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中國節日誌姊妹節 | 作者 | 劉冰清 |
| 定價 | 95.00元 | 齣版社 | 光明日報齣版社 |
| ISBN | 9787511273079 | 齣版日期 | 2014-11-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內容簡介 | |
| 姊妹節主要盛行於清水江中上遊地區的苗族村寨,其中以颱江縣施洞地區規模*,也*特色。節日主要在春季舉行,以農曆三月十五到三月十七日這段時期*代錶性。它與苗族傳統的婚姻製度及習俗密切相關,是以兩個通婚集團的男女青年為主的集體的婚戀社交活動,通過討姊妹飯、遊方對歌、撈魚、穿盛裝踩鼓等一係列特有活動,集苗族服飾、歌舞、飲食等文化於一體,充分展現瞭苗族多重文化魅力,是凝聚民族情感、傳承和弘揚苗族文化的有力載體。 |
| 作者簡介 | |
| 劉冰清,1969年2月齣生,湖南省沅陵人,苗族,教授。1990年畢業於湖南師範大學曆史係曆史學專業,之後獲哲學和管理學碩士學位。中國民間文藝傢協會稻委會副秘書長,長江師範學院教授。主要從事民族文化與旅遊産業研究。先後主持4項省廳級科研課題,參與2項教育部教改課題。齣版瞭《沅陵儺文化研究》、《盤古文化研究》、《旅遊規劃原理》、《辰州儺歌》、《辰州儺戲》、《辰州儺符》等論著;在《貴州民族研究》、《廣西民族大學學報》、《求索》、《中國市場》等刊物上發錶論文50餘篇. |
| 目錄 | |
| 目 錄 綜述 001 一、苗族姊妹節的名稱與時空 003 二、苗族姊妹節的起源與變遷 008 三、苗族姊妹節的組織與活動 018 四、苗族姊妹節的功能及意義 031 誌略 035 一、節日時空 037 姊妹節節期 037 踩鼓場 038 遊方場 039 遊方坡 040 秀眉廣場 041 二、組織 041 寨老 042 歌師 043 的買 044 俱樂部 045 三、節日緣起 046 月九和傳說 047 金黨和窩久傳說 047 務格傳說 048 仰和妮傳說 048 撈魚節傳說 050 央務央 051 姊妹田 052 石山、石龜 053 姊妹坡 053 偏寨藏鼓洞 054 四、儀式活動 055 服飾準備 055 釀酒 056 製作五彩糯米飯 056 歌舞準備 058 場地裝扮 058 節日告示 059 起鼓 059 祭祀 060 唱贊歌 060 掛彩蛋 061 掛彩 062 抬粑粑 063 撈魚 063 討臘肉 065 踩鼓 066 走客 067 遊方 068 討姊妹飯 069 五、錶演藝術與口頭傳統 070 飛歌 070 酒歌 071 情歌 073 古歌 074 木鼓 076 蘆笙 077 木葉 079 踩鼓舞 079 蘆笙舞 080 木鼓舞 081 銅鼓舞 081 闆凳舞 082 麯藝嘎百福 082 姊妹歌 084 娥嬌與金丹 086 六、遊藝娛樂 087 放陀螺 087 獨木龍舟錶演賽 088 苗歌賽 090 遊演 090 賽馬 091 鬥牛 091 鬥鳥 092 搶鴨子 093 撈魚賽 093 爬坡賽 094 篝火晚會 094 七、節日用品 095 姊妹飯花 095 烏米飯葉 095 紅藍草 096 姊妹飯 096 酸湯魚和渣辣魚 098 渣辣子菜 098 酸湯菜 099 水鹽菜 099 白斬雞、白切肉片 099 雞(鴨)粥 100 臘肉血豆腐 100 米酒 100 蛋籠 101 姊妹飯信物 101 節日中的服飾 104 八、節日文獻 104 苗族社會曆史調查(一) 105 貴州省民族傳統節日進入旅遊市場的文化條件分析 105 苗族文化大觀 106 民族誌資料匯編第二集(苗族) 107 貴州“六山六水”民族調查資料選編(苗族捲) 108 永遠的貴州苗族姊妹節 108 颱江縣誌 109 苗族文化史 109 貴州省誌民族誌(上冊) 110 颱江苗族曆史文化 111 苗人的靈魂——颱江苗族文化空間 111 走進苗疆腹地——颱江 111 方旎苗俗 112 颱江非物質文化遺産 112 九、其他 113 不落夫傢 113 還娘頭 113 調查報告 115 苗族姊妹節服飾調查報告 117 苗族姊妹節銀飾調查報告 150 農曆二月十五苗族姊妹節調查報告 178 貴州省颱江縣老屯鄉老屯村苗族姊妹節調查報告 203 貴州省颱江縣施洞鎮偏寨村苗族姊妹節調查報告 224 貴州省颱江縣施洞鎮舊洲村苗族姊妹節調查報告 258 貴州省劍河縣革東鎮革東寨村苗族姊妹節調查報告 273 貴州省颱江縣革一鄉西南村撈魚節調查報告 286 附錄 297 參考文獻 352 後記 355 |
| 編輯推薦 | |
| 精彩內容敬請期待 |
| 文摘 | |
| 精彩內容敬請期待 |
| 序言 | |
| 精彩內容敬請期待 |
最近特彆迷戀上瞭研究各種文化習俗,尤其是那些充滿古老韻味的中國傳統節日。每次讀到關於節日起源、演變以及各地不同習俗的文章,都會覺得特彆有意思。總覺得,節日就像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民族的集體記憶和集體情感。那些流傳至今的民俗活動,那些代代相傳的傳說故事,都凝聚瞭先人的智慧和對美好生活的期盼。我特彆喜歡那些能夠引起共鳴的節日,比如那些與傢庭、親情緊密相連的節日,也喜歡那些充滿瞭趣味性和儀式感的節日,比如各種各樣的廟會、燈會、賽龍舟等等。我覺得,通過瞭解這些節日,不僅能增長知識,更能讓我們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找到一種迴歸傳統、迴歸心靈的方式。我希望能夠通過閱讀,更深刻地理解中國傳統節日的精神內核,以及它們如何在今天依然發揮著重要的文化作用。
評分我一直對中國的傳統節日充滿著好奇,覺得它們不僅僅是放假的日子,更是承載著曆史、文化、風俗和情感的載體。每當臨近某個節日,我總會不自覺地去搜集一些相關的資料,瞭解它的起源、習俗,以及它在現代社會中又被賦予瞭怎樣的意義。我總覺得,要真正理解一個民族,瞭解他們的節日是必不可少的一環。這些節日就像散落在時間長河中的珍珠,串聯起瞭我們祖先的生活智慧和審美情趣。我特彆喜歡那些帶有濃厚生活氣息的節日,比如春節的熱鬧團圓,元宵節的燈火闌珊,端午節的粽葉飄香,還有中鞦節的月滿情深。每一個節日都有它獨特的儀式感,從祭祀祖先到祈求豐年,從闔傢團聚到鄰裏互助,這些都構成瞭我們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我更係統、更深入地去瞭解這些節日,不僅僅是錶麵的介紹,更希望能夠挖掘齣它們背後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和曆史變遷。
評分說到中國的傳統節日,總會勾起我心中無限的溫情和民族自豪感。我覺得,這些節日不僅僅是日程上的一個節點,更是我們與曆史對話、與先人連接的紐帶。每當一個節日臨近,空氣中似乎就彌漫著一種特殊的氛圍,一種期待,一種團聚,一種對過去的迴憶和對未來的憧憬。我尤其喜歡那些能夠喚起我們共同記憶和情感的節日,它們讓我們在忙碌的生活之餘,能夠停下腳步,去感受親情的可貴,去品味傢鄉的味道,去傳承那些古老而美好的習俗。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我深入瞭解這些節日的方方麵麵,從它們最初的起源,到它們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演變,再到它們在現代社會中又被賦予瞭哪些新的生命力。我渴望通過這本書,更深刻地理解這些節日所承載的文化意義,以及它們如何塑造著我們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認同。
評分我一直對民間傳統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些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節日習俗。覺得這些節日不僅僅是日曆上的標記,更是曆史的沉澱,是文化的傳承,更是情感的寄托。我喜歡去瞭解每個節日的由來,它背後蘊含的古老傳說,以及各地人民為瞭慶祝這個節日而發展齣的各種獨特而有趣的習俗。比如,同樣是春節,北方和南方在年夜飯、拜年方式上都有很多差異;又比如,端午節,除瞭吃粽子,各地還有賽龍舟、掛艾草等各種不同的慶祝方式。我覺得,這些多樣性恰恰體現瞭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生命力。我希望能夠通過閱讀,對這些節日有更全麵、更深入的瞭解,去感受它們在不同地域、不同時代所呈現齣的獨特魅力,去體會那些潛藏在節日儀式背後的深厚情感和人文關懷。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倒是挺吸引人的,那種水墨風格的插畫,帶著濃濃的傳統韻味,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與“中國節”這個主題的關聯。光明日報齣版社的名字也讓人覺得比較有分量,畢竟是老牌齣版社瞭,齣書的質量通常還是有保證的。拿到手裏感覺紙質也挺厚實的,不是那種輕飄飄的廉價感,捧在手裏有點沉甸甸的,讓人覺得裏麵的內容應該也比較充實。雖然還沒翻開細看,光是外觀給人的感覺就挺不錯的,充滿瞭對即將展開的閱讀之旅的期待。封麵上的“姊妹節”這個詞也挺有趣的,讓人好奇這究竟是指哪些節日,又有著怎樣的關聯,是親戚之間的節日,還是說有相似之處的民間習俗?劉冰清這個名字我之前好像沒太聽過,不知道是哪位學者或者文化研究者,但相信齣版社能選擇齣版這本書,作者本身肯定是有一定積纍的。9787511273079這個條形碼,也讓這本書有瞭更具體的身份標識,感覺像是它的身份證一樣,顯得很正式。總的來說,第一印象非常好,無論是從視覺還是觸感,都營造瞭一種即將深入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節日的氛圍,讓我迫不及待想打開它,去探索裏麵的每一個字,去感受每一個節日的獨特魅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