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共和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研究

土耳其共和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哈全安 著
图书标签:
  • 土耳其
  • 政治
  • 民主化
  • 政治体制
  • 现代土耳其
  • 政治发展
  • 共和主义
  • 中东研究
  • 国际政治
  • 比较政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ISBN:9787542632616
商品编码:2975946355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0-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土耳其共和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研究

定价:42.00元

售价:28.6元,便宜13.4元,折扣68

作者:哈全安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0-07-01

ISBN:978754263261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9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为“外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研究丛书”中的一本。全书主要阐述了土耳其共和国的建立与一党制政治框架的形成;国家主义与民族经济的发展;多党制与土耳其共和国的民主化进程;军人政治与土耳其共和国的民主化进程;现代伊斯兰主义与土耳其共和国的民主化进程等方面的知识。

目录

出版说明
引言
章 凯末尔主义的实践与土耳其民族国家的成长
 一、土耳其共和国的建立与一党制政治框架的形成
  1.土耳其共和国的建立
  2.权力来源的转移
  3.一党政治的形成
 二、国家主义与民族经济的发展
  1.土耳其共和国初期的经济状况
  2.共和国初期的经济政策
  3.国家主义政策的影响
 三、世俗化改革与社会的整合
  1.世俗主义改革
  2.土耳其社会的整合
第二章 多党制与土耳其共和国的民主化进程
 一、一党制的衰落与多党制的兴起
  1.共和人民党的危机
  2.民主党的权力之路
  3.民主党的十年
 二、多党制的政治探索与政治动荡
  1.政党政治的发展
  2.意识形态的多元化趋势
  3.多党联合
 三、多党制的日臻成熟与政治稳定
  1.祖国党与土耳其的政治发展
  2.“新联合时代”的政党政治
  3.多党政治的崭新局面
第三章 军人政治与土耳其共和国的民主化进程
 一、1960年“革命”与民主制度建设
  1.“新中产阶级”与民主党的危机
  2.“五·二七”事件及其政治影响
  3.1961年宪法与新的政权架构
 二、“备忘录”与危机
  1.1960年的遗产与军队的变化
  2.左派的兴起与德米雷尔的危机
  3.1971年及其政治内涵
 三、1980年的军事与民主框架的理性收缩
  1.9月12日之前土耳其的政治危机
  2.1980年与军的统治
  3.文官政治的恢复
第四章 现代伊斯兰主义与土耳其共和国的民主化进程
 一、现代伊斯兰主义的文化复兴
  1.土耳其与伊斯兰教的历史联系
  2.伊斯兰主义文化复兴的主要内容
  3.伊斯兰文化复兴的原因
 二、现代伊斯兰主义的政治复兴
  1.伊斯兰激进组织与苏非教团
  2.第二共和国时期具有伊斯兰教色彩的政党
  3.繁荣党与美德党
 三、现代伊斯兰主义与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完善
  1.社会结构的变化与新社会群体的成长
  2.伊斯兰主义复兴的政治环境
结语:土耳其政治民主的进步
 一
 二
 三
 四
 五
参考文献
 一、英文文献
 二、中文文献
 三、参考网站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历史的回响:文明碰撞与现代国家的塑造 本书并非一部关于土耳其共和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学术研究,而是旨在深入探索人类文明史中,不同文明形态如何相互碰撞、融合,并最终催生出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现代国家形态的复杂历程。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塑造了世界格局、影响了无数民族命运的宏大叙事,试图理解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政治、社会、文化和经济力量是如何交织作用,引导着人类社会从古老的秩序走向现代的多元。 第一章:文明的曙光与早期政治形态 我们将从人类文明的摇篮出发,审视那些最早的政治组织形式。从美索不达米亚的城邦联盟,到古埃及的中央集权帝国,再到古希腊城邦的民主萌芽,以及罗马共和国和帝国的崛起,这些早期文明在政治权力结构、社会组织方式、法律体系的建立以及思想观念的形成上,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我们将分析这些文明在应对内部挑战(如社会分化、资源分配、权力继承)和外部威胁(如外族入侵、贸易竞争)时所采取的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如何塑造了它们的政治制度,并对后来的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特别地,我们将聚焦于希腊城邦的民主实践,尽管其规模有限且存在排他性,但其关于公民参与、公共决策和法律平等的理念,无疑是现代民主思想的早期火种。同时,罗马共和国的共和体制,其混合政体(consul, senate, popular assemblies)的设计,以及其法律体系的演进,也为后世的政治理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我们会探讨这些早期政治形态的局限性,例如对奴隶制的依赖,以及其最终如何被更强大的帝国所取代,但它们所孕育的思想种子,却在历史的长夜中闪烁不灭。 第二章:帝国的回响与文明的交融 在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文明的兴起与拜占庭帝国的延续,构成了东西方文明碰撞与融合的独特画卷。罗马帝国的分裂,使得东西方各自沿着不同的道路发展,但也并非完全隔绝。东罗马(拜占庭)帝国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罗马的法律、行政和文化传统,并在东正教的影响下,发展出一种独特的政治与宗教结合的模式。而西欧则经历了封建制的形成,教会的权力日益增长,王权在与教皇、贵族、骑士的复杂博弈中缓慢发展。 与此同时,伊斯兰文明的崛起,以其强大的军事征服和璀璨的文化成就,深刻地改变了地中海世界的政治版图和思想格局。从阿拉伯帝国的哈里发制度,到奥斯曼帝国的苏丹统治,伊斯兰文明在政治组织、法律体系(伊斯兰法)、科学技术和哲学思想方面,都对当时的欧洲产生了显著影响。我们将分析这些帝国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建立起一套统治体系,以及它们在促进知识传播、商品流通和文化交流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这一时期,我们还将考察游牧民族的迁徙和征服对欧亚大陆政治格局造成的冲击。例如,匈人、突厥人、蒙古人的崛起,不仅改变了旧有的帝国版图,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这些大规模的迁徙和征服,既带来了破坏,也带来了新的社会结构和政治理念的传播,为后来的世界历史进程埋下了伏笔。 第三章:近代国家的萌芽与主权的形成 进入近代,欧洲大陆涌现出诸多新兴的民族国家,这是一个充满变革与冲突的时代。民族国家的兴起,标志着以领土、人口、主权和政府为核心的现代国家概念的初步形成。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极大地冲击了教会的绝对权威,为世俗王权的发展扫清了障碍。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如法国的波旁王朝,英国的都铎王朝,以及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都集中了大量权力,并开始建立起统一的行政、司法和军事体系。 这一时期,主权的概念逐渐清晰化。让·博丹等思想家提出的国家绝对主权理论,强调国家在内部的最高统治权和在外部的独立性。这为后来国际关系中主权平等的原则奠定了基础,尽管在实践中,强权政治依然是主导。同时,我们也将审视商业革命和地理大发现带来的经济变革,如何为近代国家的崛起提供了物质基础。殖民主义的扩张,更是将欧洲国家的势力范围扩展到全球,并深刻地改变了世界各地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在此过程中,我们还将考察早期启蒙思想家的贡献,如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他们的政治哲学,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对国家起源、政府形式、公民权利和自由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为后来的政治革命和宪政建设提供了理论武器。洛克关于自然权利、分权制衡的论述,卢梭关于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的观点,都对塑造现代政治思想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第四章:革命的浪潮与现代政治思想的实践 18世纪末和19世纪,一系列震撼世界的革命,如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将现代政治思想付诸实践,并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了世界政治格局。美国革命的成功,证明了殖民地人民可以摆脱宗主国的统治,建立一个共和国,并奉行自由、民主、平等的原则。其制定的《独立宣言》和《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成为了后世许多国家制定宪法的典范。 法国大革命则更为激进,它推翻了君主专制,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对欧洲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尽管革命经历了曲折和暴力,但其所倡导的人权、公民权利、民族主义和共和国的理念,却深入人心。这一时期,民族主义作为一种强大的政治力量开始兴起,促使欧洲的许多民族纷纷寻求建立自己的独立国家。意大利的统一、德意志的统一,就是这一时代最显著的标志。 然而,革命的浪潮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拿破仑战争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但也引发了欧洲列强的反弹和新的冲突。19世纪,欧洲进入了一个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元的时代,但同时,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新的政治思潮应运而生,并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构成了挑战。我们将分析这些革命的复杂性,以及它们在推动社会进步和政治变革的同时,也可能带来的动荡和分裂。 第五章:20世纪的动荡与全球政治格局的演变 20世纪是充满剧烈动荡和深刻变革的一个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彻底改变了全球政治力量的对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带来了旧帝国的瓦解,如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俄罗斯帝国,也催生了新的民族国家,并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殖民地的解放运动。然而,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并不稳固,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标志着全球格局进入了两极对峙的时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东方社会主义阵营。冷战的持续,深刻地影响了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在此期间,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地独立运动风起云涌,亚非拉许多国家纷纷走向独立,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20世纪后期,随着苏联的解体,冷战格局结束,世界进入了一个单极或多极并存的时代。全球化进程加速,经济一体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然而,新的挑战也随之而来,如地区冲突、恐怖主义、民族主义的复苏、气候变化以及数字时代带来的信息传播和意识形态博弈。我们将分析20世纪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的全球政治秩序,以及它们所带来的深刻教训。 结语:历史的印记与未来的展望 本书并非要提供对某个特定国家政治民主化进程的详细分析,而是希望通过对人类文明史宏大叙事的梳理,帮助读者理解政治形态的演变、国家主权的形成、思想观念的传播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我们所看到的每一个政治体制,每一个社会制度,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历史的产物,是无数次碰撞、妥协、选择与演进的结果。 理解文明的碰撞与现代国家的塑造,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当今世界政治的复杂性,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所面临的挑战,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更审慎的思考。历史的回响,至今仍在我们耳边激荡,而理解这些回响,是我们在变幻莫测的时代中,保持清醒与前行的重要基石。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一个希望全面了解中东地缘政治格局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提供的背景知识是无价的。它巧妙地将土耳其的内部政治演变置于冷战格局、后冷战时代的欧洲一体化进程以及伊斯兰世界内部的多元化浪潮之中进行考察。作者并没有将土耳其视为一个孤立的政治实体,而是将其视为连接东西方的关键节点,其政治选择不仅关乎自身,也深刻影响着北约、欧盟以及中东地区的权力平衡。特别是书中关于土耳其与邻国关系的论述,揭示了其内政的民主化程度如何与其外交政策的激进化或保守化形成某种微妙的互文关系。这种宏大叙事与微观政治的结合,使得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关于土耳其的专著,更是一部理解当代地缘政治变迁的绝佳文本。读完后,我对土耳其这个国家复杂、矛盾而又充满活力的政治生命体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挺有意思的,采用了土耳其国旗的红白两色作为主色调,中间的图案似乎是在抽象地表达一种权力的交织与博弈。我是在一家旧书店里偶然翻到它的,当时只是被这个略显拗口的标题吸引。翻开目录,可以看到它对土耳其近代史的梳理非常详尽,从奥斯曼帝国的衰亡,到凯末尔主义的建立,再到后来的多次军事干预,时间跨度极大。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政党政治发展的部分,作者似乎没有简单地将土耳其的民主历程描绘成一条直线,而是用了大量的篇幅去剖析那些关键的转折点,比如1960年和1980年的两次重要政变,以及随之而来的宪法修订对政治生态的深远影响。读起来感觉作者在引用史料时非常严谨,甚至不惜花费笔墨去解读一些鲜为人知的小党派在历史洪流中的作用,这对于深入理解土耳其复杂的内部政治格局非常有帮助。特别是作者对“世俗化”与“宗教保守主义”之间张力的探讨,视角相当犀利,没有采取简单地非黑即白的评判,而是呈现了一种动态的、持续拉锯的状态。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性毋庸置疑,但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感到震撼的是它对“人民”这个主体的关注。它不仅仅停留在对精英阶层和制度变革的分析上,而是深入挖掘了普通民众对民主的期待与失望是如何塑造政治走向的。有一章专门对比了不同社会阶层对选举结果的反应,尤其是对那些长期处于边缘化的群体,比如库尔德少数族裔,他们对民主承诺的理解和实际体验之间的巨大鸿沟。作者使用了大量的案例研究,将宏大的政治叙事与具体的个体命运串联起来,读起来丝毫不枯燥。我记得书中提到一位农民在某次选举后的感慨,他说:“我们投票,但结果似乎只是换了批人来管我们,事情并没有变得更好。”这种朴素的语言背后,蕴含着对政治不信任的深刻洞察。这让我反思,我们常常把“民主”看作一个抽象的制度符号,而这本书则提醒我们,民主的成败,最终还是取决于它是否能真正改善每一个公民的生活质量和获得感。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更在于它对当前国际环境下“民主倒退”现象的深刻预示。虽然成书的时间点可能早于某些近期的政治事件,但书中所揭示的权力结构内部的张力与异化,在今天看来简直是惊人的先见之明。尤其是对司法独立性被侵蚀的过程的细致描摹,作者指出,政治权力往往不是通过一次性的大规模政变来夺取对制度的控制,而是通过看似合法的程序,逐步架空关键的制衡机制。书中对媒体环境变化的分析也十分到位,它详细阐述了公权力如何巧妙地利用经济杠杆和监管权力,将主流媒体塑造成一个单一的声音出口,从而有效地削弱了反对派的声音传播。这种对“温水煮青蛙”式权力收编手法的揭示,让我对当前许多转型期国家的现实保持了高度警惕。它像是一份详尽的“反面教材”,告诉我们民主的脆弱性体现在哪些细微之处。

评分

从写作风格上来说,这本书非常具有思辨性,它不像许多政治学著作那样追求纯粹的客观叙述,而是处处流露出作者对土耳其未来走向的深深忧虑。它的论证结构层层递进,逻辑链条非常紧密,读起来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穿越一片布满迷雾的政治丛林。作者频繁地使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将土耳其的经验与其他南欧或拉丁美洲的民主转型国家进行对照,这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视野。比如,在讨论军方角色时,书中并未简单地将其等同于其他国家的“铁腕”,而是深入分析了土耳其军方独特的“凯末尔主义守护者”身份是如何在法理和现实之间游走的。这种“驯化”与“反弹”的辩证关系,被作者描绘得淋漓尽致。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软性威权主义”的理解又深入了一层,不再认为它只是一个简单的概念标签,而是看到了其背后复杂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操作逻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