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浙江省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口述史研究
定价:32.00元
作者:施兰平
出版社: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7517814412
字数:
页码:14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无
内容提要
民族传统体育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在特色的地理环境、文化氛围、风俗习惯和价值理念的共同作用下,在与外界的交融中,形成了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内容。
《浙江省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口述史研究》通过文献资料和口述相互结合的形式,介绍了浙江省世居少数民族回族和畲族的民族体育活动形式、起源和民间传说,所研究的内容对传承和推动浙江地区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有的意义。
目录
无
作者介绍
无
文摘
《浙江省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口述史研究》:
第三节 江南船拳
一、江南船拳的起源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江南水乡主要交通运输工具——船,它与嘉兴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嘉兴位于八大水系与大运河的汇合之处,是重要的设防区域,历来为兵家所重视。那时为了防止盗贼横行,乡民和船民群起自卫、自发习武,帮会组织蜂起。由于历代封建王朝的心病——惧怕乡民造反,无法整治,便严厉禁止民间拥有各类伤害性武器。于是江南水乡的船民和漕帮等许多帮会为抵御外敌和保卫家园,就借助一些生产生活工具在方寸大小的船头上练武防身,经过漫长的岁月和历史的演变,的江南船拳就逐渐形成了。关于江南船拳的描述,在嘉兴地方志和民间笔记小说中都有相关记载。嘉兴在三国时期属于吴国,吴国的水军在当时可称雄一方,故而船拳自然成为水军必不可少的操练科目。在宋朝,嘉兴就出现了“踏白船”的活动,据传说“踏白船”作为宋代边防军使用过的一个番号,是岳飞曾统帅的军队。元末张士诚曾以“踏白船”为名号屯数万水军于嘉兴城外河荡,明末吴日生也曾以“踏白船”为名号在长白荡训练水军、举兵抗清。
在代代相传的抗战历史故事中,都不乏江南船拳高手的身影,例如在明代王江泾、双桥抗击倭寇的军队里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江南游击队中都有出现。战乱过后,脱离军队的一些水军士兵在嘉兴一带定居,于是军中船拳与民间船拳便慢慢地融合同化,成为一种新的防身、抗敌之术,为世代江南水乡百姓和漕帮船民所钟爱。渔民们日日在一方小小的船头练拳习武,要求习武者要桩牢身稳、尽展武艺,才能不受船的束缚,适应船身的晃动。船拳的特点有三:一、以身为轴、以手为主,双手腾穿滚翻、双脚原地转动,格斗幅度较小;二、身手敏捷、过招迅速、如猫捕鼠、如箭在弦;三、将江南水乡的灵秀和武术的勇猛融为一体,在武林之中独树一帜。
江南船拳在传承中技艺蜕变、完善和发展后日趋成熟。江浙一带的江南船拳,小红拳、醉八仙、小金枪、梅花桩岳家手等套路比较常见。延续到明、清和民国时期,嘉兴北片水乡即王江泾、连泗荡及三塔运河塘一带,都有江南船拳的表演,特别是拳师和各村庄的船拳高手通过船拳的表演来庆祝立夏、端午、中秋等农历佳节。用以表演的拳船用双桨快船改造而成或者是普通的木船,还要插上各自村庄以示区别的旗帜。表演时,几十条拳船齐聚,习武者各献绝技;岸边观者如云,喝彩声、掌声迭起,一派古风淳厚、民俗可亲的景象。发展到近代,掷石锁、叠罗汉等极具观赏性的表演被加入其中,丰富了这一习俗。然而20世纪三四十年代后,在嘉兴一带的大型江南船拳的表演逐渐销声匿迹,江南船拳也大多以家族、村庄传承为主散落在民间乡村。传承演变的过程中,有的拳法融合了其他拳种的特点,形成新的套路风格。
……
序言
无
我一直对那些关于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非常感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触及民族生活最深处的研究。《浙江省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口述史研究》这本书,光听名字就充满了探索的吸引力。施兰平教授的名字,在相关领域也颇有声望,这更增添了我对此书的期待。我理解,“口述史”是这本书的一个重要方法论,这意味着它不会是一本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鲜活的故事和生动的人物。我猜想,书中可能会描绘出一些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中,那些充满仪式感和群体参与感的体育活动。比如,想象一下在淳朴的乡村,村民们如何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一场热闹的赛跑;或者是在特定的节日里,年轻的男性如何通过一场力量与智慧的较量来展示自己的勇气和能力。这些体育活动,不仅仅是简单的身体对抗,更可能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宗教信仰、社会习俗紧密相连。通过口述,我们可以听到这些体育活动背后的真实声音,了解它们是如何被传承下来,又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面临挑战。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揭示那些隐藏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之下的,关于民族情感、社区凝聚力和文化认同的深层价值。
评分作为一名对民族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非常期待能够深入了解《浙江省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口述史研究》这本书。书名本身就透露着一种扎根于土地、源自人民的学术追求。施兰平教授在学术界的名声,也让我对这本书的质量充满了信心。我理解,“口述史”的运用,意味着本书将不仅仅停留在对传统体育项目本身的描述,而是会深入挖掘这些体育活动背后的人文故事、社会背景以及文化传承的脉络。我设想,书中可能会生动地描绘出,在浙江大地上的少数民族聚居区,那些世代相传的体育技艺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得以延续的。或许是关于那些古老的狩猎技巧在运动中的体现,又或是关于那些充满地域特色的集体游戏,如何维系着社区的团结和情感的交流。我特别好奇,在口述过程中,那些充满智慧的老人们,是如何讲述他们对这些体育活动的理解,又是如何看待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变迁与发展。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个独特的窗口,去感受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热情、他们的文化智慧,以及传统体育在民族 identity 形成和延续过程中的独特作用,是一部极具人文关怀和学术价值的作品。
评分虽然我还没有翻阅这本书,但仅凭书名和作者的名字,我就能感受到一股浓郁的学术气息与人文关怀。《浙江省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口述史研究》这个题目,本身就包含了丰富的研究信息。它指明了研究的地域范围——浙江省;研究的对象——世居的少数民族;以及研究的核心内容——他们的传统体育。而“口述史”的加入,更是将研究的维度拉得更长,更具象。我理解,这不仅仅是对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简单罗列,而是试图通过亲历者的口述,去还原那些可能随着时间流逝而逐渐模糊的体育活动的原貌,以及其背后所承载的社会文化功能。我设想,书中可能不仅仅会呈现出各种精彩的体育表演,比如那些充满力量的搏击,或是那些考验技巧的射技,更会深入探讨这些体育活动在少数民族社会中的角色。它们是庆祝丰收的方式吗?是部落之间展示实力的途径吗?是祭祀神灵的仪式吗?亦或是年轻人展示才艺、寻找伴侣的平台?通过口述,我们可以听到关于这些体育活动的最真实的声音,感受到参与者的情感,理解这些体育活动与他们的生活、信仰、社会组织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体育不仅仅是竞技,更是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分从我个人的阅读习惯和对学术著作的偏好来看,这本书《浙江省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口述史研究》所选择的研究视角,着实令人耳目一新。传统的体育研究往往侧重于动作规范、技法分析,或是其作为一种运动项目的竞技性。然而,将“口述史”这一方法论融入其中,预示着这本书将更深入地挖掘体育活动背后的人文和社会意义。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作者将如何处理口述史资料的采集、整理与解读。口述史的魅力在于其鲜活性和个体经验的独特性,但也伴随着记忆的模糊、叙述的局限性。这本书的价值,很可能体现在作者如何巧妙地运用历史学、人类学、体育学的多重视角,去梳理、印证、并最终呈现出这些口述资料的可靠性与深度。我猜想,书中可能不仅仅是记录了某项体育技能的操作步骤,更重要的是,它会讲述这项技能是如何一代代传承下来的,谁是其中的关键人物,他们在传承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这种讲述,会把冰冷的体育动作赋予鲜活的生命,让我们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民族认同,甚至是一些不为人知的民间智慧。想象一下,听着一位老者娓娓道来,讲述他童年时是如何学习一项古老的摔跤技巧,或者在重要的祭祀仪式上,参与一场充满了神秘色彩的舞蹈表演,这些画面本身就极具感染力。
评分这是一本让人眼前一亮的著作,虽然我目前还没有机会细细品读,但从书名和作者的背景来看,我对其内容充满了期待。施兰平教授在少数民族文化研究领域颇有建树,这次将目光聚焦于浙江省的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这无疑是一个极具价值的研究方向。传统体育不仅仅是肢体运动的展现,更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信仰的表达,以及社群的凝聚力。我特别好奇书中将如何通过“口述史”这种鲜活、生动的方式,去挖掘和呈现那些可能濒临失传的技艺、仪式和背后蕴含的智慧。口述史往往能捕捉到官方史书无法触及的细节和情感,它来自于亲历者的讲述,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时代的印记。我设想,书中或许会描绘出那些在田间地头、在节日庆典中,各民族同胞如何通过摔跤、射箭、赛龙舟,甚至是一些更为地方化的、独特的体育形式,来展现他们的力量、技巧,以及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追求。这些体育活动背后,一定有着复杂的社会结构、家庭传承,甚至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经济生活息息相关。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打开一扇窗,让我们看到浙江大地多元文化的魅力,以及少数民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坚实足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