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刚颐和园:宫廷画里的山水——放飞在诗意的北京9787563713271洪烛

正版刚颐和园:宫廷画里的山水——放飞在诗意的北京9787563713271洪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洪烛 著
图书标签:
  • 颐和园
  • 宫廷画
  • 山水画
  • 北京
  • 文化
  • 艺术
  • 历史
  • 园林
  • 洪烛
  • 清宫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温文尔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旅游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63713271
商品编码:2976379239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5-11-01

具体描述

【拍前必读】:

本店销售的书籍品相可能因为存放时间长短关系会有成色不等,请放心选购。

付款后,不缺货的情况下,48小时内发货,如有缺货的情况下,我们会及时在聊天窗口给您留言告知。

发货地北京,一般情况下发货后同城次日可以到达,省外具体以快递公司运输为准。

望每位读者在收货的时候要验货,有什么意外可以拒签,这是对您们权益的保护。

注意:节假日全体放假,请自助下单;如需帮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祝您购物愉快!商家热线: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书名:颐和园:宫廷画里的山水——放飞在诗意的北京

定价:20.00元

作者:洪烛

出版社:旅游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11-01

ISBN:978756371327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222kg

编辑推荐


看画如看山水,看山水如看画。颐和园,这缥缈如宫廷画的山水,画在纸上,画在扇面上,画在影壁,画在天地间……
颐和园,像某位宫廷画家用细腻的线条和浓重的油彩画出来的。
在昆明湖的掌心里,波浪或深或浅,构成数不清的掌纹。哪一条是生命线?哪一条是爱情线?等待我划动的双桨去解析。

内容提要


换一种心情,另一种的享受。
北京本是极富诗意、极其浪漫的地方,如果只体验到皇家建筑的雄浑、威严、壮观,那是很可惜的。
何不换一种心情,放飞在园林、胡同、酒吧,体验另一种的享受?
颐和园,在我的心中,是一个梦幻之地。这水光中的万寿山,这风雅的一角,无人不愿来光顾,无人不愿来纵情逍遥。
这里,仙山 与湖水映衬,荷风为孤舟伴舞。一册在手,带你走进如画的山水。一册在手,带你走进彩绘的长廊……
就这样在诗意的颐和园,望西沉的云,忆儿时的梦,聆窃窃私语,赏柔柔歌声,放飞一世的怀恋……

目录


西堤·东堤
杨柳岸晓风残月
西堤六桥
练桥
耕织图与铜牛
蚕神庙
十七孔桥
十七孔桥头石兽
桃花源里可耕田
湖上有仙山
南湖岛:有龙则灵
廓如亭藻井彩画
知春亭
国色天香
昆明湖:耶律楚材与乾隆
借来的风景
在昆明湖的掌心里
瓮山泊与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与乾隆
北京的西湖
凤凰墩
御苑里的湖泊
宫殿·戏楼
东宫门
仁寿殿
玉澜堂的早晨
乐寿堂
水木自亲
德和园
歌舞升平的戏楼
石舫
垂帘听“戏”
水师学堂
慈禧的小舰队
一个人的庄园
长廊·前山
在长廊避雨
浓妆艳抹的古画
长廊编织风景
邀月门
云辉玉宇牌楼
想去佛香阁烧一炷香
养云轩
后山·谐趣园
凤凰涅槃的四大部洲
花承阁遗址
后湖
苏州街
丁香路
玉琴峡
谐趣园:大园林里的小园林
知鱼桥
饮绿水榭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京华画意:宫墙之外的河山与风华》 一、 穿越时光的笔墨画卷:颐和园的四季流转与人文底蕴 在古老而现代的北京城,有一处皇家园林,它承载着数百年皇家气象,也沉淀着中华民族深厚的美学情怀。本书《京华画意:宫墙之外的河山与风华》并非仅仅描摹颐和园的亭台楼阁,更试图以一种全新的视角,透过宫廷画师的眼睛,去捕捉那片土地上流淌着的诗意与哲学。 想象一下,当一幅幅精美的宫廷画卷徐徐展开,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壮丽的建筑,更是被画师们赋予了生命的山水,被赋予了情感的人物,以及被赋予了故事的每一个角落。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探寻那些隐匿在画作之中的细节,从构图的匠心到色彩的运用,从笔墨的浓淡到意境的营造,层层剥开宫廷画作的神秘面纱,揭示其背后所蕴含的艺术奥秘。 我们将在书中品读颐和园的四季变幻。春日,万物复苏,桃红柳绿,画师们如何用寥寥数笔勾勒出那份生机勃勃?夏日,绿荫如盖,荷风送香,如何在画中捕捉到那份清凉与宁静?秋日,层林尽染,丹桂飘香,画作中是否流露出那份丰收的喜悦与淡淡的忧伤?冬日,银装素裹,静谧悠远,画师们又如何用墨色渲染出那份磅礴的肃杀与内敛的孤寂?这些季节的更迭,不仅仅是自然景色的变化,更是承载着不同时期文人的情怀与寄托。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深入挖掘颐和园作为皇家园林的历史信息。它不仅仅是帝王休憩的场所,更是政治、文化、艺术的交汇点。我们将看到,画师们在描绘园林的同时,也记录下了那个时代的风俗人情, royal life,以及文人雅士在这里留下的诗篇与墨迹。园中的每一处景致,每一件器物,都可能蕴含着一段历史的记忆,一本宫廷生活的画册。 二、 北京的山水意境:从皇家园林到市井烟火的诗意延展 《京华画意:宫墙之外的河山与风华》的视野并不仅仅局限于颐和园这座宏伟的宫殿。本书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北京山水,将“宫廷画里的山水”这一概念,延伸至北京这座古都的血脉之中。 从宏观的山川地貌,到微观的街巷庭院,本书试图梳理出北京独特的山水意境。北京,这座拥有“山、水、城”独特格局的城市,其山水意境并非江南水乡的温婉,也非塞北草原的辽阔,而是一种融合了北方的大气磅礴与中原的厚重底蕴,同时又吸收了皇家园林精心营造的诗情画意。 本书将探讨北京的山。燕山余脉环绕,西山叠翠,香山红叶,这些自然的山脉如何融入北京的城市肌理,成为城市居民的精神家园?画师们如何捕捉到这些山的灵秀之气,并将之融入笔下? 北京的水,从贯穿城市的河流,到皇家园林中的湖泊,再到点缀城市各处的泉眼,这些水系如何滋养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又如何成为画家们描绘的对象?书中将分析画作中水的表现手法,或是涟漪荡漾,或是静水流深,或是奔腾向前,不同的水态,蕴含着不同的情感与意境。 更有趣的是,本书将视角从宏伟的皇家园林,延伸至北京的市井烟火。那些隐藏在胡同深处的四合院,那里的树影婆娑,那里的老北京的生活气息,是否也曾被画师们捕捉?那些街头巷尾的寻常百姓,他们的生活场景,他们的喜怒哀乐,是否也在不经意间,流淌在画作之中?本书将尝试连接起宫廷的雅致与民间的朴实,展现北京山水意境的多层次与丰富性。 三、 诗意的北京:文人情怀与时代精神的交织 “放飞在诗意的北京”,这不仅仅是对北京城市气质的一种赞美,更是本书试图探讨的核心主题。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自古以来就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在此驻足、创作、生活。他们的诗词歌赋,他们的文人情怀,与这座城市的山水景致,与宫廷的辉煌,以及与市井的生动,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北京独特的诗意。 本书将通过解读宫廷画作中的诗句、题跋,以及画作所表现的意境,来展现文人雅士们对北京山水的感悟与抒发。他们笔下的山水,常常寄托着自己的理想、情感、抱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与时代精神。 我们将看到,那些宫廷画师,本身往往也是学识渊博的文人。他们不仅是技艺精湛的画匠,更是对诗、书、画有着深刻理解的艺术家。他们将自己的文学修养、哲学思考,融入到画面之中,使得每一幅画作都充满了故事性和思想性。 本书还将探讨,北京的诗意是如何从宫廷延伸到民间,又是如何体现在普通人的生活之中的。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老建筑,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胡同,那些代代相传的习俗,都蕴含着北京独特的韵味。这些韵味,或可通过画作中一抹淡淡的色彩,或可通过笔下的一丝婉转的线条,得以窥见。 “放飞”二字,更象征着一种自由的精神,一种超越时空的想象。本书希望通过对北京山水与宫廷画作的解读,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力,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自由舒展的精神力量,仿佛也能在诗意的北京,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地,放飞自己的心灵。 四、 艺术的传承与当代的对话 《京华画意:宫墙之外的河山与风华》并非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艺术传承与当代价值的思考。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我们如何从古老的宫廷画作中汲取养分,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又如何将这份诗意与人文情怀,融入到当代的城市生活与艺术创作之中? 本书将分析宫廷画作的艺术手法,例如对皴法的运用,对渲染的技巧,对留白的哲学,这些古老的技法,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也将探讨,当代艺术家如何从传统绘画中获得灵感,并将其与现代观念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艺术作品。 最后,本书希望通过对北京山水、宫廷画作以及文人诗意的深入解读,能够引导读者重新认识北京这座城市,不仅仅看到它的现代繁华,更能感受到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那份源远流长的诗意之美。它是一次穿越时空的艺术之旅,一次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深度探索,更是一次对“诗意的北京”的深情礼赞。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迷上了一种探索古代文人墨客精神世界的方式,就是通过他们的画作来窥探他们对自然和宇宙的理解。这本书的图片选择和编排简直是神来之笔,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画作,而是用一种近乎叙事的方式,将那些山水间的意境层层递进地展现出来。你翻阅的时候,能清晰地感受到不同画师在处理同一主题时,那种迥异的“胸中丘壑”。有的雄伟壮阔,气势磅礴,让人心生敬畏;有的则清幽淡远,仿佛能听到松涛阵阵,感受到林间露水的清凉。这种对比和串联,极大地丰富了对传统山水画的理解,它不再是静止的符号,而是一个个鲜活的、充满生命力的精神空间。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的古典文化爱好者,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中国的古典艺术,就得从其独特的空间感入手。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它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我瞬间拉回到那个描绘的场景之中。在阅读那些关于园林布局和意境营造的文字时,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混合的泥土和苔藓的气息,听到远处传来的水声。它成功地打破了画框的限制,让那些二维的平面图像,在读者的脑海中构建出了一个三维的、可步入的诗意空间。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远胜于走马观花式的浏览,让人流连忘返,多次合上书本后,那种画面感依然萦绕心头。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厚实的纸张触感,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度,仿佛能让人触摸到岁月的痕迹。封面色彩的运用非常考究,主色调的沉稳与点缀其间的亮色形成了一种和谐的对比,让人一看就觉得这不是一本普通的图册,而是经过精心打磨的艺术品。内页的印刷质量更是没得说,色彩还原度极高,那些山水画中的皴法、点苔,甚至是那些细微的笔触变化,都清晰可见,仿佛原作就陈列在眼前。装订方式也显得十分扎实可靠,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用担心书页会松散。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出版方对“文物”的敬畏之心,让阅读体验从视觉到触觉都得到了极大的升华。可以说,单从物质载体的角度来看,它就已经超越了普通书籍的范畴,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艺品。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部分虽然不是主打,但其选取的导读和解析文字,精准而富有洞察力,完全没有那种学院派的枯燥说教腔调。作者的文字功底很深,遣词造句间流淌着一种对传统美学的深刻理解和热爱。他们不只是在描述“画了什么”,更是在探讨“为何要这样画”,将画作背后的哲学思考和时代背景巧妙地融入其中。读起来非常流畅,像是在聆听一位博学的朋友,用他独到的视角为你解读一幅幅传世之作。特别是对某些意象的解读,常常能给我带来“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之感,极大地提升了欣赏门槛,却又让人感觉亲切可近。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价值,我认为远不止于其艺术欣赏的层面,更在于它对文化传承的贡献。在当下这个信息碎片化、追求快速消费的时代,能够出版这样一本需要静心、细品的厚重之作,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担当。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让现代人能够重新审视古人那种“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智慧与胸襟。我特别欣赏它那种对传统的尊重和继承,没有进行任何矫揉造作的“现代化”解读,而是忠实地呈现了那个时代文人特有的审美范式和生活情趣。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美学或山水画精神内核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极为珍贵和可靠的参考指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