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刚航海时代——大西洋航游760天9787302394341林静

正版刚航海时代——大西洋航游760天9787302394341林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静 著
图书标签:
  • 航海时代
  • 大西洋航游
  • 探险
  • 游记
  • 历史
  • 文化
  • 旅行
  • 林静
  • 纪实文学
  • 海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温文尔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394341
商品编码:2976102429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3-01

具体描述

【拍前必读】:

本店销售的书籍品相可能因为存放时间长短关系会有成色不等,请放心选购。

付款后,不缺货的情况下,48小时内发货,如有缺货的情况下,我们会及时在聊天窗口给您留言告知。

发货地北京,一般情况下发货后同城次日可以到达,省外具体以快递公司运输为准。

望每位读者在收货的时候要验货,有什么意外可以拒签,这是对您们权益的保护。

注意:节假日全体放假,请自助下单;如需帮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祝您购物愉快!商家热线: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书名:航海时代——大西洋航游760天

定价:49.0元

作者:林静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302394341

字数:435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航海时代:大西洋航游760天》以一百章篇幅纪录了林静与法籍丈夫克里斯自驾私家帆船“同道者号”于大西洋历时760天航行两万海里历经二十几个国家的帆游故事。“人物素描”打开一扇扇特殊窗户;“美食系列”体现味蕾上的风土人情;见证大海的喜怒哀乐;体验海岛的异国风情……字里行间不仅让人感同身受如诗如画的自然美景、奇特的神人、有趣的妙事;也惊心动魄地记述了航海体力的艰辛、意外事故的挑战、技术的苛求、生活的不便。远离习以为常的工作和生活,以全新的角度观察事物,近观人与自然的关系,林静的感悟都浸透在每一章节里。

目录


作者介绍


林静,原名李麟静,1963年生于天津,1986年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获学士学位,1989年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获硕士学位。1990年赴加拿大自费留学,1992年于多伦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获硕士学位。在医疗器械行业中,先后从事过产品研发、市场销售、现场技术服务等工作。克里斯,1964年生于法国,巴黎高等商业学院(ESCP)毕业,多年从事企业管理工作。林静与克里斯于1994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相识,曾在加拿大、香港、澳大利亚、美国、法国生活,现定居澳大利亚悉尼和法国。2005年两人驾驶帆船“同道者号”航游于大西洋,为期两年零一个月,行程2万海里。2015年林静夫妇将驾驶新款帆船“海友号”再度航游。

文摘


  8出师不利,失控撞墙在法国逗留了一个月,“同道者”终于启航了。
  站西班牙的星杭(Giion)。航线斜穿比斯开湾,二百五十海里,历时四十一小时。比斯开湾是水手的恶梦,风大浪急是出了名的。原因是比斯开湾的海底大陆架很陡,在一海里的距离内,水深能从二百米一下子变到二十米,相当于水下悬崖峭壁。遇到大风时海底暗流兴风作浪,特别是当风向和海潮方向相反时更是凶险。因此过比斯开湾要等方方面面都合适的时间窗。2005年7月30日,理想的时间窗出现了,我们决定抓住这个机会:出发!以前的学习和训练都是纸上谈兵,这回是真刀真枪玩真格的。我们实战演习去过法国的小岛伊迪尔,那不过是几个小时的航程,小儿科而已。长距离的昼夜航行要辛苦得多,船一开起来总要有人掌舵,就是说总要有一个人醒着,睡觉只能轮班睡。我们采用四个小时一换班制,吃完了晚饭我就睡觉,晚上八点至午夜十二点老公上岗,十二点至凌晨四点我,凌晨四点至早晨八点又是老公。老公经常说海上日出有多美,我因为不值凌晨的班很少看到,但我看到过很美的夜色和大片的流星雨。制并非一成不变,如果遇到紧急情况,两个人都要在甲板上一起应付。
  因为是两昼夜的航程,又是次,我们决定提前把饭菜准备好,盛入密封盒放到冰箱里,吃的时候一热就行了。出发前重要的是做足功课:标记航线、坐标、目的地。我们有GPS和电子海图,为了保险起见,也为了兴趣,我们仍在传统的纸海图上用铅笔尺子标记。我们的海志也是纸笔的,每半小时记录经纬度、距离、航向、速度、风向、风力及主要事件。北欧的潮差很大,差不多有十来米,船要等到高潮位水足够深才能出港。另外我们希望到达西班牙时是白天,夜里进港人生地不熟的很危险,所以我们等到下午两点才出港。
  人生新的一页已经揭开,我们要去看世界了!这一天终于到来了,可奇怪的是我并没有感到特别地兴奋,两百多海里等在前面,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做好手上的每一个任务。大家可能不相信——我晕船!这个事实早就被发现了,从小我就晕车,晕船势在必行,逃也逃不掉。但任何问题都有解决对策,对付晕船有药片、手腕位箍、嚼姜糖,等等。有效的办法是一种药贴,贴在耳朵后面管用三天,它作用于人的神经系统。然而任何药物都有副作用,药贴的副作用是短期影响视力,把人的视力变成管筒状;影响味觉,吃什么都无味;另外它减少七窍的粘液分泌,让人口干舌燥。其实晕船也就是头三天,以后就习惯了。在海上时间长了,一上岸反而晕乎乎的,走路东摇西晃,又需要一两天身体才能适应回来。
  比斯开湾真够合作,风平浪静。中间有一段风停了,海水像一锅油一样地平。我们无心恋战,开动马达赶路,直到风再起才关机继续靠风力扬帆航行。
  一路上,标图,填日志,吃饭,洗碗(用海水),睡觉……平安无事,一切正常。八月一日凌晨我们看到了陆地,我的喜悦难以言表,航海两年,我每次到港都是这样。没有在海上漂过的人无法理解陆地带来的狂喜,忘记了哪位探险家说过:那天边的一个小黑点——陆地,代表着希望。
  我们用16频道和星杭(Gijon)游艇会联系后开进了游艇会加油码头,拿到了指定的泊位后,我们重新开启马达奔赴泊位。船没有刹车功能,船在水里有惯性,要想停船要反复用倒车,前车。如果船的速度比较快,倒车的马力就要大一点。
  我们正在操纵“同道者”在拥挤的游艇会钻行,意外发生了,马达的控制杆卡在了倒车的位置。当时倒车控制柄已经打在高档,倒车马力很大,“同道者”就像一头失控的怪兽,以很快的速度倒退着狂奔。我大惊失色,一边大呼小喊,一边拿着充气橡皮筒左隔右挡。我们是铝船,碰一下多瘪一块,可玻璃纤维船可是一撞一个窟窿。听到了我的喊声,游艇会的船主们都从舱里出来了,他们每人手里拿着多个充气橡皮筒严阵以待,等着一旦“同道者”前来碰撞,橡皮筒垫在撞点以减少硬伤。老公这时驾着失控的船左躲右闪,他应该紧急熄火,这是后来总结,但当时事情发生得太快了,没有时间想别的,当时想的就是别撞其他船。“同道者”一直向游艇会的防波堤墙驶去……我只觉得船身猛然一震,“同道者”撞到了墙上!老公一个箭步冲到船头,打开了船锚的锁链……“同道者”就在游艇会里抛了锚,这头怪兽终于驯服了。
  后,游艇会派快艇把“同道者”拖到了泊位。
  这么猛烈地一撞,“同道者”肯定伤得不轻,到底“同道者”伤势如何,我们很是担忧。
  P15-17

  ……

序言



《远航者的日记:风与浪的交响》 内容梗概: 本书并非一部宏大的历史叙事,也不是一本详尽的地理指南。它是一段真实而细腻的个人旅程的记录,一次跨越漫长时日的航海冒险,一种在茫茫大海上对生命、自然与自我的深刻探索。故事的主人公,一位怀揣着对未知世界无限向往的旅行者,踏上了一条史无前例的远航之路。从出发的那一刻起,他便将自己完全交付给了海洋的摆布,将生活的节奏与潮汐、风向、星辰的律动融为一体。 本书的核心,是主人公在长达七百六十个日夜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航海生活。这七百六十天,并非简单的日期累加,而是由无数个充满挑战、惊喜、孤独与感悟的瞬间编织而成。主人公并非寻求征服或发现,他更多的是一种融入,一种与自然对话的姿态。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在大西洋上遭遇的各种天气:狂暴的飓风如何将船只抛掷在巨浪之中,如同脆弱的枯叶;静谧的海面上,繁星如钻石般洒满夜空,映照出孤独旅人心底的渺小与宏大;迷雾笼罩的清晨,大海仿佛披上了神秘的面纱,每一次航行都充满了不确定性。 他的航海日志,记录的不仅仅是航行的里程和地理坐标。更多的是他与大海之间无声的交流。他观察海鸟的迁徙,理解它们与风的默契;他聆听鲸鱼的鸣叫,感受它们深邃而古老的智慧;他捕捉海豚跃出水面的那一瞬的自由,以及夜空中变幻莫测的云层。这些自然的景象,在他眼中不再是冰冷的风景,而是充满生命力的伙伴,是启迪他思考的镜子。 在漫长的海上生涯中,主人公也经历了人生的起伏。孤独是常伴左右的幽灵,尤其是在远离陆地,四周只有无尽的蓝色时。他会回忆起陆地上的亲人、朋友,回忆那些温暖的瞬间,但这种回忆并非沉溺,而是成为他继续前行的力量。他也曾面临物资短缺的困境,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维持生存,考验着他的智慧和决心。设备的故障、航行的迷失,这些突如其来的危机,都曾让他心生绝望,但每一次的克服,都让他对自己的能力有了更深的认识。 本书的另一重要主题,是对“家”的重新定义。当脚下不再是坚实的土地,当熟悉的景物消失在视野之外,当“家”变成了一艘漂浮在海上的船,主人公开始反思“家”的意义。是某个具体的地标?是某个熟悉的人?还是内心的某种归属感?在一次次日出日落的轮回中,他逐渐明白,“家”可以是一种流动的存在,可以是在任何安稳的港湾,也可以是漂泊途中,那颗不曾动摇的心。 主人公也借此机会,审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长期的隔绝,让他有机会摆脱外界的喧嚣和评判,从一个更超然的视角看待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他思考科技的边界,思考人性的复杂,思考那些在陆地上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价值与观念。大海的辽阔与无垠,让他学会了谦卑,也让他更加珍视生命的短暂与宝贵。 本书中的“大西洋航游”不仅仅是一段地理上的穿越,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主人公并非为了名垂青史的“发现”或“征服”,他的目的更在于体验,在于感受,在于将自己置于一个最纯粹、最原始的环境中,去聆听内心的声音,去理解生命的真谛。他将自己想象成一位古老的航海者,但他的工具和方式,又带着现代的痕迹。他不是哥伦布,也不是麦哲伦,他只是一个试图用自己的双脚,或者说是用船的船帆,去丈量世界,去拥抱生命,去寻找那份属于自己的、最真实的航行意义的普通人。 在七百六十天的航行中,主人公的每一次决策,都牵动着人与自然的微妙平衡。他学会了与风对话,懂得如何借力使力;他学会了与浪搏斗,在危机四伏的海面上寻找生机;他学会了与孤独为伴,在浩瀚的星空下寻找内心的宁静。他并不是一个孤傲的探险家,他也会在港口停靠时,与当地的居民交流,了解不同的文化,品尝异域的风情。这些短暂的停留,如同航行中的一抹亮色,为他的旅程增添了人文的色彩。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不同于现代生活节奏的视角。在快节奏、高效率的当下,主人公放慢脚步,用七百六十天的时间,去完成一项看似“不切实际”的壮举。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生命中并非只有目的地,过程本身同样重要,甚至更为珍贵。他的航海日志,记录的不是成功学的鸡汤,也不是旅行攻略,而是一种慢下来的智慧,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哲学,一种对生命最本真的渴望。 本书的语言风格朴实而富有诗意。主人公用最真挚的情感,去描绘他所见所感。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珠玑,充满了感染力。读者仿佛能感受到海风拂面,听到海浪拍打船舷的声音,看到星辰在海面上投下的粼粼波光。这是一本能够唤醒读者内心深处对冒险、对自由、对探索的向往的书籍。它告诉我们,即使在最平凡的生命旅程中,也蕴藏着无限的可能,只要我们敢于迈出那一步,敢于拥抱那未知的远方。 总而言之,《远航者的日记:风与浪的交响》是一曲关于勇气、坚持、孤独、成长和对生命本质的深刻体悟的赞歌。它将带领读者一同踏上这段非凡的旅程,在浩瀚的大西洋上,与主人公一同经历七百六十天的风与浪,感受生命的脉搏,寻找内心的真我。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旅行记录,而是一场关于生命意义的深刻对话,一次对人类探索精神的致敬。

用户评价

评分

市面上关于航海的书不少,但大多集中在探险的“高潮”部分,比如发现新大陆、遭遇海盗等等。然而,真正考验人的,往往是那漫长、重复、看不到尽头的“中段”。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细致描绘“760天”中那无数个“平凡”的日子是如何度过的。那种日复一日的甲板劳作、船体维护、与简陋食物的抗争,这些才是构成整个旅程的骨架。如果作者能把这些“枯燥”的日常写得引人入胜,体现出专业水手的纪律性和船员们的团队协作,那就非常了不起了。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往往体现了作者对这段经历的尊重和投入程度。我希望读到的不是一个被浪漫化了的英雄故事,而是一个关于毅力、忍耐和对目标持续专注的真实记录。这对于任何一个在自己领域内需要长期坚持的人来说,都是无价的经验之谈。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深邃的蓝色调,仿佛能立刻将人拉入广阔无垠的大海之中。拿到手里的时候,能感受到纸张的质感相当不错,印刷的色彩也很饱满。光是翻看目录,那些章节标题就充满了冒险的诱惑力,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了解作者在这段漫长航程中所经历的一切。我猜想,这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游记,更像是一部用生命去丈量世界的史诗。作者的文字功底想必是极佳的,能将那种海上的孤寂、风暴的惊心动魄,以及抵达新大陆时的震撼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读起来仿佛身临其境,能闻到咸湿的海风,听到船帆在风中猎猎作响的声音。我对那些描绘自然景色的部分尤其期待,毕竟,在七百多天里,大西洋上的日出日落、星空变幻,那该是怎样一幅幅壮丽的画卷啊。这本书,从装帧到内容预设,都透露着一种对探索的敬畏和对未知的渴望,让人由衷地希望能沉浸其中,跟随作者的脚步,完成这次非凡的旅程。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寻找那种能让人暂时逃离日常喧嚣、进入纯粹冒险世界的读物,这本书的简介一下子抓住了我的注意力。那种“大西洋航游760天”的长度本身就意味着巨大的挑战和不为人知的艰辛。我非常好奇,在那个技术相对不那么发达的年代,远洋航行是如何规划补给、如何应对突发疾病、以及最关键的——如何保持一颗坚韧不拔的心灵。好的航海文学作品,往往不仅仅记录了地理上的发现,更深刻地揭示了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展现。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处理与船员之间的关系,如何在长时间的隔离中保持心智的清醒与乐观。这本书如果写得深入,它会是一份珍贵的历史口述,记录下那个时代航海家们的勇气与智慧。而且,那些关于航海技术的细节描写,比如如何看星象、如何使用当时的导航工具,想必会非常引人入胜,这绝不是随便翻阅几本百科就能了解到的实战经验。

评分

我是一个对历史细节非常较真的人,所以对于这种基于真实事件或经历的书籍,我会格外留意其严谨性。如果这本书的作者在描述航海路线、天气变化、甚至遇到的港口风土人情时,能提供详实的考据和准确的地理信息,那它就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具有文献价值了。我希望看到大量的原始记录被巧妙地融入叙事之中,而不是空泛地感叹。比如,关于物资消耗的精确记载,关于与当地土著或不同文化背景的水手交流的真实记录,这些都是构成一个“真实世界”的关键元素。一本好的历史探险记录,应该像一个时间胶囊,把特定的历史瞬间凝固下来,让后人能够透过文字,触摸到那个时代的脉搏。因此,我对这本书的深度和可靠性抱持着极高的期望,希望它能经得起推敲。

评分

说实话,我买书的时候,除了标题吸引人,更看重作者的叙事角度。如果只是流水账式的记录,那很容易让人感到枯燥。我更倾向于那种带有强烈个人反思和哲理思考的文字。我想知道,在面对浩瀚无垠、变幻莫测的大海时,一个人的“自我”会如何被重塑。是不是那些日常生活中困扰的琐事,在巨浪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了?作者在漫长的海上生活中,一定积累了许多关于时间、生命意义的独特见解。我希望作者能用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调,去描绘那些日常却又非凡的瞬间——比如船只穿越风暴眼时的宁静,比如深夜里只有自己与海浪对话的沉思。这样的书,读完后不仅仅是满足了好奇心,更能带给人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和力量,让人重新审视自己眼前的生活,带着更开阔的胸襟去面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