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璟李煜詞校注(簡體版)

李璟李煜詞校注(簡體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李璟
  • 李煜
  • 校注
  • 宋詞
  • 文學
  • 古籍
  • 簡體中文
  • 詩詞
  • 注譯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墨林閣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上海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32585519
商品編碼:29754373109
包裝:平裝-膠訂
齣版時間:2017-11-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李璟李煜詞校注(簡體版)

定價:30.00元

作者:南唐] 李璟,李煜;詹安泰,校 注

齣版社:上海古籍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53258551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李璟李煜詞校注》是詹安泰先生以《晨風閣叢書》刻王國維校補南唐二主詞本為底本,博參南宋以來各種版本,兼取有關二主詞的專集、選本、詞話、筆記等,互相比勘,精審以求,乃二主詞難得的一種校注本。此次又有新增輯評,內容更為充實。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長短句的江山:風流詞人李璟、李煜的詞風與時代印記 在中國文學史上,南唐二主李璟、李煜以其獨特的詞風和跌宕的人生,留下瞭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們的詞作,如同一麵棱鏡,摺射齣那個風雲激蕩、王朝更迭的時代,也映照齣他們作為帝王卻又充滿文人情懷的復雜內心。本書旨在深入探究李璟、李煜的詞作,從詞風的演變、意境的營造、情感的抒發以及時代背景的製約等多個維度,展現兩位詞人的藝術成就與文學價值。 一、 詞風的傳承與開創:從“亡國之音”到“後主之哀” 李璟,作為南唐的開國之君,在詞的發展史上扮演著承前啓後的角色。他深受晚唐五代以來詞風的影響,在繼承溫庭筠、韋莊等人的綺麗、香艷風格的同時,也開始融入自身的政治抱負與人生感悟。其詞作多描寫帝王生活的奢華、後宮的歡宴,以及對江山社稷的經營。例如,《浣溪沙·手捲珠簾上玉鈎》所描繪的宮廷景象,“羅袖何曾解酒,玉卮卻欲傾霞”,展現瞭帝王生活的精緻與繁華。然而,在他的詞中,也隱約流露齣憂患意識和對現實的關照。即便是在描繪盛世之時,也偶有“斜陽脈脈,低倚吳鈎”的惆悵,預示著王朝的不安。 李煜,則是將南唐詞風推嚮巔峰的關鍵人物,也是中國詞史上一位極具傳奇色彩的詞人。他繼承瞭其父李璟的詞風,並將其發展到瞭極緻。早期,他的詞作與李璟相似,多描繪宮廷生活、歌舞升平,風格綺麗,情景交融。如《玉樓春·晚妝初瞭明肌雪》,“落花如錦,春風不度”,依舊是典型的皇傢詞情。然而,隨著南唐的國勢衰微,特彆是被北宋滅亡後,李煜的詞風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從一位帝王淪為階下囚,從錦衣玉食的宮廷生活跌入悲苦淒涼的牢獄。這種巨大的命運轉摺,使他的詞作風格發生瞭質的飛躍,從“宮體詞”轉嚮瞭“亡國之音”,開啓瞭中國詞史上“後主之哀”的悲情詞風。 李煜後期的詞,如《虞美人·春花鞦月何時瞭》、《破陣子·四十年光似夢流》等,情感真摯,意境深遠,成為韆古傳唱的經典。他用最樸素的語言,抒發瞭最深刻的哀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嚮東流”,這句被譽為“韆古絕唱”的詞句,將亡國之君的悲痛、對故國的思念、對人生的迷茫,以及無法排遣的愁緒,錶現得淋灕盡緻,感人肺腑。他的詞不再是簡單的景物描繪,而是將個人情感與時代悲劇、個人命運與國傢興衰緊密地結閤在一起,實現瞭詞的抒情功能的最大化。 二、 意境的營造:從“樂府”到“心物交融” 李璟、李煜的詞,在意境的營造上,都錶現齣高超的藝術技巧。李璟的詞,在描寫宮廷生活時,善於運用穠麗的色彩和細膩的筆觸,營造齣繁華而又略帶憂傷的氛圍。他常常將景與情巧妙地融閤,使得景物描寫本身就帶有情感色彩。例如,“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勾勒齣一幅熱鬧繁華的酒肆圖景,其中也暗含著詞人對當下生活的滿足與留戀。 而李煜的詞,尤其是在後期,其意境的營造達到瞭中國古典詩詞的最高境界之一——“心物交融”。他不再是簡單地描繪外部景物,而是將內心的情感投射到景物之中,使景物成為他內心世界的延伸。當他看到春花鞦月,他感受到的不是春天的美好,而是國破傢亡的傷痛;當他聽到南唐的舊麯,他體驗到的不是音樂的愉悅,而是對逝去歲月的無盡追憶。 例如,《虞美人》中,“春花鞦月何時瞭?往事知多少?”。這裏的“春花鞦月”不再是單純的自然景物,而是承載著他無限哀思的意象。它們依舊美好,但美好背後卻是他再也迴不去的故國和再也無法重現的往昔。他將個人的悲痛賦予瞭永恒的自然景象,使得這些景象也濛上瞭一層悲劇的色彩。又如《相見歡》中的“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鈎,寂寞梧桐深院鎖清鞦。”,“月如鈎”暗示著殘缺的月光,也象徵著他破碎的江山和殘缺的人生。“寂寞梧桐”則成為他孤寂心靈的象徵,“深院”是囚禁他身心的牢籠。整個畫麵,從上到下,從景到情,都彌漫著一種無邊無際的寂寞和悲涼。李煜的詞,將客觀的景物描寫轉化為主觀情感的抒發,使得讀者在欣賞景色的同時,也能深切地感受到詞人內心的悲痛與無奈。 三、 情感的抒發:從“帝王之情”到“靈魂之語” 李璟、李煜的詞,在情感抒發上,經曆瞭從相對剋製到全然釋放的轉變。李璟的詞,雖然也抒發情感,但更多的是一種貴族式的、相對含蓄的情感錶達,與他的帝王身份相符。他的情感更多地體現在對功業的追求、對生活的享受以及對國傢未來的思考上。即使有失意,也多以“何處是歸程”的疑問句式錶達,顯得較為內斂。 李煜的情感抒發則更加熾烈、更加真實、更加深刻。他將個人的不幸、亡國的痛苦、對故國的思念、對過往的追憶,以及對命運的無奈,毫無保留地傾注於詞中。他的詞,不再是滿足於描繪錶麵的哀愁,而是直擊靈魂深處,將人生的悲劇感、存在的虛無感,以及對生命意義的拷問,錶現得淋灕盡緻。 在李煜的詞中,我們可以看到他作為一個人,最真實、最脆弱的一麵。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帝王,而是一個有著七情六欲、有著血有肉的普通人,隻不過他的不幸遭遇,比一般人更為慘烈。他對故國的思念,不是簡單的懷舊,而是對失去的一切的深深眷戀,以及對生命中美好事物的永恒失落。他對生命的感悟,也從最初的享樂,轉嚮瞭對人生短暫、世事無常的深刻體會。他的詞,不僅僅是抒發個人情感,更是將一種普遍性的生命悲劇,通過他獨特的藝術語言,錶達瞭齣來,觸動瞭無數讀者的心弦。 四、 時代背景的印記:亂世的催化劑與藝術的催生婆 李璟、李煜的詞作,無法脫離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晚唐五代,是一個政治動蕩、藩鎮割據、戰亂頻仍的時期。這種社會大環境,既為他們的詞作提供瞭創作的素材和靈感,也深刻地影響瞭他們的詞風和情感基調。 李璟作為南唐的建立者,其詞作中往往帶有對建立功業的渴望和對國傢未來的憂慮。他身處亂世,既要鞏固政權,又要防範強敵,這種政治壓力和時代使命感,使得他的詞作在錶現享樂的同時,也暗含著一種憂患意識。 而李煜的悲劇,更是那個時代政治動蕩的直接産物。南唐作為南方的一個小國,在北宋強大的軍事壓力下,最終走嚮滅亡。李煜作為亡國之君,他的詞作,成為瞭那個時代政治悲劇的直接見證和藝術寫照。他的“亡國之音”,不僅僅是他個人的悲歌,更是那個時代無數破碎的傢庭、無數逝去的生命,以及無數破滅的理想的縮影。 然而,也正是這樣的時代背景,催生瞭李煜詞作的獨特藝術魅力。如果李煜不是亡國之君,他的詞作或許不會達到如此深刻的藝術高度。正是顛沛流離的生活、國破傢亡的慘痛,激發齣他內心深處最真摯、最強烈的感情,並通過他的筆尖,凝練成不朽的藝術作品。可以說,那個動蕩的時代,既是他們悲劇人生的催化劑,也是他們藝術成就的催生婆。 五、 結語:穿越時空的共鳴 李璟、李煜的詞,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穿越瞭時空的阻隔,至今仍能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李璟的詞,展現瞭一個帝王在權力與藝術之間的遊走,其綺麗與深情並存的風格,為後世詞人提供瞭豐富的藉鑒。而李煜的詞,則以其真摯的情感、深邃的意境和極富感染力的語言,成為中國詞史上的一個高峰,被譽為“韆古絕唱”。 本書旨在通過對李璟、李煜詞作的細緻梳理和深入分析,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這兩位詞人的藝術世界,感受他們詞作中蘊含的豐富情感和深刻思想。通過對詞風的演變、意境的營造、情感的抒發以及時代背景的解讀,我們能夠更全麵地認識李璟、李煜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他們作品所具有的永恒藝術價值。他們的詞,不僅僅是個人情感的抒發,更是對那個時代的迴響,是對人類共同情感的體驗,是值得我們反復品讀、細細體味的文學瑰寶。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實在讓人眼前一亮。紙張的質感厚實而細膩,摸上去就知道是下瞭功夫的,不是那種廉價的印刷品。字體選擇上,清秀的宋體配上適度的行間距,使得閱讀體驗非常舒適,即使是長時間沉浸其中,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尤其是對於詞的校注部分,作者似乎深諳閱讀者的需求,關鍵的注釋和引文都以不同的顔色或字體進行瞭區分,非常清晰明瞭,讓人一目瞭然地抓住重點。這種對細節的關注,體現瞭齣版方對傳統文化的一種敬畏之心。我尤其欣賞那種精心設計的版邊空白,它不僅給予瞭文字呼吸的空間,也為讀者留下瞭思考和批注的餘地。整體而言,這本書拿在手裏,就有一種沉甸甸的學問感和藝術感,絕非一般的普及讀物可比擬。它不僅僅是一本提供信息的工具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擺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種享受。

評分

我必須提及本書在結構安排上的匠心獨運。它並非簡單地按照作者生卒年來編排,而是似乎融入瞭一種內在的敘事邏輯。在某些篇章的過渡之處,能感受到作者在試圖構建一種文學流變的時空感,比如將風格相近、意境相似的詞作安排在一起進行對比賞析,這種“橫嚮”的比較研究,比傳統的“縱嚮”梳理更能激發讀者的聯想和思考。翻閱過程中,我發現自己不斷地在不同詞人之間跳躍,卻總能被巧妙地引導迴一個更宏大的文學圖景之中。這種非綫性的閱讀體驗,讓原本可能枯燥的考證變得富有情趣。它鼓勵讀者去發現詞與詞之間那些微妙的、跨越時空的共鳴,而非僅僅停留在對單個作品的孤立解讀上。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大觸動,在於它對“時間感”的處理。通過詳盡的校訂和考證,我們仿佛能聽到詞人吟詠時的嘆息和筆鋒的頓挫,曆史的塵埃似乎都被輕輕拂去。每一次翻閱,都像是一次與古代文人的秘密對話。尤其是那些關於詞牌和韻腳的細緻說明,讓我意識到每一句看似信手拈來的文字背後,都蘊含著嚴格的格律要求和作者極大的匠心。這種對“法度”的尊重,反過來凸顯瞭詞人超越法度的藝術成就。它讓我明白,真正的自由往往誕生於最嚴格的約束之中。這本書不僅是學習詞作的教材,更是一種關於“精工細作”與“持之以恒”的生活哲學的體現。

評分

對於那些對古典文學抱持著敬畏但又略感畏難的普通愛好者而言,這本書的導讀部分簡直是雪中送炭。它用一種非常平易近人、充滿人文關懷的筆調,為我們勾勒齣瞭詞體發展的脈絡和主要特徵。作者沒有過多地使用晦澀的術語,而是通過生動的語言將復雜的文學現象闡釋得清晰透徹。比如,作者如何描述“婉約”與“豪放”之間微妙的張力,那種描述仿佛就在眼前上演瞭一齣舞颱劇,充滿瞭畫麵感。這種“大傢不擺架子”的寫作態度,極大地降低瞭學習的門檻,讓普通讀者也能自信地走進復雜的古典詞境。它成功地架起瞭一座橋梁,連接瞭高深的學術研究與大眾的審美需求。

評分

初讀這本詞選集,我立刻被其嚴謹的學術態度所摺服。編者在選材上的取捨極其謹慎,不僅收錄瞭那些膾炙人口的名篇,更巧妙地穿插瞭一些相對冷僻但藝術價值極高的作品。更難能可貴的是,對於每一首詞的注釋,都不是敷衍瞭事地解釋字麵意思,而是深入挖掘瞭詞背後的曆史背景、典故齣處乃至作者當時的心境。例如,對某個生僻典故的考證,往往會引述多方學者的觀點進行對比分析,最後給齣自己審慎的結論,這種多角度的呈現方式,極大地拓展瞭我們對詞作意境的理解深度。這已經超越瞭一般的“校注”範疇,更像是一部小型文學研究的匯編。對於想要深入瞭解特定時期文人精神世界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打開瞭一扇堅實可靠的大門。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