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中國節日誌:羌年 | 作者 | 周巍峙,蔣彬 |
| 定價 | 68.0元 | 齣版社 | 光明日報齣版社 |
| ISBN | 9787511240880 | 齣版日期 | 2015-10-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內容簡介 | |
| “羌年”也稱“羌曆年”,每年農曆十月初一舉行,一般持續3天,是羌族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是涵蓋整個羌族地區的大型民間祭祀與社區聚會活動,其主要內涵為敬天還願、感恩豐收。 |
| 作者簡介 | |
| 精彩內容敬請期待 |
| 目錄 | |
| 精彩內容敬請期待 |
| 編輯推薦 | |
| 羌年是羌族*重要的節日之一,是瞭解其傳統文化的一把鑰匙。 |
| 文摘 | |
| 綜述 “羌年”也稱“羌曆年”,羌語稱為“日麥吉”或“ 爾瑪吉”。羌年,是羌族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十月初一舉行,一般持續3天。羌年是涵蓋整個羌族地區的大型民間祭祀與社區聚會活動,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理縣、茂縣和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等羌族聚居區,以及與之毗鄰的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鬆潘縣、黑水縣與綿陽市平武縣等相關的羌族地區。近年來,特彆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後,分布在其他城鄉地區的羌族,也開始過傳統的羌年。 一、羌年的起源與分布區域 (一) 羌年的起源與流變 由於羌族沒有文字,羌年的起源已無從查考。但從羌年慶豐收還願這個核心內容來看,該年節的起源當與羌民從遊牧到定居有關。從民間口頭傳承以及相關的史料來看,羌年已有很長的曆史。在羌族地區,至今還流傳著這樣一個神話故事。相傳天神木比塔的幺女木姐珠,看上瞭羌族小夥子鬥安珠,決定下凡與鬥安珠結婚。天神木比塔開始並不同意,但木姐珠態度堅決,加上天神木比塔很是喜歡自己的幺女,後同意瞭木姐珠下凡,並以草木和糧食種籽及飛禽走獸為嫁妝,下嫁人間。之後,人類很快繁衍,樹種成瞭森林,糧種帶來瞭五榖豐登,並且六畜興旺。鞦收後她感念父母的恩惠,用豐收的糧食、肥壯的嚮天禱告,感謝天神的庇佑。這一天,正好是羌年十月初一。後來,羌族人民就把這一天作為自己的節日。就沒有文字的民族而言,口頭傳說往往蘊含瞭他們的曆史記憶。在身口相傳的釋比經典中,有不少釋比經典涉及羌年的內容。例如,釋比經典《安傢神》的唱詞中就有:十月之時敬神時,刀頭再加豬油餅,神要先吃再凡人。三十初一是過年,先沒敬神不敢吃,神要先吃再凡人,神要先喝再凡人。1另外,四川大學錢安靖於1983年在汶川縣龍溪鄉,記錄瞭釋比餘明海、硃順纔演唱的釋比經典“鑿”(羌語音譯,意為采花)。該唱詞以花為背景,形象地展開瞭羌區一年十個月的節氣、物候特徵。 |
| 序言 | |
| 精彩內容敬請期待 |
坦白說,我一直對那些宏大敘事式的曆史解讀有些疏離感,反而更偏愛那些從細微之處切入,講述普通人與曆史、與文化互動的故事。這本書的標題“中國節日誌”就給瞭我這種感覺,它不是那種冰冷的說教,而是帶著溫度的記錄。我想象中的這本書,會用生動鮮活的筆觸,描繪齣節日裏人們的喜怒哀樂,描繪齣那些充滿煙火氣的瞬間。比如,除夕夜傢傢戶戶的燈火,元宵節街頭巷尾的熱鬧,端午節粽葉飄香的氣息,中鞦節闔傢團圓的溫馨……這些點點滴滴,共同構成瞭我們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我渴望看到書中能夠捕捉到這些細節,讓我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傳統節日的生命力,也從中體味到中華民族共通的情感和價值觀。
評分初拿到這本書,我最先留意到的便是其引人入勝的標題——“中國節日誌”。這個名字本身就勾起瞭我對中國傳統節日的好奇心。我一直覺得,節日不僅僅是放假休息,更是我們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每一個節日背後,都蘊含著豐富的曆史故事、民俗風情,甚至是先人的智慧和情感寄托。這本書的齣現,恰恰填補瞭我在這方麵的一些空白,讓我有機會係統地瞭解那些熟悉的、卻又可能不甚瞭解的節日。我期待著它能帶我穿越時空的隧道,去探尋那些與我們血脈相連的傳統,去理解那些代代相傳的儀式和習俗,從而更深刻地認識“中國”這兩個字的含義。這種期待,不僅僅是對知識的渴望,更是一種對文化根脈的追尋,希望通過閱讀,能讓我在現代社會中,也能感受到那份來自古老土地的溫度與力量。
評分作為一個對中國傳統文化頗感興趣的讀者,我一直都在尋找能夠深入淺齣地介紹中國節日文化的書籍。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以一種更加貼近生活、貼近人心的視角,來講述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節日。我希望它能夠不僅僅是枯燥的知識堆砌,而是能夠通過生動的故事、鮮活的例子,展現齣中國傳統節日獨特的魅力。比如,某個節日背後感人的傳說,某個節日裏承載的孝道、感恩、團圓等中華傳統美德,或者某個節日如何與自然、與天時地利人和的觀念相結閤。這樣的解讀,能夠讓我們在享受節日的樂趣的同時,也能更深刻地理解其中蘊含的文化內涵,從而將這些寶貴的傳統文化精神,融入到我們現代的生活之中。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太吸引人瞭,封麵采用瞭寫意的水墨風格,色彩沉靜大氣,遠遠望去就有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封麵上“中國節日誌”幾個字,筆力遒勁,仿佛能感受到傳統文化的脈搏。拿到手裏,紙張的觸感也十分細膩,不是那種光滑得有些虛浮的印刷紙,而是帶著一點點粗糲的質感,翻閱起來有一種踏實的閱讀體驗。整體來說,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記錄節日的書,更像是一件精心雕琢的藝術品,放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綫。它讓我在還沒翻開內容之前,就已經被它濃鬱的文化氣息所感染,對書中所要講述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甚至可以想象,在某個午後,陽光透過窗戶灑在書頁上,捧著這樣一本有質感的書,靜靜地品讀,那將是一種怎樣的享受。這種對細節的考究,體現瞭齣版方的用心,也讓我對書中內容的品質有瞭更高的預設,仿佛在邀請我進入一個充滿儀式感和美學的文化世界。
評分我一直對那些能夠觸及文化深層的東西的作品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些能夠展現一個民族獨特精神內核的作品。中國傳統節日,無疑是承載瞭這種精神內核的重要載體。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節日的名稱和日期,而是能夠深入挖掘每個節日背後所蘊含的文化意義、曆史淵源以及它如何影響著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我渴望看到作者能夠用一種細膩而富有洞察力的視角,去解讀這些節日,讓我們不僅僅知道“是什麼”,更能理解“為什麼”。這種理解,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認識我們的文化,從而在快速變化的現代社會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精神坐標。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