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是有情:當代名傢書緣存真 9787308163644

信是有情:當代名傢書緣存真 9787308163644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書法
  • 信箋
  • 書信藝術
  • 文化藝術
  • 當代書法
  • 名傢作品
  • 書緣
  • 傳統文化
  • 藝術欣賞
  • 收藏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韻讀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浙江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8163644
商品編碼:29800800485
包裝:平裝-膠訂
齣版時間:2017-05-01

具體描述

   圖書基本信息
圖書名稱 信是有情:當代名傢書緣存真 作者 古劍/著
定價 40.00元 齣版社 浙江大學齣版社
ISBN 9787308163644 齣版日期 2017-05-01
字數 頁碼
版次 1 裝幀 平裝-膠訂
開本 32開 商品重量 0.4Kg

   內容簡介

本書分為三輯。*輯是有關讀書、編書的隨筆,以及與當代作傢交往的迴憶性文章;第二輯集錄20多名作傢寫給作者的信件,反應瞭內地作傢與香港、颱灣地區的文學交流史;第三輯是作者早期發錶的散文。


   作者簡介

古劍,本名辜健,字康馥,祖籍泉州,現居珠海,是編輯兼作傢。1939齣生於馬來西亞,經曆過日寇南侵、英殖民地的“緊急法令”。十歲落籍廈門,曆經“反右”“”風雨。曾就讀於華東師範大學中文係,師從施蟄存先生,與戴厚英、沙葉新等作傢是同學,1961年畢業。曾任華僑大學助教,鏇即下鄉。1974年漂轉香港,曆任香港《新報》《東方日報》《華僑日報》副刊編輯,擔任《良友》畫報、《文學世紀》執行主編,與海峽兩岸的文學界、齣版界交遊廣泛。近年來齣版有《書緣人間》(山東畫報,2010年)、《聚散》(海豚齣版社,2014年)、《箋注——二十作傢書簡》(河南文藝,2015年)等,編有《父愛》(香港三聯,2009年)一書。


   目錄

書緣劄記

董橋著作版本劄記

董橋傳真信五通

《絕色》裏的溫情

葉靈鳳嘆藏書不易

舊事說分明

無盡的思念與艾蕪的六封信

流沙河: 獨無興趣見大人

黃裳信劄隨筆

渡海的暗夜掌燈人姚一葦

瘂弦: 兩岸文學交流燕

巧遇詩人趙瑞蕻

張弦與《掙不脫的紅絲綫》

閑話姚剋

紀念鄭子瑜先生

散文傢張秀亞與《良友》

第二輯 作傢書簡

蘇雪林書信十一則

林海音書信十七則

餘光中書信四則

瘂弦書信十五則

紀弦書信一則

林清玄書信兩則

阿盛書信二則

李瑞騰書信一則

高準書信一則

蔡文甫書信一則

應鳳凰書信三則

鍾麗慧書信二則

鍾玲書信兩則

陳仲玉書信兩則

何懷碩書信十一則

管執中書信兩則

楚戈書信五則

李轂摩書信八則

邵燕祥書信一則

戴厚英書信二則

顧城書信二則


   編輯推薦

   文摘







   序言

《筆墨丹心:當代書畫名傢訪談錄》 一、 緣起與宗旨 在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當代社會,我們似乎越來越疏離那些沉靜而深邃的藝術錶達。文字,作為人類思想與情感的載體,承載著文明的厚重;筆墨,作為中國傳統書畫藝術的精髓,流淌著民族的精神血脈。然而,當代的藝術領域,真正能夠撥開浮華,直抵藝術傢人格與藝術創作內在聯係的作品,卻相對稀少。 《筆墨丹心:當代書畫名傢訪談錄》的誕生,正是源於一份對中國傳統藝術的深切眷戀,一份對當代藝術巨匠們心路曆程的求知渴望,以及一份希望將這份珍貴藝術財富傳承下去的責任感。本書並非僅僅是藝術作品的羅列,更是一次深入靈魂的對話。它試圖捕捉那些在筆墨間流淌的歲月痕跡,那些在宣紙上綻放的生命色彩,以及那些在藝術傢具備的堅韌靈魂與不懈追求。 本書的宗旨在於: 1. 呈現藝術傢的真實麵貌: 通過與當代書畫名傢的深度訪談,展現他們不為人知的創作心路、藝術感悟、人生哲學以及他們如何麵對藝術生涯中的挑戰與榮耀。我們力求呈現一個立體、鮮活、真實的藝術傢形象,而非媒體常見的標簽化呈現。 2. 解讀藝術創作的內在邏輯: 深入挖掘藝術傢們在創作過程中所遵循的藝術理念、技法心得、美學追求,以及他們如何將個人情懷、時代精神與傳統筆墨融為一體。本書將緻力於揭示那些驅動他們不斷前行的內在動力。 3. 傳承中華藝術文脈: 梳理和展現當代書畫藝術的發展脈絡,彰顯中國傳統藝術的獨特魅力與當代價值。通過對大師們的智慧結晶的記錄,為後輩藝術愛好者和研究者提供寶貴的學習資源,從而更好地傳承與發揚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 4. 連接藝術與生活: 藝術並非高高在上,它源於生活,也迴饋生活。本書將探索藝術傢的生活方式、審美情趣及其如何將日常生活中的點滴感悟融入藝術創作,從而展現藝術與生活的緊密聯係,啓發讀者從更廣闊的視角理解藝術的意義。 二、 內容構成與訪談對象 本書精選瞭數位在當代中國書畫界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藝術傢。他們或在傳統筆墨的傳承與創新上獨樹一幟,或在水墨意境的探索中卓有成就,或以獨特的視角和手法拓展瞭書畫藝術的邊界。我們力求訪談對象的覆蓋麵,能夠代錶當代書畫藝術的不同流派、不同風格,以及不同的人生閱曆,從而展現當代書畫藝術的多元與繁榮。 每一位被訪談的藝術傢,我們都將遵循“深度挖掘”的原則,力求通過以下幾個方麵來呈現他們的藝術人生: 藝術生涯的起伏與轉摺: 追溯藝術傢從藝初衷,探索他們在藝術道路上經曆的重要轉摺點,以及那些關鍵的決定如何塑造瞭他們今天的藝術成就。我們將重點關注他們如何剋服睏難,如何在不被理解時堅持自我,如何在成功麵前保持謙遜。 創作理念與美學追求: 深入探討藝術傢的核心創作理念,他們是如何理解“筆墨”的,對“意境”的追求達到瞭何種高度,以及他們認為當代藝術應該承擔怎樣的責任。我們將引導他們闡述自己獨特的藝術哲學,解讀他們作品背後的深層含義。 技法傳承與創新實踐: 關注藝術傢在傳統技法上的師承與突破,他們是如何學習古人的,又如何將古人的經驗與自己的感悟相結閤,形成獨特的個人風格。我們不僅會詢問“怎麼畫”,更會探究“為什麼這樣畫”。 人生閱曆與藝術感悟的交融: 藝術傢的個人經曆,如成長環境、人生感悟、對社會變遷的觀察等,都深深地烙印在他們的作品之中。本書將嘗試揭示這些人生閱曆如何轉化為藝術的養分,如何讓他們筆下的點綫墨跡飽含深情與智慧。 對當下與未來的思考: 藝術傢們如何看待當前的書畫藝術生態,他們對年輕一代藝術傢的寄語,以及他們對中國書畫藝術未來發展的展望。我們將收集他們對於行業現狀的真誠看法,以及對藝術未來的期許。 三、 訪談形式與呈現方式 本書的訪談形式將力求自然、流暢,避免生硬的問答。我們將為每一位藝術傢營造一個輕鬆、自在的交流環境,讓他們能夠暢所欲言,毫無保留地分享自己的藝術心路。訪談過程中,我們將注重傾聽,敏銳捕捉藝術傢的語言節奏與情感變化,並適時提齣引導性的問題,以挖掘更深層次的內容。 在呈現方式上,本書將結閤以下幾個方麵,力求為讀者帶來獨特的閱讀體驗: 文字訪談實錄: 這是本書的核心內容。我們將以忠實記錄為主,但也會對訪談內容進行精心梳理與編輯,使其邏輯清晰,語言精煉,既保留藝術傢的原汁原味,又便於讀者理解。 精選代錶作品賞析: 每一位藝術傢訪談的篇章,都會配以其精心挑選的代錶性作品。我們不僅會呈現高清的藝術作品圖片,還會邀請藝術評論傢或藝術傢本人對這些作品進行簡要解讀,幫助讀者更直觀地理解藝術傢的創作意圖與藝術成就。 穿插藝術傢生活片段: 在適當的地方,我們可能會穿插一些關於藝術傢日常生活、工作場景的文字或圖片,以幫助讀者更全麵地瞭解他們的生活狀態,感受他們與藝術融為一體的生命姿態。 圖文並茂的版式設計: 本書在設計上將注重視覺美感,力求將訪談文字與藝術作品圖片有機地結閤起來,營造一種雅緻、沉靜的閱讀氛圍。簡潔大方的版式,精美的印刷,都將提升本書的收藏價值和閱讀體驗。 四、 價值與意義 《筆墨丹心:當代書畫名傢訪談錄》的齣版,具有多方麵的價值與意義: 對藝術研究者而言: 本書是研究當代中國書畫藝術發展現狀、藝術思潮、藝術人物的重要一手資料。通過對藝術傢創作理念、技法探索、人生感悟的深入挖掘,為學術研究提供瞭豐富的素材與獨特的視角。 對藝術愛好者而言: 本書是一次近距離接觸藝術大師的絕佳機會。讀者可以通過本書瞭解藝術傢背後的故事,感受他們對藝術的熱愛與執著,從而深化對書畫藝術的理解,激發自己的藝術興趣。 對普通讀者而言: 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書畫藝術,更是關於人生、關於智慧、關於生命的態度。藝術傢們在藝術道路上的堅持與探索,他們的人生智慧與豁達情懷,都將對讀者産生積極的啓發與影響。 對文化傳承而言: 本書是對中國傳統藝術文脈的積極梳理與傳承。在快速變化的時代,記錄和傳播這些寶貴的藝術經驗與精神財富,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認識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 五、 結語 筆墨,承載著韆年的文人情懷;丹心,燃燒著藝術傢的不懈追求。本書希望能以最真摯的情感,最細緻的筆觸,為您呈現當代書畫名傢們在藝術長河中留下的璀璨足跡。我們相信,這些來自藝術生命深處的吐露,不僅會激起您對藝術的敬意,更會觸動您內心深處最柔軟的部分,引發對生活、對人生的深刻思考。 《筆墨丹心:當代書畫名傢訪談錄》是一次心靈的旅行,一次藝術的朝聖,一次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情緻敬。希望本書能成為您瞭解當代藝術,感悟人生智慧的一扇窗口。

用戶評價

評分

第五段評價: 這本書就像一位飽經滄桑的長者,用平實的語言,講述著那些關於書籍與人的深情故事。它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故弄玄虛的理論,但字裏行間流露齣的真摯情感和人文關懷,卻足以打動人心。我喜歡書中對“書緣”的定義,它是一種超越物質的連接,一種精神上的契閤。我從這些故事中看到瞭,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人們如何因為書籍而改變命運,如何因為書籍而獲得力量。我尤其欣賞作者對細節的捕捉,那些關於藏書的癖好,關於閱讀的感悟,關於與作者的通信,都讓這些“書緣”變得更加鮮活和真實。它讓我反思,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是否還有足夠的時間和耐心,去靜下心來,與一本書進行一次深入的交流?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書緣”的故事,更是關於文化傳承,關於人生價值的思考。它提醒我,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書籍永遠是連接過去與未來,連接個體與世界的橋梁。

評分

第四段評價: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穿越瞭時空,與許多偉大的靈魂進行瞭一場跨越文字的對話。作者的筆觸非常獨特,他並沒有選擇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將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一段段感人的故事,以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呈現齣來。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書緣”的定義,它不僅僅是簡單的擁有,更是一種情感上的共鳴,一種精神上的連接。我看到瞭,那些在時代洪流中閃耀的名字,他們與書籍之間有著怎樣的默契,怎樣的羈絆。從求學時代的艱辛藉閱,到中年時代的傾心收藏,再到晚年時代的精神寄托,書中那些細緻入微的描寫,都讓我 profondement émue(深切感動)。它讓我意識到,在科技日益發達的今天,我們依然需要保持一份對紙質書籍的敬畏,一份對文字的虔誠。因為,書籍承載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曆史,是文化,是無數個鮮活生命的溫度。這本書讓我對“書緣”有瞭更深的理解,也對自己的閱讀習慣有瞭新的思考。

評分

第一段評價: 翻開這本書,仿佛置身於一個溫情的茶館,四周環繞著淡淡的墨香和悠遠的敘事。作者以一種極其細膩且充滿人情味的方式,勾勒齣瞭一幅幅關於“書緣”的動人畫捲。我特彆被其中一些關於老一輩學者與書籍的羈絆所打動。不僅僅是對於知識的渴求,更是一種生命與文字之間情感的連接。書中那些看似瑣碎的細節,比如某位先生在艱難歲月裏如何省吃儉用隻為購得一本心儀的書籍,或者一位女士如何通過書信與素未謀麵的作者建立起深厚的友誼,都深深地觸動瞭我。我體會到,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或許正在失去一種珍貴的能力,那就是靜下心來,與一本書、與一個靈魂進行深度對話。這本書提醒我,書本不隻是一種工具,更是一種陪伴,一種精神寄托,承載著無數個時代的記憶與情感。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與書籍的關係,也讓我對那些默默守護著文字、傳遞著思想的“書緣”有瞭更深的敬意。那種穿越時空的溫情,仿佛一股暖流,在字裏行間悄然流淌,溫暖瞭我這個平凡讀者的心。

評分

第二段評價: 這本書簡直是一場意外的驚喜,它將“書緣”這個概念進行瞭如此多維度、多層次的解讀,讓我耳目一新。我原本以為會是一本相對沉悶的學術探討,沒想到讀起來卻充滿瞭生活的溫度和個人的情感色彩。作者巧妙地運用瞭大量的真實案例,那些來自不同領域的文化名傢,他們與書之間的故事,有的轟轟烈烈,有的細水長流,都展現瞭人與書之間韆絲萬縷的聯係。我尤其欣賞的是,書中並沒有停留在對“收藏”或“閱讀”的淺層描繪,而是深入挖掘瞭書籍在人生不同階段所扮演的角色:它可能是啓濛的火種,可能是慰藉心靈的港灣,也可能是精神成長的階梯。通過這些故事,我看到瞭文字的力量,看到瞭思想的傳承,也看到瞭文化生命力的頑強。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每一個愛書人背後,都可能有一段不為人知的心路曆程,一種對外在世界和內在心靈的深刻迴應。它讓我意識到,我們與書的每一次相遇,都可能是一段值得銘記的“書緣”。

評分

第三段評價: 這是一本能讓你在閱讀過程中,不時停下來,陷入沉思的書。它沒有宏大的敘事,也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但字裏行間流露齣的真摯情感和深刻洞察,卻有著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作者以一種近乎考古學的嚴謹,又飽含文學的細膩,為我們呈現瞭當代文化名人與書籍之間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我被書中描繪的那些“書緣”深深吸引,它們不僅僅是簡單的購買和閱讀,更是一種情感的寄托,一種精神的交流,甚至是一種生命的選擇。我仿佛看到瞭,在曆史的長河中,無數個靈魂因為書籍而交匯、碰撞、升華。它讓我思考,在信息碎片化的今天,我們是否還能保有那份對一本書的專注和敬畏?是否還能理解,書籍對於一個人的成長,對於一個民族的文化傳承,所扮演的不可替代的角色?這本書像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與書籍之間的關係,也讓我們反思,如何在紛繁的世界中,守護好這份純粹而寶貴的“書緣”。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