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研究及其實踐應用
定價:68.00元
作者:高巍
齣版社:北京燕山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54024063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高巍著的《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研究及其實踐應用》從文化角度切入,對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進行分析,探求傳統節日背後的文化根源。在此基礎上,針對十三個主要的傳統節日,就每一個節日的由來、曆史典故、文化寓意、節日儀式、食俗等進行細緻介紹,全麵展現瞭每一個節日所具有的風俗現象。在對傳統節日進行文化探源和分析的基礎上,作者結閤自己多年來從事傳統節日活動實踐的經驗,呈現瞭許多自己親自主持和參與的節日活動,並對中西節日文化和實踐形式進行對比,在綜閤思考的基礎上提齣中國傳統節日發展的意見和建議。*後,書稿中還收列瞭作者關於傳統節日的感悟式暢想。
目錄
篇 活水話源頭——尋找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根源
簡論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國文化的精神嚮度
中國人的天命觀與人生觀
作為傳統文化載體的節日
第二篇 滴水探深微——分析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
春節
年的起源與主要習俗
為什麼要過年
我們為什麼要過紅色年
過年的幾大習俗
說說年夜飯
年味
守歲的神聖意味
春節禁忌“破五”解除
北京民俗之過年
北京的正月過年習俗
春節廟會聚集京城人氣
特彆生肖年
龍馬精神
羊年的祝福
“雞年無春,不宜結婚”有道理嗎
春節的符號載體
中國結營造的火紅年味
“鬧春”時節話剪紙
年畫中的新年
與時俱進的年
年俗要傳承也要有變化
什麼是春節文化消費的主體
如何推廣春節文化
元宵節
熱鬧春節看元宵
“鬧”不起來的元宵節
二月二
二月二龍抬頭
酒鬍子·不倒翁·達摩·鍾馗——從二月二民俗說開去
清明節
清明節的主題
清明時節話食俗
清明節掃墓習俗的文化心理
2007年清明節活動分析
端午節
漫話端午
端午節的粽子
您接受時尚粽子嗎
2011年北京端午節活動的反思
怎樣讓外國人也來過端午節
七夕
七夕的由來和習俗
七夕,咱能乾點啥
中元節
中元節的宗教起源說
中元:中華民族的孝親節
中鞦節
中鞦節的起源與習俗
團圓——中鞦節的主題
兔兒爺——北京的拜月傳統
中國人的對月情懷
拿什麼紀念你,我的中鞦
節儉過中鞦
重陽節
重陽節的起源和文化主題
重陽節,今天你過對瞭嗎
寒衣節
寒衣節怎麼過
第三篇 傳統節日活動實踐案例
春節
濃濃“京味”鬧新春——廠甸廟會主題歌
廠甸廟會竈王來拜年
元宵節
“傳統京味鬧花燈”活動方案設計
三節連春
三節連春頌太陽
第三屆“春分朝陽”民俗文化節開幕式解說詞
春分節氣祭蠶神——_2012年北海先蠶壇祭蠶盛典觀禮記
端午節
端午賦——為北京第二屆端午文化節作
端午節活動策劃方案
2007年陶然亭公園第二屆紀念愛國主義詩人屈原暨端午品詩活動主持辭
敬悼屈原
在2007年陶然亭公園第二屆紀念愛國主義詩人屈原暨端午節品詩活動上的緻辭
中元節
2007年天壽園中元節追思先人盛典儀式策劃方案
2007年天壽園中元節活動解說詞
祭文
2007年天壽園中元節追思先人盛典祭文
第四篇 傳統節日發展與傳統文化
文化再討論——何謂傳統文化
傳統節日中的孝文化
運用傳統節日弘揚民族文化傳統
試論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産業開發
非物質文化遺産語境下的傳統節日的保護與傳承
傳統節日與“新民俗”建設
第五篇 節日文化暢想
過小年兒,我們來祭奠老捨先生
不一樣的兔兒爺
分享女兒的快樂
新年斷想——獻給2013年的祝福
幡鼓齊動十三檔載歌載舞慶新春
春到人間——關於“立春”的話題
在母親的懷抱裏綻放——為洛陽牡丹文化節而作
“無賴是年華”——立夏節氣逸事
西涯荷影——為什刹海荷花文化節作
節氣的錶情與性格
鴨蛋絡子
竹枝詞中過年節
關於萬聖節的思考
北京孔廟的祭孔大典
附錄
祭祀與傳統節日
論竈神與祭竈
參考文獻
後記
作者介紹
高巍,北京民俗學會會長、北京民間文藝傢協會民俗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學研究基地特聘研究員、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專傢委員會委員。長期從事民俗、特彆是節日習俗的研究。著有《北京民俗史話》《北京民俗文化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漫話北京城》《四閤院》(本書榮獲2004年中國民間文藝“山花奬”)《燕京八景》《幡鼓齊動十三檔》《京城舊影》等多部著作。
文摘
序言
《滿58包郵 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研究及其實踐應用》這本書,剛拿到手的時候,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厚實的紙張所吸引。我一直對我們國傢的傳統節日充滿瞭好奇,總覺得這些節日裏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不僅僅是放假休息,更是傳承著曆史的記憶和民族的精神。這本書的題目就直擊我的興趣點,尤其是“文化研究”和“實踐應用”這兩個詞,讓我覺得它不僅僅是枯燥的理論堆砌,而是能夠引導我去更深入地理解節日背後的故事,甚至還能啓發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更好地去體驗和傳承這些傳統。 我個人覺得,對於一個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一定興趣,但又不太瞭解具體細節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切入點會非常棒。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不會上來就拋齣艱深的學術概念,而是會從大傢最熟悉、最容易産生共鳴的節日入手,比如春節、清明、端午、中鞦等等。通過對這些節日的起源、演變、民俗活動、象徵意義進行細緻的梳理和解讀,能夠幫助我們構建起一個完整的節日知識體係。我特彆期待書中能有對各個節日背後神話傳說、曆史典故的精彩講述,以及不同地區在慶祝同一節日時可能存在的有趣差異。如果能配上一些精美的插圖,那就更完美瞭,能夠讓文字的魅力更加直觀地呈現齣來。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給我一種非常穩重且富有曆史厚重感的感覺,與書名“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研究及其實踐應用”相得益彰。我一直對我們國傢悠久的傳統節日文化充滿瞭好奇和熱愛,覺得每一個節日都像一顆璀璨的珍珠,串聯起瞭我們民族的曆史、情感和精神。這本書的題目讓我覺得它不僅僅是簡單地介紹節日習俗,而是會深入到節日背後的文化根源進行研究,並且還著眼於如何將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産在當今社會落地生根,實現“實踐應用”。 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對不同傳統節日進行細緻的文化剖析。比如,對於春節,我希望能瞭解它作為一年之始的象徵意義,傢庭團聚的核心價值,以及各地不同的年俗習慣,例如北方吃餃子,南方吃年糕,以及祭竈、守歲、拜年等習俗的文化內涵。對於端午節,我希望能深入瞭解屈原的傳說,龍舟競渡的由來,以及粽子的各種口味和製作方法的文化變遷。對於中鞦節,我希望能讀到關於月亮的神話,賞月、吃月餅的詩詞歌賦,以及不同地區中鞦習俗的差異。更重要的是,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如何將這些傳統節日文化巧妙地融入到現代生活的建議,比如如何在城市中保留和復興一些傳統習俗,如何通過節慶活動增強社區凝聚力,以及如何利用現代媒體和技術傳播和推廣傳統節日文化,讓這些古老的文化在新時代煥發齣勃勃生機。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給我一種很古典、很雅緻的感覺,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濃厚的傳統文化氣息。我一直覺得,中國傳統節日是連接我們與祖先、與曆史最直接的橋梁。它們不僅僅是日曆上的標記,更是承載著傢族的記憶、社會的認同和情感的寄托。這本書的副標題“文化研究及其實踐應用”讓我覺得它很有價值,因為它不僅僅是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希望能夠將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産活化,應用到現代生活中。我設想,書中可能會探討如何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重新找迴傳統節日的儀式感,如何讓年輕人重新認識並喜愛這些節日,甚至是如何將節日文化融入到教育、旅遊、藝術創作等各個領域,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的生命力。 我特彆好奇書中會不會涉及到一些關於節日演變和現代轉型的討論。畢竟,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傳統節日的慶祝方式也在悄然發生變化。比如,春節的年味似乎越來越淡,而一些新興的節日又層齣不窮。這本書能否對這些現象進行一些深入的分析,提齣一些富有洞見的觀點?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幫助我們在傳承傳統的同時,也能保持開放的心態,適應時代的發展。如果書中能夠結閤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傳統節日如何在現代社會中找到新的生存空間,甚至實現“破圈”,那將非常有啓發意義。
評分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就被它大氣的設計和厚重的質感所吸引。我一直對中國傳統節日抱有濃厚的興趣,覺得它們承載著我們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情感寄托。這本書的書名“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研究及其實踐應用”精準地擊中瞭我的興趣點,尤其是“文化研究”和“實踐應用”這兩個詞,讓我覺得它不僅能滿足我瞭解節日背後曆史淵源和文化內涵的需求,更能提供一些切實可行的建議,幫助我在現代生活中更好地傳承和發揚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産。 我特彆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每個傳統節日背後豐富的文化故事。比如,春節的起源和演變,元宵節的燈謎和猜燈謎的樂趣,端午節賽龍舟的由來和粽子餡料的地域差異,中鞦節賞月的詩詞歌賦以及月餅的多種口味。我希望書中能用生動有趣的語言,講述這些節日的曆史傳說、神話故事、文學作品以及相關的民俗活動,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這些節日所蘊含的文化意義和情感價值。同時,我也期待書中能在“實踐應用”方麵提供一些有價值的指導,例如如何在傢中營造節日氛圍,如何準備特色節日美食,如何引導孩子參與傳統文化活動,以及如何在現代社會中創新節日慶祝方式,讓傳統節日煥發新的生機。
評分這本書的定價看起來比較親民,這一點對於我這樣的普通讀者來說非常友好。我一直都對我們國傢的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情感,覺得它們不僅僅是幾個放假的日子,更是我們民族文化中最璀璨的瑰寶。每次到瞭重要的節日,我總會想起小時候和傢人一起慶祝的場景,那些溫馨的畫麵至今仍曆曆在目。這本書的題目讓我覺得它能夠滿足我深入瞭解這些節日背後故事的願望,特彆是“文化研究”這個部分,我希望它能給我帶來一些關於節日起源、演變、民俗風情以及其中蘊含的哲學思想的深刻見解。 我個人對書中“實踐應用”這一部分也充滿期待。我知道,很多時候,我們隻是知道節日的名稱和一些錶麵的習俗,但對於如何真正地去體驗和傳承,卻感到有些力不從心。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和建議,指導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重新找迴傳統節日的儀式感和文化內涵。比如,如何在傢中布置具有節日特色的裝飾,如何準備傳統節日的美食,如何引導孩子參與到節日的慶祝活動中,甚至是如何將節日文化融入到傢庭教育和社區活動中。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具有操作性的指導,那將非常有價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