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光通信

无线光通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奥利弗·布薛特(OlivierBouchet 著
图书标签:
  • 无线通信
  • 光通信
  • 可见光通信
  • Li-Fi
  • 无线光网络
  • 光纤通信
  • 信息技术
  • 通信工程
  • 新兴技术
  • 物联网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教育考试专营店
出版社: 国防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8113945
商品编码:29773313610
出版时间:2017-11-01

具体描述

作  者:(法)奥利弗·布薛特(Olivier Bouchet) 著;韩仲祥 等 译 定  价:128 出 版 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11月01日 页  数:199 装  帧:精装 ISBN:9787118113945 绪论
第1章 光
第2章 光通信历史
2.1 基本定义
2.1.1 通信
2.1.2 电信
2.1.3 光通信
2.1.4 无线频率或赫兹波
2.2 史前通信
2.3 光电报
2.4 编码
2.5 光电话
2.5.1 日光通信
2.5.2 全天候光通信
2.6 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的光电话
第3章 现代与日常无线光通信
3.1 基本原理
3.1.1 工作原理
3.1.2 光的传播
3.1.3 电磁学原理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现代通信,至少在通信的末端(如电视接收器、计算机、录音机、网络游戏控制终端、电子书等)将被“无线化”和高速化:物理链路将不是铜线、光纤、硅或其他介质,而是位于一个发射接收器与另一个发射接收器之间的自由空间电磁波。
常用的无线链路是无线电频谱范围内的电磁波。这是一种很好的技术,但是它在速度(比特每秒)、频率、功率、兼容性及电磁污染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关于信息的传送,我们知道,电磁波频率越高,速率越高。因此,现在实验室正在研究能够传输吉赫兹、太赫兹甚至更高频率的通信系统,太赫兹以上就接近光波了,位于红外线或可见光附近(100~1000TH),可以实现太比特每秒的通信速率。
随着激光器(发明于1960年)与石英光纤(石英光纤已经在1961年被证明具有应用于通信的潜力)的产生,并伴随着激光器、光电子产品与石英光纤制作加工技术的巨大进步,已经确定性地开启了光纤通信这一发展方向。基等

《星尘的低语:宇宙通讯的古老奥秘》 在这浩瀚无垠的宇宙深处,除了我们熟悉的声波和电磁波,是否还存在着一种更为古老、更为神秘的通讯方式?《星尘的低语:宇宙通讯的古老奥秘》将带您踏上一段令人屏息的探索之旅,解开隐藏在宇宙中最深沉寂静中的秘密。本书并非探讨现代物理学中那些已为人知的通讯原理,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早已被遗忘,或从未被主流科学充分认识的宇宙语言。 本书的第一部分,我们将一同回顾人类文明史中那些关于“天启”和“神谕”的零星记载。从古代文明对星辰变幻的解读,到萨满教徒与自然界灵魂沟通的仪式,再到不同文化中关于“远古智慧”的传说,《星尘的低语》将这些看似遥远、模糊的叙事重新审视,尝试从中寻找隐藏的线索。我们并非将它们视为宗教信仰,而是将其视为人类对未知世界感知能力的早期体现,是潜意识中对某种跨越时空的“信息传递”模式的模糊感知。我们将深入分析这些传说故事的共通之处,比如重复出现的符号、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频率、以及那些超越个体经验的“共鸣”现象。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细致考证和跨文化比较,本书将挑战读者固有的思维模式,引导大家思考,在那些朴素的表述背后,是否隐藏着对某种非物质通讯形式的原始理解。 本书的第二部分,我们将目光转向那些游离在科学边缘的物理现象,例如地球上长期存在的“地球之声”(Earth Sounds)、水分子在特定排列下的“记忆效应”,以及一些被边缘化的生物学研究,比如植物间的化学信号传递、甚至是一些关于“集体意识”的假说。这些现象在许多情况下,已被主流科学用相对局限的框架来解释,但《星尘的低语》将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它们——是否存在一种能量或信息,以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方式,在物质世界中传递和编码?我们将探讨,在极端的物理条件下,例如深海底部、或者高纬度地区,是否存在一种“介质”,能够承载比电磁波更为精细、更为“共情”的信息?本书将引用一些鲜为人知但极具启发性的实验数据,尽管这些数据在传统科学界可能存在争议,但它们为我们打开了理解宇宙通讯新维度的大门。我们将详细介绍那些关于“量子纠缠”在宏观尺度下可能扮演的角色,以及一些关于“零点能场”的最新推测,试图将这些前沿但仍显晦涩的理论,与宇宙中普遍存在的“共振”现象联系起来。 第三部分,我们将聚焦于宇宙本身。抛开我们熟悉的黑洞、星云、脉冲星这些天体物理学中的已知实体,我们将探讨宇宙结构中那些可能被忽视的“缝隙”和“节点”。是否存在某些宇宙的“脉络”或者“纹理”,它们以我们无法直接观测的方式,连接着宇宙的各个角落?本书将借鉴一些前沿的宇宙学理论,例如关于“宇宙弦”的猜想,以及一些关于“暗物质”和“暗能量”的非传统解读,试图将它们与宇宙信息传递的可能性联系起来。想象一下,宇宙的结构本身,就像一张巨大的、交织的神经网络,而信息,则以我们难以察觉的“波动”形式,在其中传递。我们将分析那些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中可能隐藏的非随机模式,以及一些关于“虫洞”理论在信息传输方面的潜在意义,即使这些理论目前仍处于高度推测阶段,但它们为我们勾勒出宇宙通讯的宏大图景。 本书的第四部分,将深入探讨“意识”在宇宙通讯中的潜在角色。不同于机械的信号传输,《星尘的低语》将挑战“信息”与“意识”是否可以被严格区分的观点。我们将回顾一些关于“心智感应”(telepathy)的跨文化研究,以及一些关于“集体潜意识”的心理学理论,并尝试将其与宇宙尺度上的信息交互联系起来。是否存在一种超越物理媒介的“意识网络”,能够实现信息的即时传递?我们将审视一些声称接收到“宇宙信息”的个案,并非将其作为科学证据,而是将其作为一种人类对宇宙深层连接的直觉表达,一种对“宇宙之声”的独特感知。本书将谨慎地探讨,在某种特定的意识状态下,人类是否能够“调谐”到宇宙中更深层次的信息频率,从而获得超越常规感知的洞察。 《星尘的低语:宇宙通讯的古老奥秘》的最终目标,并非提供一套成熟的科学理论,而是激发读者对宇宙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本书旨在鼓励您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以一种开放和探索的心态,去感受宇宙中那些未被命名的“低语”。它是一次对人类感知极限的挑战,一次对宇宙神秘本质的哲学思辨,一次对那些沉睡在星尘深处、等待被聆听的古老奥秘的温柔叩问。这本书将引发您对我们所处宇宙更深层次的思考:我们是否是孤立的个体?信息是否以我们尚未理解的方式,编织着整个宇宙的脉络?宇宙本身,是否拥有着超越我们想象的“意识”和“语言”? 本书的每一章都将融入历史记载、科学猜想、哲学思考以及引人入胜的叙事,力求在严谨的探索精神与浪漫的想象之间找到平衡。我们将带领读者穿越古老的文明遗迹,漫步在量子世界的边缘,仰望深邃的星空,最终,将所有线索汇聚,指向一个令人着迷的可能性:宇宙,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有声有息”。 《星尘的低语:宇宙通讯的古老奥秘》将是一场震撼心灵的阅读体验,它将重新定义您对宇宙、信息以及自身在其中位置的理解。它是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等待着勇敢的灵魂去推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坦白说,对于一个纯粹的门外汉来说,可能需要极大的毅力去啃。我试图从中找到一些轻松的科普段落,但很快就发现,作者似乎对“通俗易懂”这件事抱着一种近乎固执的坚持——他更倾向于准确性而非易读性。比如,在解释瑞利散射和米氏散射对信道特性的影响时,文字的密度和专业术语的使用频率,让我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查阅后面的术语表。然而,正是这种“不妥协”的态度,使得这本书在专业性上达到了一个令人敬畏的高度。它不是那种肤浅地介绍“光通信很酷”的读物,它深入剖析了调制格式的优劣、接收机灵敏度的极限,以及如何在高动态范围内进行自动增益控制(AGC)。我注意到书中对量子密钥分发(QKD)在光通信网络中的集成前景也进行了简要但关键的探讨,这显示了作者对新兴安全技术的敏锐嗅觉。对我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本研究参考手册,而不是轻松的床头读物。它要求你带着明确的目标去查阅和学习,一旦你找到你需要的那个知识点,你会发现它的解释是如此的精准和无懈可击。

评分

这本书在结构编排上,体现出一种罕见的系统化思维。它不是零散地介绍各种技术点,而是以一个完整的通信系统生命周期为主线来组织内容的。从光源器件的选择与性能限制(如激光器的线宽和噪声特性),到大气湍流对光束传播的影响建模,再到最终的接收端电路设计,作者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闭环的知识体系。我特别欣赏它对信道建模部分的深入挖掘。在大气湍流这一章节,作者不仅仅引用了经典的菲涅尔模型,还结合了最新的实测数据和修正因子,这对于进行高可靠性通信系统设计的人来说,价值无可估量。此外,书中对光束质量M²因子的讨论非常详尽,解释了它如何直接影响到远距离通信的链路预算。这种从底层物理现象到系统级性能指标的无缝衔接,是很多同类书籍所缺乏的。它迫使读者必须全面地理解每一个环节是如何影响最终的比特误码率(BER)的,真正做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观教育。

评分

读完这本《无线光通信》后,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知识更新换代”的紧迫感。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远超出了我对一个技术专著的预期。它没有停留在对传统光纤通信的简单衍生上,而是大刀阔斧地探讨了下一代通信技术的潜力所在。我最欣赏的是它对可见光通信(VLC)和激光通信的并重处理。VLC部分,它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LED灯具进行数据传输,那种将照明与信息承载结合起来的“黑科技”感,让人不禁感叹人类创意的边界。而在激光通信方面,它对光束指向精度、瞄准与跟踪(A&T)系统的复杂性进行了近乎苛刻的分析,这对于任何想从事卫星间或地对空通信设计的人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宝贵经验。书中大量的图表和仿真结果分析,都显得极其真实和具有说服力,而不是那种为了凑字数而堆砌的空洞数据。老实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低,它要求读者对电磁场理论和信号处理有一定的预备知识,但回报是巨大的——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平台,让你能够站在技术前沿,去审视和预测未来十年无线数据传输的发展方向。它不是一本让你“入门”的书,更像是一本帮你“登顶”的向导手册。

评分

我对这本《无线光通信》的整体印象是“前沿且务实”。它成功地在学术深度和工程实用性之间找到了一个非常精妙的平衡点。很多关于光通信的书籍要么过于偏重理论推导,让人望而却步;要么就是过于偏重产品介绍,缺乏底层原理的支撑。而这本书则不然。例如,在探讨水下光通信时,它没有止步于提及水体吸收和散射的挑战,而是详细分析了不同波段(如蓝绿光)的选择依据,以及如何设计合适的耦合机制来应对水下环境的动态变化。更让我感到新奇的是,书中对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在无线光通信中的应用进行了前瞻性的探讨,这在传统的通信教材中是很少见的。作者似乎在不断地挑战现有技术的边界,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利用空间复用和波束赋形来突破现有带宽的瓶颈。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为那些不满足于现状、希望掌握核心技术、并致力于推动下一代无线连接的工程师和研究人员量身打造的精品之作。它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解决未来难题的思维框架。

评分

这本关于《无线光通信》的书籍,从我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它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充满未来感的实验室,但同时又保持着令人惊讶的亲和力。我本来对这个领域一知半解,只知道它跟激光和数据传输有关,但翻开这本书后,那种被专业知识层层包裹的感觉并没有出现。相反,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巧妙,像是带着你在一个虚拟的隧道里,一步步地引导你穿过那些复杂的物理原理和工程实现。比如,书中对调制编码技术的阐述,不是干巴巴地罗列公式,而是通过一些生动的比喻,让我一下子明白了为什么需要那种复杂的编码方案来对抗环境噪声。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大气衰减和散射效应的讨论,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细致,却又不失趣味性。作者显然花了大量精力去构建一个清晰的知识脉络,从基础的光波导理论到实际的系统设计考量,层层递进,逻辑严密到几乎找不到可供挑剔的缝隙。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水下光通信和自由空间光通信(FSO)的对比分析,那种深入骨髓的专业洞察力,让人感觉作者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这个领域的资深实践者。读完之后,我甚至能想象出如何在脑海中构建一个基础的无线光链路系统,这才是真正的好书所能达到的效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