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评析与治理研究
定价:39.80元
售价:27.1元,便宜12.7元,折扣68
作者:孙建华
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6-01
ISBN:9787550411333
字数:215000
页码:17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孙建华著的《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评析与治理研究》进行盈余质量的评析研究,主要按照两条路径展开:一条路径是基于财务报告视角,从理论阐述和案例分析两个方面对盈余质量进行评析研究,特别进行了基于关联交易条件下和币值变动条件下对盈余质量的分析;另一条路径是基于模型构建和实证视角,以80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利用因子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构建盈余质量综合评价模型,并利用模型对样本公司的盈余质量进行评析,接着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实证检验。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阅读过程中,我发现本书在研究方法上颇具匠心。作者并非仅仅依赖传统的定量分析,而是巧妙地融合了案例研究和理论推导,使得分析更加立体和深入。例如,在对“财务报表信息披露质量”进行评估时,作者不仅仅关注了披露的充分性,还深入探讨了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准确性以及可理解性。书中对“会计政策选择”对盈余质量影响的分析,更是细致入微,通过具体的会计准则条文解读,揭示了管理层在盈余管理中的“操作空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批评这些“操作”,而是引导读者思考,在何种情况下,这些政策选择是为了更真实地反映公司经营状况,而在何种情况下,则可能被用于隐藏问题。此外,书中对于“外部监管”在提升盈余质量方面作用的探讨,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于理解当前监管环境下的上市公司行为,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对其结构和内容的严谨性印象深刻。作者在构建论证逻辑时,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使得整个研究显得十分扎实。从理论基础的梳理,到实证研究的设计,再到结论的提出,每一个环节都经过了精心的打磨。书中对“审计质量”在提升盈余质量中的作用的探讨,也十分到位,详细分析了审计师的独立性、专业胜任能力等因素如何影响审计结果。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讨论“声誉机制”在约束盈余管理行为方面的作用时,引用的一些行为金融学理论,这为理解上市公司行为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上市公司盈余质量和公司治理的学术专著,更是一本能够帮助读者提升财务分析能力、理解资本市场运作的实用指南。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上市公司信息、进行理性投资的读者而言,这本书都值得一读。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朴实无华,给人一种专业、严谨的感觉。初翻开,便被其清晰的章节结构和细致的目录所吸引。作者在开篇就奠定了坚实的研究基础,引用的理论和模型都具有相当的代表性,让人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期待。书中对“盈余质量”这一核心概念的界定,不仅仅停留在会计准则的层面,更深入地探讨了其背后驱动因素,以及不同行业、不同公司在盈余质量方面可能存在的差异性。作者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试图揭示影响盈余质量的深层原因,并不仅仅是简单地列举数据,而是对数据背后的逻辑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一点尤为可贵,对于想要深入理解财务报告背后信息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例如,在讨论“盈余管理”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所有盈余管理行为都视为负面,而是区分了合法合规的盈余规划与可能损害投资者利益的操纵行为,并给出了相应的识别方法,这对于投资者在分析财报时规避风险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术研究的严谨,又不乏通俗易懂的解释。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善于运用类比和比喻,将复杂的财务概念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例如,在解释“现金流质量”与“利润质量”的区别时,作者将利润比作“面子”,而现金流则比作“里子”,形象地说明了两者之间的重要性差异。这种叙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使得非财务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从中获益。同时,书中在引用大量数据和图表时,也十分注重其解释和说明,确保读者能够理解这些信息所传达的意义。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探讨“投资者保护”与“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时,引用的那些生动的故事和历史事件,这使得原本枯燥的学术研究,充满了人文关怀。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惊喜,在于其对“公司治理”与“盈余质量”之间关系的深刻洞察。作者并非孤立地讨论这两个概念,而是将其紧密地联系起来,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分析框架。书中详细阐述了不同类型的公司治理机制,例如股权结构、董事会构成、薪酬激励制度等,是如何影响管理层决策,进而作用于盈余质量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股权集中度对盈余质量影响时,引入的“代理成本”理论,以及对不同投资者类型(如机构投资者、内部人)的分析。这使得读者能够从更宏观的视角理解,为什么某些公司治理结构更容易导致盈余操纵,而另一些则更能促进盈余的真实性。书中对案例的选取也相当有代表性,涵盖了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上市公司,通过分析这些具体案例,作者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其中的逻辑。比如,作者在分析一家公司因过度追求短期业绩而进行的盈余管理行为时,详细列举了其导致长期竞争力下降的后果,这对于教育投资者认识到“短期利益”与“长期价值”之间的权衡至关重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