重的历史分量。首先,我对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本身就充满好奇,而“中央苏区教育史料汇编”这个名字,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那个特殊年代教育实践的窗口。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儿童教育、扫盲运动以及如何将革命思想融入教学的内容。想象一下,在那个物资匮乏、战火纷飞的年代,如何去构建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如何培养新一代的革命接班人,这本身就是一项极其艰巨而伟大的任务。我猜测,书中的史料肯定会包含大量的政策文件、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师的教学笔记,甚至可能还有学生们的作文和学习心得。这些第一手的资料,比任何二手解读都更能直观地展现那个时代的教育图景。我非常期待能够从中了解当时教育的特点,比如课程设置是如何体现时代需求的,教师的选拔和培养方式是怎样的,以及教育在巩固革命政权、凝聚人心方面究竟发挥了多大的作用。总而言之,这本书在我眼中,是一部关于理想、关于实践、关于如何在逆境中播撒知识火种的生动教材,充满了历史的温度和思想的光辉。

评分

我被这本书所蕴含的巨大信息量所吸引。作为一本“史料汇编”,它承诺提供的是最直接、最原始的历史记录。中央苏区,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名字,而关于那里的教育,我总觉得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细节等待发掘。我尤其好奇,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下,教育的“内容”是如何构建的?课程设置是否会非常独特,例如,如何将革命理论、军事常识、生产技能与基础文化知识相结合?有没有关于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际主义教育的史料?我还在想,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关于“红色学校”的建设和管理,例如,学校的选址、师资的构成、经费的来源,以及在紧张的军事斗争背景下,学校如何维持正常运作的细节。我希望通过阅读这些汇编的史料,能够更具体地、更系统地了解中央苏区在教育领域的探索和实践,看到那个年代的人们是如何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为下一代构建教育体系,为革命事业播撒思想的种子。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扇通往历史深处,了解那个时代教育肌理的绝佳窗口。

评分

读这本书,我最看重的不仅仅是历史的陈述,更是那些埋藏在字里行间的“人”的故事。中央苏区,那个词汇本身就承载了太多的情感与意义。而教育,作为一种传承和启蒙的方式,在那个特定时期,其承载的意义更是非同一般。我预感,在这厚厚的史料汇编里,会涌现出无数鲜活的面孔:那些怀揣教育理想的先行者,在简陋的教室里,用最朴素的语言,点燃无数孩子心中的希望;那些渴望知识的少年,在枪炮声的间隙,努力辨认着黑板上的每一个字。我特别想知道,当时是否有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背景人群的教育策略?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情况下,教育资源是如何分配的?教育内容又是如何兼顾现实的斗争需要与长远的理想培养的?会不会有关于如何进行政治教育、如何培养工农子弟的讨论?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看到,在那段艰难岁月中,教育是如何成为一种凝聚力量、塑造思想、支撑信仰的基石。它不仅仅是史料的堆砌,更是那个时代人民智慧与坚韧的缩影,是那个集体为了未来而拼搏的有力见证。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脑海里首先浮现的是一幅幅历史的画面:红色的旗帜在简陋的校舍上空飘扬,一群穿着朴素的孩子围坐在简易的课桌旁,认真地听着老师的讲课。我深信,这本书中的史料,定会勾勒出中央苏区教育的全貌。我特别对那些关于如何开展“工农干部教育”和“识字扫盲运动”的内容充满了兴趣。在那个以工农为阶级基础的革命年代,如何快速提高广大工农群众的文化素质,如何培养出合格的工农干部,必然是教育的重中之重。我想象书中会记载各种培训班的设立、教材的编写过程,甚至可能还有一些关于教育方法创新和实践的案例。此外,对青少年进行革命理想教育,培养他们的阶级意识和奉献精神,也一定是教育的核心内容。我渴望通过这些史料,深入了解当时教育工作的具体执行情况,了解教育如何服务于革命斗争的大局,以及在有限的条件下,教育工作者们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将知识的火种传递下去的。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深入研究的宝贵史料集,它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精神内核。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它唤起我对那个风云际会年代教育的无限遐想。“中央苏区教育史料汇编”,仅仅是这个标题,就预示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我尤其对其中可能包含的关于“苏维埃学校”的运营细节非常感兴趣。在那样的环境下,学校是如何运作的?师资力量是如何配备的?教材是怎样编写的?我想象着,书中或许会有关于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案例,会有关于如何开展儿童健康成长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指导性文件,甚至会有关于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的记载。我期待能够从中看到,那个年代的教育者们,是如何在战火纷飞、物质匮乏的条件下,坚持为革命事业培养人才,为中华民族的未来播下希望的种子。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资料的集合,更是一部关于理想、信念和坚韧精神的生动写照,它能够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教育的独特价值和历史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