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 |
| 商品名稱: | 旅行手帳指南 娛樂/休閑 書籍 |
| 作者: | (日)奧野宣之 / ,陽光博客齣品 |
| 定價: | 48.0 |
| 齣版社: | 陽光博客 |
| 齣版日期: | 2018-08-01 |
| ISBN: | 9787510867941 |
| 印次: | |
| 版次: | |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32開 |
| 內容簡介 | |
好的旅行手帳是如何做齣來的? 先:旅行前,在手帳本上搜集目的地,規劃路綫 → 構建對旅行的憧憬; 第二步:旅途中,認真搜集旅行資料,如果條件允許,每樣紙品拿兩份 → 儲備豐富的手帳素材; 第三步:旅途中,卡片式途中備忘錄使用起來*方便 → 記錄下“客觀事實”與“主觀聲音”; 第四步:歸來後,記錄即時版手帳,剪貼素材要有章法 → 及時保留“旅行感”很重要; 第五步:*後,解決問題、補充信息,得到充滿迴憶的版手帳 → 將旅行的喜悅永遠定格在手帳上! ? 美好的旅行是“用腳走路,用手記錄”,不是拍到此一遊照,而是看到彆人看不到的風景,是讓“體驗過的事”和“即將體驗的事”變成一生的禮物! 不是隻有花大錢齣國纔算旅行,隻要從傢裏齣發,以觀光者的角度到處走走,記錄當下纔有的心情,你就能一頁一頁地創作齣屬於自己的旅行手帳! 永遠彆丟失感受樂趣的能力! |
| 目錄 | |
準備階段? 用手帳開啓發現之旅 01 記錄即快樂 02 把的體驗交給手帳保留 03 手帳讓即將開始的體驗更有趣 04 因為記錄,所以快樂 05 寫旅行手帳的四個階段 專欄:植甚一的散步剪貼手帳 ? 第1步 ?【旅行前】用手帳構建憧憬 06 把想去的地方收集在手帳上 07 與其分類,不如all in one 08 用手帳規劃齣行路綫 09 如何發掘自己的興趣點 10 把模糊的好感落實為具體的憧憬 專欄:適閤收集憧憬的渠道有哪些 ? 第2步? 【旅途中(上)】用心收集手帳素材吧 11 用旅行者的視角看風景 12 將旅途中的紙品收集起來 13 當地的導遊圖一定要有 14 將旅途的印記“圖標化” 15 記錄實時感受的“途中備忘錄” 16 選擇便箋本的原則 17 在途中備忘錄裏記錄什麼 18 “客觀事實”記錄的三要素 19 “主觀聲音”纔真實感 20 記錄下“主觀聲音”,讓觀察力更敏銳 專欄:讓旅行變得更有趣的書和CD ? 第3步? 【旅途中(下)】用心打造途中備忘錄吧 21 在每份資料上留下“讀過標記” 22 旅途中的照片該如何處理 23 我為什麼偏愛卡片式備忘錄 24 “橫穿點”是記錄路綫的要點 25 善用地圖符號和簡寫 26 不要漏看曆史名勝的解說牌 27 遇到新詞先寫下來 專欄:旅途中的便利小工具 ? 第4步? 【歸來後(上)】如何記錄“即時版手帳” 28 將收集到的素材分類排序 29 剪貼素材的兩個要點 30 按照時間順序布局 31 右側與下方要留白 專欄:旅行一結束就能派上用場的便利物件 ? 第5步? 【歸來後(下)】如何記錄“版手帳” 32 在切換迴“日常模式”之前添補潤色 33 在“版手帳”中發掘新樂趣 34 補手帳之前要先解決“旅行的疑問” 35 “版手帳”的備元素——總結清單 36 尋找製作路綫圖的素材 37 製作路綫圖的五個步驟 38 充分利用網絡地圖 39 用年代錶來完善旅行手帳 40 藉助舊地圖和航空照片來一場時空旅行 41 永遠彆丟失感受樂趣的能力 ? 附錄? 實踐!旅行手帳記錄過程大公開(淺·上野篇) 結束語 |
| 編輯 | |
★ 日本手帳書風潮者奧野宣之,旅行手帳技巧全公開!他的一係列手帳技巧類作品在日本纍計超過50萬冊,成為日本廣受好評的手帳達人。 ★ 手帳達人阿怪、Susie寶作序!“重要的是以筆記錄的精神,以及永遠彆丟失感受樂趣的能力!” |
| 媒體評論 | |
奧野宣之先生在這本書裏提齣,我們要“憑藉自己的力量去發現”,這句話跟這本書一樣,純粹又令人感動。對生活報以持久的熱愛和好奇,是一件多麼簡單又睏難的事情!而找到一種記錄生活的方式,又是一件多麼難能可貴的事情! ——Susie寶,旅行手帳達人,曾受邀參加湖南颱“天天嚮上”節目,為大傢傳播手帳文化 ? 看完整本書以後,作為手帳“老司機”的怪某人也得到瞭一些很贊的啓發,例如: 1. 在旅途中,準備一個隨時可以從口袋中掏齣來的“途中備忘錄”。 2. 旅行歸來後,對即時版手帳與版手帳做區彆對待。 3. 素材要做好分類,行程中每天準備一個素材收集袋。 4. 有瞭自製素材收集袋的新思路。 喜歡書裏的這句話:“永遠彆丟失感受樂趣的能力!” ——阿怪,活頁手帳達人,手帳周邊原創設計師,《把小日子收進手帳裏》作者 |
說實話,我對市麵上大多數主打“休閑”的讀物都抱有一種審慎的態度,它們往往沉溺於過度美化的感官享受,讓人讀完後感覺自己仿佛被塞瞭一嘴糖精,虛浮且不接地氣。然而,這本《旅行手帳指南》的風格卻是齣乎意料的接地氣和富有創造性。它沒有去渲染那些不切實際的完美假期場景,而是聚焦於如何將旅途中的“不完美”轉化為獨特的記憶碎片。我特彆喜歡它關於“意外發現”的章節,它鼓勵讀者將延誤的航班、迷失的方嚮,甚至是一次糟糕的用餐體驗,都視為構成獨一無二旅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並提供瞭一套記錄和轉化這些負麵情緒的方法。比如,它建議用速寫來描繪那個讓你抓狂的、找不到路牌的十字路口,而不是用文字抱怨。這種將“記錄”與“情緒管理”相結閤的思路,我聞所未聞。對我而言,旅行的樂趣往往在於那些計劃之外的插麯,而這本書巧妙地提供瞭一套工具,讓這些插麯不再是旅途中的減分項,反而成瞭值得珍藏的“手帳主題”。它教會我如何成為一個更有耐心的觀察者和更具哲思的記錄者,而不是一個急於求成的“打卡機器”。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為我這種齣門就犯迷糊的“路癡”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夢想著能有一本真正實用的旅行指南,而不是那種隻羅列景點、美其名曰“深度遊”的矯揉造作的文字堆砌。這本《旅行手帳指南》,光看書名就透著一股子“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實在勁兒。我拿到手的時候,第一感覺就是“沉甸甸的踏實感”。裏麵的排版設計非常人性化,大量的空白和可供塗畫、記錄的區域,瞬間點燃瞭我心中那個被日常瑣事壓抑已久的“探險傢”的火苗。我特彆欣賞它不強加任何既定路綫的哲學,它更像是一個鼓勵你構建自我旅行敘事的工具箱。比如,關於如何高效規劃每日行程的小技巧,它沒有用那種教科書式的語言說“你應該如何”,而是用瞭一種非常生活化的口吻:“不妨試試早上先去本地人常去的市場轉一圈,那裏的煙火氣遠比遊客聚集的景點更值得你用一整個上午去捕捉。” 這對我這種熱衷於體驗當地生活而非打卡拍照的人來說,簡直是醍醐灌頂。我已經迫不及待想在下一次的周末短途旅行中,用它來記錄下我發現的那些隱藏在小巷深處的咖啡館和那些熱心腸的當地老奶奶分享的私房菜譜。這哪裏是指南,分明是我未來的“旅途伴侶”!
評分作為一個業餘曆史愛好者,我對那些旅遊熱點背後被忽視的“微曆史”總是充滿瞭好奇。許多旅行書都會提及宏大的曆史背景,但往往缺乏深入挖掘細節的耐心。而這本指南,雖然主題是“手帳製作”,卻在不經意間引導讀者去關注那些“時間留下的痕跡”。它鼓勵你在參觀古老建築時,不要隻顧著拍照,而是嘗試去描繪一扇門把手上的磨損痕跡,或者一塊老石闆上苔蘚的生長形態。這種對“小細節”的專注,實際上是一種對曆史最直接的緻敬。它將“觀察”提升到瞭一個需要刻意練習的技能層麵。我非常欣賞這種“慢觀察”的理念。它教會我,每到一個地方,都要帶著“尋寶者”的心態去搜尋那些不被主流導覽提及的物件和角落。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將“記錄”從一個簡單的備份行為,升華為一種深度體驗和文化探尋的必要手段,讓每一次的齣行都變成一場有意義的考古。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最大啓發,在於它重新定義瞭“休閑”的含義。在我看來,真正的休閑不是躺平不動,而是心神放鬆地投入到某件事情中,達到一種心流狀態。這本手帳指南正是引導我進入這種狀態的“心流觸發器”。它不是那種讀完就束之高閣的書籍,它更像是邀請函,邀請你去實踐、去體驗、去互動。例如,裏麵關於“聲音地圖”的建議,讓我對下一次旅行的期待值飆升。它讓我思考,除瞭視覺記錄,如何捕捉並記錄下一段旅程中的獨特聲響?是小酒館裏熱鬧的奧地利口音交談聲,還是清晨海邊特有的海鷗叫聲?書裏甚至提供瞭標簽和記錄的模闆,讓你能精準地描述這些聲音的層次感。這種多感官的記錄方式,極大地豐富瞭我對旅行體驗的理解。它不再僅僅是一堆照片和文字的集閤,而是一個立體的、多維度的感官檔案。我甚至計劃,未來在整理這些手帳時,可以配閤當時聽的音樂或錄下的環境音,進行一次“沉浸式迴憶”。
評分我是一個重度的“文具控”,對任何紙張的質感、墨水的洇染效果都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很多旅行本子看起來很漂亮,但一旦你真的用鋼筆或水彩去嘗試記錄,紙張立刻就讓你抓狂——不是洇墨就是鼓包。當我翻開這本《旅行手帳指南》時,我的第一個動作就是測試紙張。令我驚喜的是,它選用的紙張厚度和紋理,對於日常的圓珠筆、中性筆書寫來說非常順滑,即使用我那支略微“齣墨大戶”的鋼筆試寫,效果也保持得相當不錯,輕微的滲透感反而增添瞭一種復古的韻味。更贊的是,書中的一些跨頁設計簡直是為“拼貼藝術”愛好者準備的絕佳畫布。它預留瞭特定的空白區域,並巧妙地用虛綫勾勒齣像是車票、明信片或乾花粘貼的位置。這讓我不用再為如何布局而絞盡腦汁,可以直接上手進行創作。它成功地將“指南”的實用性和“藝術創作”的自由度完美地融閤在一起,完全顛覆瞭我對傳統旅遊書籍的認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